辽源转型发展基础得到巩固

接续替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辽源转型发展基础得到巩固
本报记者 李艳红

 

麦达斯大部件生产车间一角。 本报记者 夏景明 摄

 

    转型以来,辽源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接续替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2016年,辽源重点培育的装备制造、农产品深加工两大主导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60.1%,高精铝加工、纺织袜业、医药健康、蛋品加工、新能源五个特色优势产业占比达20%,汽车零部件等十个产业集群向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其中,高精铝加工产业装备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高速列车车体型材占全国超过70%的市场份额,拥有麦达斯铝业、利源精制两家上市公司。纺织袜业产业规模跃居全国第二,形成了“南有诸暨、北有辽源”的发展格局。蛋品加工能力达到亚洲最大,实现了全产业链发展。新能源产业的鸿图纸业成为中国锂电隔膜第一家“新三板”上市公司。
    围绕促进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辽源已经与国内外65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院士工作站发展到4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基地2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到2个,省级研发中心、中试中心发展到34个和3家,省级创新型科技企业达到27户,以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重点的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获批建设。同时,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招商引资的触角延伸到北美、欧盟、长三角、珠三角等各经济区。目前,我市纳入省招商引资调度系统的项目达到384个,合同履约率达到92.7%,域外投资项目所占比重达到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