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深悟透知行并进 立足岗位不忘初心

学深悟透知行并进  立足岗位不忘初心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二)

 

    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功能、地位与作用,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构建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要求。会议结束后,我市积极组织和谋划社会各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讲话的重大意义,并抓好讲话精神的学习宣传。在我市,很多身处不同岗位的干部群众,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后很受启发和鼓舞,纷纷发表自己的认识和见解,现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学习贯彻“讲话”精神
做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实践者推动者
辽源市委党校 李迎春

 

    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是新形势下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纲领性文献,同时,也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积极投身其实践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身为一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落实,身体力行。
    “讲话”科学分析了哲学社会科学所具有的历史地位、时代价值和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历来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开宗明义作了深刻阐述,指出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并用“两个不可替代”进一步明晰了哲学社会科学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清楚表明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还充分体现了分析历史、揭示规律、启迪未来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史,迫切需要理论总结,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更迫切需要理论的指引,习近平总书记连用五个“面对”科学分析了在新形势新任务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所必需面对的五个重大课题。提出了五个“如何”,即需要破解的五个问题。最后,习近平总书记用“五个迫切需要”明确给出了答案,强调了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进行理论“固本”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讲话”深刻阐述了构建、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毫不动摇。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刻分析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对于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才能建立起坚定的思想信念,构建起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集合古今中外丰富思想理论遗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核心是要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的国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当家作主,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因此,构建、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哲学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开展理论研究,必须要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要经得起人民的检验。唯有不脱离人民,才能保证哲学社会科学富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
    身体力行,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做构建、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实践者推动者。身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责无旁贷应当树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我们必须加倍努力,身体力行,做构建、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实践者推动者。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要耐得住寂寞,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下大气力、下苦功夫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要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要力争让自己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要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从而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不辱使命。


学习贯彻“讲话”精神 在立德立言中实现价值
市第七中学 王艳灵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提倡理论创新、知识创新和实践创新,鼓励钻研探索,活跃学术空气,培育良好学风,增强解决中国特色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能力。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在为国、为民立德立言中实现价值、做出贡献。
    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创新培养人才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积极建立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开展研究型学习。强化教学实践环节,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安排相应的实践教学活动。
    弘扬学生个性特征,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创新与个性密不可分,最富有个性的人往往最具有创造性。必须注重营造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和氛围,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和爱好,重视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挖掘、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潜能。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独立个性,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智慧潜能得以激发。
    拓宽教师专业化培训渠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创新多元化培训机制。加强教师的校本培训,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充分发掘已有教育资源的潜力,发挥优秀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拓展培训空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互补性强的培训格局,建立健全培训制度,改革教学方法,构建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工作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创新多元化评价机制。改革传统教师评价体系,将管理性评价、奖惩性评价、静止性评价转化为发展性评价。对教师的评价,让同事、学生及家长等人员共同参与,实现多元化评价,使被评价的教师能从多渠道获得反馈信息,更好地反思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创新多元化培训形式。将集中面授与网上授课相结合、教师讲解与自学相结合、收视与答疑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教学观摩相结合,通过观看录像、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自我反思、经验交流、课题研修和实践考察等方式拓宽培训渠道,创新多元化培训形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改变学风文风,以科研促学术发展。端正学风就要真学、勤学、苦学。端正学风就要摒弃浅尝辄止、不求真谛的学习态度;端正学风就要抵制装点门面、投机取巧的学习方法;端正学风就要反对任何形式的学术不端行为。教师要加强教学研究,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不断地探索解决办法,积累经验,吸取教训,再发现、再探索、再解决,从而推动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教学方式不断优化。只有改变学风文风,才能真正地为教育教学提供理论支撑,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生主体发展、学校特色发展、教育均衡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贯彻“讲话”精神 做新时代的园丁
东辽县实验中学 冯希莲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那么,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又该怎么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呢?
    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很庆幸自己能够见证并以自己的力量推动国家的发展、小康的决胜、民族的振兴、学术的繁荣,是幸运更是责任,自己生逢其时,决不能辜负时代,作为一名教师,要实事求是、扎扎实实地做学问、做人,既做学生知识的传授者,也做学生精神世界的引领者。用哲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工作中、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殷切期望:“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作为教师,要向学生宣传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寓教于乐,深入浅出,培养孩子们的理性思维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为培育新时期的德才兼备合格人才打好基础。
    坚持依法治国,也要坚持依法治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树立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思想。心中有爱,心中更应该有法。尊重每一名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尊重孩子的各种权益,树立权利观念与义务观念,时刻牢记《教育法》《教师法》《义务及语法》等对我们的约束与教诲。做一名严于律己、心中有爱的好老师!
    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做新时代的创新型教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体现系统性、专业性。作为教师,今后应摆脱传统课堂的“填鸭式”和教师的“一言堂”,大胆改变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创造性地制作教具,重新组织教材,进行一些大胆的拓展与延伸,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撰写社会调查报告和政治小论文,也可以改编一些课本剧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总之,凡是利于提高课堂效率的手段我们都可以大胆启用。这样做何愁孩子的动手能力不强?何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薄弱?师生才会教学相长,共同提升,民族的创造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加强和改善党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科学领导。党的领导保证了教育科学发展前行的正确方向。只有通过党的领导,才能有力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聪明才智。我们每一位教育人要时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毕生的精力都投身于党的教育事业,无怨无悔,廉洁从教,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树立起新时代知识分子的崇高操守与典范。


学习贯彻“讲话”精神
让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成果在教学工作中闪光
东丰县进修附小 刘 俚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对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作为基层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虽然无法置身于对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研究,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仍然应当灵活将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成果充分运用在工作中。
    要正确认识哲学社会科学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据前提。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列举了古今中外的理论名家和思想巨将所撰写的思想著作,为中国和西方国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应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的呼唤和要求。对于我们这些基层一线的工作人员来说,重视就是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高度理解,就是要坚决摒弃那些“把科学理论挂在墙上当壁画”的思想,就是要把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成果当做发展事业、创新方式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的重要法宝。
    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核心,强化其引领作用。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各个领域都受到崇高的赞誉,更为新中国的诞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虽然已经过一个半多世纪,但在国家、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观点看,马克思主义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仍然在为中国的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等各个方面指引着方向。我们在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把握的是大方向,我们要通过将其与实际紧密联系,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是针对实际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推动理论创新,使实际问题在创新理论的指引下得以解决。
    要缔造出我们中国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结合自身工作,我认为,要想科学合理的引领小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方向,一定要先让教师本身成为他们的“哲学社会科学”,要强化自身的理论水平和行为素养,要有正确的思想根基,把自身当教材,把学生当主体,把教学思路和方法当做引导学生的途径。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高层次的科学理论,我们必须坚持发展创新,一类问题对应一种方法,一类环境对应一种模式,一旦问题和环境有所改变,相对应的方法和模式也要随之产生变化。如果各行业、各领域都不断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与实际紧密结合,形成创新的理论、创新的方法、创新的观点,组合起来,就是我们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
    要让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成果在工作过程中得以运用,发挥其真正的价值。作为一名教师,学习好、理解好、领悟透马克思主义学科理论,规范自身的行为,用科学的眼光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同样是在践行马克思主义,也是在运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在教学工作中,要把哲学社会科学同教学实践相结合,使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善于发挥创新、创先精神。同时,在教学内容上,要结合哲学社会科学,改善教学内容,渗透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知识,使科学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使教学内容在科学理论的引领下,变得更加活灵活现,更加新颖,激发学生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兴趣,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的吸引力,达到贯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目的。


学习贯彻“讲话”精神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引领旗帜 坚持共产主义信仰
市第五中学 陈海燕

 

    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我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旗帜的必要性和坚持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信仰的重要性。
    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程度,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自然科学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认识的对象是整个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质的各种类型、状态、属性及运动形式。认识的任务在于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以及自然现象发生过程的实质,进而把握这些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性,以便解读它们,并预见新的现象和过程,为在社会实践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的规律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
    社会科学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的各学科总体或其中任一学科。如社会学研究人类社会(主要是当代),政治学研究政治、政策和有关的活动,经济学研究资源分配。广义的“社会科学”,是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统称。
    一个民族的创新程度,既取决于文化知识的应用,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哲学社会科学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素质,推进加入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作用。
    创新思维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继承性和民族性。要想创新必须注重知识积累,把技术运用过程、改造过程以及技术本身的历史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弄清楚,然后才能真正在思维和理论上创新。
    创新必须具有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创新和时代性。创新必须符合时代的需求才有生命力,才能解决实际问题,任何创新都必须符合时代的变化,否则,创新就没有价值。中国共产党是善于创新的政党,善于适应时代需求而进行创新。无论是在理论上,实践上还是战略上和治国理政上都是如此。
    旧体制与新体制之间的摩擦与矛盾会伴随创新的进程的始终,只有依靠哲学社会科学才能真正引领创新的突破以及更新,正所谓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一个社会的全面发展,既取决于经济发展实力,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经济实力固然重要,而哲学社会科学则不可或缺。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在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中把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自觉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并体现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全过程。另外,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为本。它会引领我们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以破解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和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不断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再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围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概括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和有规律性的新实践。最后,哲学社会科学引领我们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体现系统性、专业性,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


学习贯彻“讲话”精神 培育正确的价值导向
东丰县职业高级中学 高诗淳 张 枫

 

    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认真研读学习之后,深深感悟: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哲学社会科学也不是空泛的理论。它对人类社会的导向引领作用,对人类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决定性作用,将伴随人类社会的始终。
    历史的认知。习近平总书记说,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大历史发展中去看,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现,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经历了数个学术思想繁荣时期,在漫漫渐进的历史演变中产生了一大批思想家,开创了大秦帝国、康乾盛世等文治武功和复兴民族的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凿凿的历史、翔实的事实,告诉了我们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局面一刻也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价值导向。
    现实的需要。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倡导运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融合,诞生了毛泽东思想,建立了独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中国,建立和形成了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工作体系。
    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作用更为突出、紧迫。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的学术思想,价值观念也不断涌入,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多元,主流、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地发挥引领和导向作用,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方向、导向在人生、社会问题上的重要作用。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和指导,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凝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的共识,共铸伟大的中国梦。对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加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代表第三世界人民发声,在国际舞台承担履行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样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和指导。新的时代、新的形势必将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能产生创新思想的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时代需要弄潮儿,我们就敢向涛头立。
    教育的责任。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我们拥有广阔的舞台,无比强大的前进动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就是坚定文化自信,它是一个民族复兴奋起的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它也为教育提出了严肃的课题:如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发挥教育培养人的主渠道作用,培养合格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培养国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基本素质,筑梦、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是授业解惑的教育践行者,更是传道解惑的社会工作者。教育强则国家强,少年强则民族强。如果在学生阶段,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学会正确的方法论,没有打下坚实的基础,将来就难以担当重任。学校的哲学社会科学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面向全体学生,从点滴做起,注重养成,帮助学生培养科学务实的学术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促进身心和人格的健康发展。让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后继有人,让我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后继有人。
    百年大计,教育任重!道远!急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号角已吹响,复兴伟大中国梦的宏伟蓝图也已绘就,有党中央和习总书记的正确引领,集十三亿中国人的磅礴之力,直挂云帆济沧海,乘风破浪会有时,一个民主、文明、富裕、强盛的大中国,一定会屹立世界民族之林,腾飞世界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