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班子带出“铁”队伍

“钢”班子带出“铁”队伍
辽源交警支队队伍建设“看疗效”
本报记者 李艳红

 

    保畅通、守平安、促和谐是每一位交通民警的目标与责任。 本报记者 刘鹰 摄

 

    交警是与广大群众接触最多的警种,是代表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窗口”和“名片”。交通管理工作要在新起点上开创新局面、实现新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盼,就要抓住队伍建设的根本,用“钢”班子带出“铁”队伍,用“严”纪律塑造“廉”形象,以此来获得社会的认可和群众的满意。
    关键少数  不令而行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交警支队党委要求民警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位。工作中,支队、大队两级班子成员率先垂范,坚持每天与一线民警同站“一班岗”,风里雨里甘苦共担;敢于坚持原则底线,严纪律、守规矩,坚决不为酒驾、毒驾“说情”,不为人情、面子开“绿灯”,为民警严格执法撑起“保护伞”,让民警在执法工作中敢于动真碰硬,敢于在群众面前拍胸脯。坚持大事集体议、小事常通气,通过每周召开党委例会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支队党委还将与民警执勤的过程变为与民警精神交流、加深了解、彼此信赖的过程,适时为民警解疙瘩、化情绪、卸包袱,在敞开心扉中听到了来自一线交警的声音,收获了有益于工作的建议和意见,从而锻造了一支执法公正、团结干事的公安交警队伍。
    载体建设  聚集能量
    交警支队党委始终致力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输送到民警的心里,犹如清风正气,让民警时刻保持昂扬向上的锐气。他们把“阳光队训”作为引领队伍建设的灵魂,“阳光形象、阳光语言、阳光心态、阳光执法、阳光行为、阳光生活”已成为规范全体民警行为准则的基本遵循;富有辽源地方特色的文化长廊、环境优雅的警营书屋,文化采风和爱国主义教育“两个基地”,正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滋养着民警的思想和灵魂;文化的引领促进队伍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在工作中涌现出了以岗为家的“崔光日式好交警”舒俊,阳台垮塌事故第一个冲进现场英勇救人的年轻民警马成俊,被违法车辆托行1000余米后仍拼命抓获嫌疑人的辅警潘文权以及76名“每月之星”,从而锻造了一支信念坚定、作风优良的公安交警队伍。
    科技应用  比学赶超
    交警支队党委把信息化建设引入到队伍考核评价体系中,打破一“考”定输赢的局限,工作是好还是孬,网上考评有杆秤。传统绩效考评致使队伍建设中的“常见病”多发,常有“人情分、面子分”,不但没评出干劲,反而评出了怨气。网上绩效考评系统将全年工作进行任务分解,考评内容量化、考评结果数字化,用“一把尺子”衡量被考单位,实现了“数据网上走、工作网上晒、结果网上查”。每月晾晒考评结果,使被考单位及时发现“短板”,制定整改措施,形成“千斤重担肩上挑、人人身上有指标”,从而增强了民警的竞争意识、忧患意识,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从而锻造了一支奋勇争先、诚实正义的公安交警队伍。
    党风廉洁  从严治警
    交警支队党委把抓党风廉政建设的“关口前移”,将严的标准、严的要求和严的措施落实具体工作中,切实保护好民警的“政治安全”。他们将“市民心声”“12345热线”和群众来访等投诉意见进行整合,将具体责任落实到人,跟踪整改。定期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警风警纪监督员和服务对象报告工作,使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更加接地气、得民心、顺民意。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针对热点岗位存在的廉政风险点,划分岗位风险级别,制定责任清单和问题清单,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教育引导民警不踩“红线”,心有“戒尺”,从而锻造了一支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公安交警队伍。
    环境营造  播撒阳光
    从优待警是一项得警心、暖警心、稳警心的重要工作。公安执法环境纷繁复杂,民警在执勤执法工作中遭遇人身威胁、谩骂、诬陷的情况时有发生。交警支队党委通过聘请职业律师来维护民警的合法权益,使民警在执勤执法工作中敢于“亮剑”。创新推出了集对讲机、执法终端、执法记录仪三机于一体的“数字单兵”执法装备。三伏天的绿豆汤,冬季执勤的加热套装、自主研发的防霾口罩等举措,将全体民警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从而锻造了一支重情义、敢担当、讲奉献的公安交警队伍。
    年初以来,辽源地区交通违法起数大幅下降;交通事故处理连续三年实现零积案、零上访、零投诉;窗口单位服务群众满意率达到99.86%;5人荣立个人三等功,13人受到上级公安机关嘉奖或授予荣誉称号;龙山大队三中队被授予“全国青年文明号”,事故大队被评为“全省模范政法单位”,支队党委被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