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子”之困 如何破局

“长子”之困  如何破局
——辽源矿业集团谋求“创新转型发展”路径微调查
本报记者 王茵

 

八千吨锻压车间一角。 本报记者 胡希伟 摄

 

    如果把为国家作出过特大贡献的大型或特大型国有企业称为“共和国长子”,那么,作为国有大型现代煤炭企业——辽源矿业集团这位“长子”近些年的日子并不好过。
    资源渐少、包袱加重、政策趋紧……使得这家有着百余年开采历史、在地方经济社会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老矿,如今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改革创新、转型升级、项目带动、挖潜增效”,在集团公司董事长周玉林看来,这十六个字是集团逆风扬帆、扭亏脱困的核心战略。

    历史的车轮驶入2017年。成立于1947年的辽源矿务局(辽源矿业集团前身)迎来70岁寿辰,而辽源煤田的开采历史更是已有一百多年。
    这一年,辽矿集团下属梅河煤矿将完成关闭。随后,曾经的采煤主战场——西安煤矿在前五个矿区相继关闭后,最后一个矿区也将完成关闭。
    在资源相继枯竭和去产能政策陆续发挥作用的双重影响下,辽源矿业集团经济形势异常严峻,压力前所未有,改革创新,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借梯登高、借智兴业,善借者赢天下
    陈刚,辽源矿业集团副总经理。作为分管地面企业的负责人,集团“改革创新、转型升级、项目带动、挖潜增效”的发展战略令他深感肩上担子之重。
    在煤矿机械领域打拼多年的他觉得,若要摆脱当下困境,需在“借”字上做文章:抓住政策机遇,借梯登高,借智兴业,才能再造优势。
    三月,乍暖还寒。吉林省机械装备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偌大的厂区内,新筹建的云动力智能装备制造公司设备安装调试已接近尾声。
    对陈刚而言,云动力公司的入驻正是他借水行舟的成功之举。而对于公司总经理姜雨来说,与辽矿集团携手创立云动力智能装备制造公司则圆了他“做自己公司的老板、生产自己研制的高端产品”的梦想。
    在云动力公司装配车间,陈刚拿起操作台上一个个精密组件满脸自豪地说:“谁说我们矿山机械设备企业只能生产采煤机、掘进机,摒弃傻大憨粗,拥抱精致小巧,进军智能制造业,这是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
    几个月前还是头上铁轨钢梁,脚边毛料成堆,焊花飞溅,打磨声不绝于耳的老旧车间,此时已完全变了模样,环氧树脂地面,进口数控机床,精密检测仪器,站在整洁、宽敞、明亮的生产车间,姜雨对云动力公司未来的发展自信满满。
    2016年10月2日,在市经合局的积极推动下,姜雨带着自己的团队与辽矿集团进行了首次对接。
    从首次见面到现在,短短5个月的时间,所有证照、手续办理,生产车间改建,设备购置全部完成,一家专门从事智能装备及自动化系列产品研发和生产的企业即将投产。
    姜雨说,云动力公司在开展前期筹备的同时,一直坚持市场开发和产品研发等方面的工作,先后与国内诸多知名企业进行接触和洽谈,目前已和中国铁建公司、中国陆军某部签订了动车轨道等项目合同,还与吉林通用、山崎马扎克、沈阳机床、赛博底盘等多家中外名企有了深度洽谈并达成共识,这些为云动力公司顺利完成全年生产任务提供了坚实保障。此外,与清华大学联合开发智能机器人项目超精密测试系统也已签订合同,并确定在公司厂区内设立清华大学高科技研发实验室。与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工装夹具合作研发项目,与东北大学二百吨以上精密液压项目,已有初步意向。中科院国家重大项目研发,已有合作框架。
    用周玉林的话说,抓住“中国制造2025”全面实施的契机,由煤机制造转入智能制造,这不但为集团公司加快非煤产业创新转型发展打下了基础,更为集团下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借风腾云也好,借水行舟也罢,只要借得巧妙,借得聪明,借来事业的风生水起,借来明天的宏图大展,这便是一步好棋。”
    多措并举、多元发展,格局决定布局
    当然,除了借梯登高、借智兴业,立足现有布局谋篇同样至关重要。如何布局,格局决定高度。
    辽源泵业有限责任公司,曾经的全国煤炭系统泵类产品重点生产企业,矿山运输设备重点生产企业。如今,随着煤炭企业去产能政策的实施,这家公司正面临着产销双重受阻的局面。
    为摆脱困境,企业采取了多点发力,多条腿走路的策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拓展经营思路,拓宽销售空间,围绕市场需求和经营绩效来调整结构改进管理。
    公司组装车间,一排排陈列有序,静待出厂的各种民用泵、电厂用泵、消防用泵、管道用泵,型号不同的输送机似乎在告诉人们,这家企业早已摆脱单一的生产格局,多元化发展正在成为企业走出低谷的一剂良方。
    在车间一角的实验站内,刚刚投入使用的“全自动化控制装机容量5000kW的B级水泵性能监控与测量系统”显然已成为总经理董久瑞的“心头至爱”。
    董久瑞说,公司原有的手动或半自动的水泵测试系统,测量精度低、实时性和可靠性较差,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远远满足不了新型研发水泵的技术检测需求。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集团公司大力支持下,投资购置并安装了“全自动化控制装机容量5000kW的B级水泵性能监控与测量系统”,该系统投入运行后,极大提高了各种规格型号水泵产品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公司研发非煤水泵提供了品质保证,更重要的是,为公司转型发展提供了积极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强化技术支持的同时,公司还在想方设法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积极开发研制新产品。
    在辽矿集团总医院门诊楼前,一栋机械式智能立体停车库令许多前来就诊的患者眼前一亮:想不到辽源也有如此时尚、智能的先进“玩意”了。
    的确,这种立体停车装置不但时尚、美观,而且智能、先进。它的生产企业正是辽源泵业有限责任公司。
    董久瑞说,他们为矿总院量身定制的是两层横移式升降立体车库,2016年10月末投入使用。经过一个冬天,目前看效果不错,不但节省土地,而且具有安全可靠、经济实用等特点,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如果自身竞争优势不足,不妨站在更高的层面、更大的格局上去开发强势产品、改变已有定位、重新定义自己。”这是陈刚的格局,而这一格局决定着他对集团公司地面企业的生产布局。
    在吉林省机械装备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齐振峰对公司研发生产的自走式玉米收割农机颇为满意:“今年我们通过租赁的形式共投放市场5台,效果挺好,每台机器每天可收割上百亩地,效率非常高,农民很认可,明年我们还想再多干点儿。”
    云动力智能机器人批量生产,智能立体停车库打开市场,玉米收割农机产品扩大规模……
    大力发展非煤产业,立足煤炭求生存,跳出煤炭求发展,辽矿集团的创新转型发展新引擎正在生成。
    打市场牌、打改革牌,思路决定出路
    “布谷声中雨满犁,催耕不独野人知。荷锄莫道春耘早,正是披蓑化犊时。”
    在装备公司方大锻造新区,负责人闫天威刚刚拿到麦达斯铝业的一批加工订单,第二天还要去长春谈载重车前轴供货相关事宜。
    不是“披蓑化犊早催耕”,而是“扬鞭跃马正当时”。
    为化解产能过剩,方大新区打市场牌,打改革牌,大力开发适合新区经济特点的新产品,确立了开发带料、带模具、批量大产品的思路,努力寻找附加值高的高铁产品、附加值、回款好的出口产品,力争与主机厂配套,实现合作共赢。
    在新区8000T锻造车间,炉膛里炽烈的火焰昭示着新区正在升起的好日子。
    闫天威说,1至2月份他们与中国重汽配套,生产转向节20100件,新产品高铁钢榫、出口轴头进展顺利,模具款已到账,新产品长春4E前轴正在洽谈中。此外,加工车间在保证模具制作修复的基础上,适度开发高附加值高铁铝材加工、工装加工,确保加工车间有活干、有钱挣。
    一家沉寂两年多的企业靠什么重获新生?闫天威的回答是:打好市场牌,重视市场,研判市场,适应市场,切实提高应对市场能力。
    “近几年国家实施去产能政策,煤炭领域专用件市场相对萎缩。面对这一局面,我们把开发汽车件、高铁件作为重要方向,以产品的多样化应对市场的复杂化。”
    在机加模具车间,一张厚厚的铝板正躺在操作台上,等待工人将它加工成型,再安装到轻轨列车上。
    与麦达斯铝业达成合作,这是闫天威今年的一大收获,“为本地企业做带料加工,运输半径短,成本可控,市场有保证,这对供需双方都有账算。”
    除了本地市场,今年,方大锻造还与神华集团达成合作,生产齿轨、刮板、哑铃销,扩大新产品规模。
    闫天威说,市场是决定企业生存的第一要素,有市场你才有订单,有订单企业才有发展。由于市场好,生产形势好,今年,他们首次月产值、收入突破300万,完成各项经济指标,首次实现两个班锻造,锻造能力提升一倍,锻造工人月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班产转向节不断刷新纪录,班产记录从300件到424件,新产品开发周期首次缩短到20天。
    只会盯着树皮里的虫子不放的鸟儿是不可能飞到白云之上的,只有眼里和心中装满了山河天地的雄鹰才能自由自在地在天地之间翱翔!事实上,辽矿集团的改革正是志在成为天地间翱翔的雄鹰,振翅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