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并发扬光大“雷锋精神”

留住并发扬光大“雷锋精神”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人民忠于党,爱国奉献为人民……”这是多么令人熟悉的歌词。现在,这样的旋律也时常被人们唱起。可是,近些年来,“雷锋精神”是否也像歌词一样根植在每个人心中,值得我们去思考。倒地老人无人扶、“碰瓷”闹得人惶惶、路见不平躲着走、热心助人反被疑等一些负面新闻的出现,让很多人在怀疑“雷锋精神”是否已经远去。面对这样的情形,我们在失望和心寒的同时,也在强烈地呼唤要将“雷锋精神”传承和发扬光大。我们现在依然需要“雷锋精神”。有了“雷锋精神”,社会风气会越来越好;有了“雷锋精神”,社会会更加融洽和谐;有了“雷锋精神”,人们将更加纯真和善良……“雷锋精神”如果远去,将会出现很多令人失望和无奈的事情。


    “倒地老人无人扶致死”的极端事件令人震惊

    现在,很多人在面对老年人求助时是否能够及时地伸出援手呢?面对这样的问题,很多人都会犹豫好久才能给出答案。可是,在人们遇到老人求助时或需要帮助时在思考“救与不救”的时候,或许求助人已经等不到这个帮助了。这些年,有很多有关“老人求助被拒绝”“老人倒地无人扶”的事件引发了人们的讨论,而且还有一些由于没有及时得到帮助而致死的极端事件。这样极端的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令人震惊。
    据报道,浙江台州市玉环县一位老人摔倒在马路中间,8分钟时间内,4辆车和23名行人路过,除一位老人上前询问外,其余人都只是看着,无人搀扶。最终,老人遭一辆白色轿车拦腰碾过,并被拖行一段距离致死。
    据报道,河南开封暴雨,路面积水成河。一位60岁老人骑电动车涉水时突然倒地,在水中不停挣扎。多名路人上前围观后又退回,一女子劝人帮忙未果后也离开。3分钟后,老人被另外一群路人从水里拉出,却已逝去。
    据报道,58岁男子罗某,在回家途中突发心脏病倒地,等急救医生和民警赶到时,罗某已停止呼吸。过路男子几番纠结,最终没有及时施以援手。但他又有些庆幸:“人去世了,现场又没监控,要真去扶了惹来麻烦,怎么说得清楚?”
    想到这些场景,极度心寒。历来为人津津乐道的见义勇为、救死抚伤的现象越发少见,路过的人看着需要救助的老人,相互谈论着老人倒地后是扶与不扶、救与不救、敢不敢扶、能不能扶,却就是不伸手扶上一把,几条鲜活的生命就在大家的眼前消失了……这样的现象发生,让很多人感慨世风日下,让很多人尤其是老年人感到心寒。为什么会发生这样极端的事件呢?这样令人心寒的悲剧再三重演是人们已经忘记助人为乐的荣光,而习惯于淡漠和无情吗?这都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人心冷漠背后的代价考量

    面对有些人在老年人求助时的漠视和逃避,我们除了感到心凉外,更多的是对那些人冷漠的愤慨和谴责。可是,冷静思考后,我们会发现那些人选择冷漠行为的原因大多并不是这些人就是冷漠和邪恶的人。这些人之所以会在老人求助时,不顾道德的要求而选择逃避和漠视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如果自己向雷锋那样热心助人的话,会有可能付出很大代价的。南京青年彭宇扶起摔倒的老人,反被其家属索赔,在唯一的目击证人证明彭宇是在老人摔倒后前去搀扶的情况下,法官却以证人没有目睹老人摔倒的情形而无法排除二人相撞可能性为由,判决彭宇败诉。
    北京昌平的雷女士,发了一条微博,称她2016年3月2日救了一名醉酒老人,老人却说是她撞的。她寻找目击者,替她作证,因为事发地点并无监控。目击者没有找到,但交警很快作了裁决:从刹车痕迹分析,应该不是雷女士撞的;老人身上没有外伤;雷女士的车也没有剐蹭痕迹。老人家属也道歉了。可如果没有探监,刹车痕迹又不说明问题,老人身上有外伤,雷女士的车恰巧有剐蹭痕迹……
    无独有偶。乔安山将被车撞的老大爷送去医院救治,令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老人的子女为了不支付昂贵的手术费,逼迫老人说乔安山才是撞倒老人的肇事者,并且要求乔安山支付四万元钱的治疗费……事后,乔安山的儿子无奈和愤慨地说:“现在这个时代,谁还讲‘雷锋精神’啊?讲‘雷锋精神’的人都是傻子。”
    一个简单的搀扶动作,却可能带来种种不可预知的后果,这就是被大多数人认定的现实。当面对老人求助时,很多人会说:“不是没有人情味,而是社会的经验教会了我们,要懂得如何保护自己。”我们必须承认热心助人被讹诈是少数、是支流,但是,我们也不得不直面有些人为做好事儿而付出的代价。我们希望这样尴尬的事情不再发生,我们盼望当人们在对求助老人伸出援手时,不用再做代价考量的思考。

    “当遇到老人求助帮不帮”成为问题时的反思

    与“倒地老人无人扶致死”的极端事件相比,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老人一般性求助的可能性会大一点。譬如,当老人蹒跚地走在结冰的路面上需要帮助时,你会不会上前搀扶一下?当老人上下楼梯时,你是否敢于上前施以援手?当一位记性不好的老年人找不到回家的路时,你是否愿意帮老人找到回家的路?像这样的问题很多。这样此类的问题的实质就是当老年人向你求助时,你是帮还是不帮。对于这样的问题,要是“雷锋叔叔”还在或是大家都会发扬雷锋精神的话,那就不是什么问题,而是一个字“帮”。可是,现如今很多人当面对“当老年人向你求助时,你是帮还是不帮”的问题时,做出选择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面对老人求助,有些人会义无反顾地帮。他们乐意去帮助别人,是因为他们相信人性本善,相信人同此心,相信在自己力所能及的前提下为别人排忧解难,会让自己也快乐一些。但是,面对同样的问题,也会有人,甚至不是少数人会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而选择漠视老人的求助。“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敬老就是敬自己”这样的道理也许大家都懂。可是,当面对“帮与不帮”的选择时,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行为。最令人担忧的是,那些选择漠视老人求助的人群大有越来越多的趋势。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不得不产生这样的思考:我们的社会哪里出现了变化?实际上,与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社会相比,中国人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异,他们的心灵也不会突然变得邪恶。通常说“世道人心”,先有“世道”再有“人心”。当“人心”不在醇厚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深思这背后的原因,从而找到救治社会冷漠的良药。

    “雷锋精神”不曾离开

    当年毛泽东主席亲笔写下了“向雷锋同志学习”。一个闪光的名字,传遍了大江南北。“雷锋”的名字从此家喻户晓。“雷锋精神”成为社会的时代精神。在这时代精神的指引下,“为人民服务”“助人为乐”,成为时代的风尚。“学雷锋,做好事”成为一代青年的崇高追求。可是,半个世纪以来,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价值观不断多元化。在当今这个忙碌而浮躁的时代,很多人会认为:对于部分的“80后”“90后”来说,雷锋的英雄事迹及鲜活的形象已渐渐远去,渐渐模糊和陌生,也许,他们早已将雷锋视为道德模范来仰望,抑或是学习的标本立在橱窗,若是让他们来学习“雷锋精神”,做“雷锋”已经成为一种遥不可及的梦。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些人的道德水准有所下降,一些令人痛心的负面事例接二连三的出现。面对这样的现实,有些人悲观地认为人心不古,世风日下,“雷锋精神”已经远离了我们这个时代。阳光之下总会有阴影。我们不否认,当今社会,因为少数坏人的过度嚣张,导致了许多好人的过度沉默。好事不敢做,好人不敢当。其实,事实并非如此,“雷锋精神”并未离我们而去,我们身边不断涌现出一个个令人钦佩的“雷锋式”的人物。当下,一些人见利忘义、见死不救、路见不平躲着走等负面的事例我们尽管无法回避,但是,这仅仅是社会成员表现的一个很小的一个方面,是支流。我们社会的主流还是好人多,还是热心助人的人多。因此,我们不应该被社会上一些不好的支流所蒙蔽眼睛,而感到悲观失望,而应该看到“雷锋精神”在祖国大地不断发扬光大这个主流。
    “雷锋精神”一直不曾离开。无私奉献、助人为乐、敢于担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任何时代都需要,而且永远不会过时。    

    我们这个时代需要“雷锋精神”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也绝不讳言,一部分社会成员中的 “信仰缺失”和“道德滑坡”颇为严重,老人倒地无人敢扶以及冷漠面对老人求助的事情已经屡见不鲜了。人民群众对此深感痛切、倍感痛心,这也是人们今天愈加呼唤“雷锋”这个名字的原因。雷锋是在中国红遍大江南北的超级偶像,他之所以成为亿万国人永恒的精神标杆,最根本的原因是“雷锋精神”。
    人们呼唤的“雷锋精神”其实质到底是什么?雷锋精神就是乐于助人,无私奉献,敢于担当。很多旁观者对于有些人面对老年人求助无动于衷的行为,感到愤慨、感到心凉。可是,试想一下,如果当事人是自己的话,面对老年人求助是不是能够做到毫不犹豫挺身而出?笔者认为,很多人面对老年人求助的时候,很多人心里确实有助人之心,但是,往往犹豫不定而放弃实际行动。正是因为这样的人多了,我们身边才会经常出现诸如“老人摔倒无人扶”等令人痛心和无奈的事情。做好事儿,帮助他人之前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也许需要考虑,但是,如果大家都只把自己的善意滞留在思考阶段,那就是一件令人担忧的事情了。试想一下,雷锋当初如果做每件好事、帮助每个人之前都让左思右想占据时间,哪里还会有机会把助人的行动付诸实践?面对此种情形,很多人不免要问:当今社会的人们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顾虑?是当今社会和人复杂了,还是雷锋那个时代很单纯?其实,时代和人尽管有所变化,但是,人们心中的善念并没有减少,有助人行动的减少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担当。正因为如此,在当今,人们才更加感到雷锋那种乐于助人、无私奉献、敢于担当品质的可贵,才更加呼唤“雷锋精神”的回归。社会上如果大家都能做到敢于担当、路见不平伸援手,则人们的安全感和幸福感都会大大提升。

    做“雷锋式”人物

    这个时代需要“雷锋精神”。留住和把“雷锋精神”发扬光大实质上就是不但要让人们从心底有强烈的做“雷锋式”人物的意识,也需要创造氛围和条件让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敢于以实际行动做“雷锋式”的人物。发扬“雷锋精神”就要抓住精神实质,要做到接地气融入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还要做到与时俱进。
    当人们内心有做“雷锋式”人物的意识的时候,能不能付诸行动还得需要全社会营造氛围和创造良好条件。现在有很多人之所以不敢做“雷锋式”的人物,很多就是怕帮助人后给自己惹麻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一个原因是确实出现过有人帮助他人被诬陷的事情。这样的事情本来是很少的,但是,经相关渠道的传播后被夸大了,其负面影响也很大,造成了很多有心做好事儿,但是不敢行动的后果。第二个原因就是,有些人诬陷做好事儿的人后却大多得不到法律的惩罚。因此,全社会为学雷锋做好事敢于付出行动营造氛围和创造良好条件:首先,要有正确舆论引导,让人们清楚做好事和给自己惹麻烦是极其偶然的关系;其次,就要强化和完善法律法规,为敢于做好事的人“撑腰”。正确的舆论引导就要发挥好主流媒体的作用,要多宣扬正能量主旋律,对个别“助人被诬陷”的事例不要做过多渲染和扩大宣传。同时,近年来我国发生多起搀扶老人反被讹的事件,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老人摔倒无人搀扶。传统美德陷入了莫名的尴尬,如何破解当下社会老人摔倒无人敢扶、“扶不起”之困?我们要完善和强化法律法规,对诬陷好人者严惩不贷。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李锋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