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池水浅 观鱼胜大江
莫道池水浅 观鱼胜大江
——东北四省(区)资源枯竭城市领导来辽源调研考察侧记
本报记者 王茵
东北四省(区)23个资源枯竭城市的相关领导在利源精制听取企业情况汇报。本报记者 胡希伟 摄
12月27日,大雪过后的辽源,银装素裹,景致妖娆。8时30分,来自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四省(区)23个资源枯竭城市的相关领导,以及《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经济日报》、央广经济之声、光明网等17家国内知名媒体的记者分乘三辆大客车,赴我市工业园区、棚改小区、重点企业、湿地公园等处,实地了解我市转型升级进程以及在转型过程中产业再造、民生改善、生态修复、环境治理等情况。
辽源,一座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城市,10余年的转型实践,这里彻底摆脱了“一煤独大”的局面,以装备制造、农产品深加工两大主导产业,高精铝加工、纺织袜业、医药健康、蛋品加工、新能源五大特色优势产业为支撑的新的产业体系已经形成。在参观考察的领导眼中,这个面积不过5140平方公里的城市,确确实实有着许多与众不同的独到之处。
在金翼蛋品公司参观走廊内,黑龙江省发改委吴洪凯仔细观察着生产车间的工艺流程。他告诉记者,前些年自己在美国曾参观过类似企业,应该说金翼蛋品的加工工艺比他当初看到的要先进许多,用他的话说:“美国人能做的,辽源也能做,而且做得不比他们差。”在金翼蛋品全循环产业链示意图前,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石拐区政府副区长赵换连用手机将图表拍了下来。她说,自己的区里也有类似的企业,但我们的深加工能力不够,这里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回去以后要领着大伙儿好好琢磨琢磨。
“别看辽源这座城市不大,但我们的企业、我们的产品声名远播。”在利源精制公司,董事长王民自豪地向大家介绍起自己的产品。样品陈列室里,银色的苹果笔记本电脑外壳引起了几位媒体记者的关注。《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曲一歌小心翼翼地拿在手中看了又看,惊喜地向同伴介绍:“这个和我那台型号不一样,但样子差不多,真没想到,原来这个小家伙儿诞生在这里呀!”和她一起的光明网记者刘超一边用手机拍照,一边自言自语:“我得照下来,回去给家里人看看。”
“小伙子,你干得不错,继续努力,希望下次来看到你有更大进步!”在东北袜业园区,国家发改委振兴司司长周建平握着电子商务园区一位业主的手高兴地说。在他看来,辽源一不产棉花,二没有纺纱厂,却能将棉袜产业发展得如此迅速,得益于辽源市委、市政府对“无中生有,有中生新”这篇大文章的领悟与实践,他叮嘱企业负责人,下一步要在产业链上游做文章,形成更为完整的产业链条。而在辽宁省发改委范世新看来,辽源的棉袜产业不但做得精,做得细,更重要的是做出了自己的品牌,形成了自身优势,这一点难能可贵。不过,在双鸭山市发改委副主任刘平看来,辽源作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早,经验丰富,成效显著。在矿山博物馆,刘平对辽源湿地公园的建设理念给予充分肯定。他说,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是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重点和难点,今年国家陆续出台了许多关于生态修复治理的政策,这是一个机遇,应该抢抓这个机遇,提前做好安排。
莫道池水浅,观鱼胜大江。一整天的实地调研考察,23个资源枯竭城市、17家国内知名媒体记者看到了一个发展中的城市,一个欣欣向荣的城市,这个城市带给他们许多惊喜,也留给他们更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