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力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向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力
——今年我市农业农村工作综述(中篇)
袁学高 本报记者 李及肃

 

    按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我市编发的《农业结构调整指导手册》,我市积极夯实农业生产基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步伐。
    加强耕地资源保护。推广绿色种养方式,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开通了“辽源市测土配方施肥互联网服务系统”,此系统是我省首家借助互联网平台建立的测土配方施肥信息服务系统。通过该平台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平均每亩减少化肥施用纯量1.77公斤,全市耕地减少施用化肥纯量1800余吨。增施有机肥。推广施用有机肥,减少化肥施用量。惠民生物质公司等10户企业,以畜禽粪便为原料生产有机肥,用于水稻、蔬菜等作物生产。同时,农户直接用畜禽粪便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全市亩均增施有机肥料0.3立方米,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28.87克/公斤,比往年提高了1.37克/公斤。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落实玉米秸秆粉碎还田82.9万亩,机械深松整地16万亩,免耕播种8万亩,有效地改善和保护了耕地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今年新建高标准农田18万亩,全市高标准农田达到88.4万亩,通过下大力气改造中低产田,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有效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实现“藏粮于地”战略。
    加快农机化进程。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100万元,补贴机具920台。拖拉机保有量达到6.1万台,配套农机具14.8万台套,农机总动力达到13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7%。农机经营服务组织和农机户发展到4.7万户,从业人员6.2万人。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152个,入社社员4419户,服务作业面积达到64.5万亩。落实机耕整地303.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3.6%;机械播种264.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2.8%;机收面积121.1万亩,占耕地面积33.4%。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5.3%。10月10日,全市举行了水稻开镰暨农业全程机械化现场会,标志着农业装备能力建设、农业技术集成应用迈上新台阶。
    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推广农业生产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00万亩、落实赤眼蜂和白僵菌生物防螟185万亩、农田灭鼠100万亩、种子等离子技术处理23万亩。同时,重点推广了“水稻三推两早一达标技术”和“高光效”技术。加快种业发展。吉东种业被评为中国种业骨干企业(第23位),年生产良种1000万公斤,吉东56和吉东705通过省审定,吉东种业国审品种达到4个,省审品种25个,玉米品种研发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纳入国家和省种业发展规划,吉东种业股份制改造进入实质操作阶段。加强智慧农业建设。成功申报《农业信息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应用项目》,并整合农业信息资源,启动智慧农业建设,与辽源联通公司联手,打造测土配方施肥、农业气象、牧业小区、温室大棚、粮食收储等信息服务平台。开展秸秆、畜禽粪便等资源综合利用。实施玉米机收、秸秆粉碎还田30.6万吨;秸秆过腹转化59.1万吨;用作燃料消耗秸秆73万吨;盛开农业、金帆草编及食用菌企业消耗秸秆0.5万吨。通过以上秸秆“肥料、饲料、燃料、材料和基料”的“五料”转化,消耗农作物秸秆约166.2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64.2%。通过立项支持、争取欧盟贷款等措施,鼓励有机肥企业转化消耗畜禽粪便20万吨,占全市总量的37%;金翼蛋品日产10万立方米沼气项目,年消耗畜禽粪便18万吨,占总量的33%,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投入品监管。坚持专项整治与经常性监管相结合,与食药监等部门沟通协调,突出对兽药、饲料及农药、化肥等农资市场检查,严查“瘦肉精”“三聚氰胺”等违法添加物,确保投入品安全。提升检验检测能力。投资近1000万元的市级农畜产品检测中心基本建成,改善了农畜产品质量检测条件,有力地推进“健康米、放心肉”工程。坚持产地和市场监测。将23个蔬菜水果生产基地、32个畜禽养殖合作社,蔬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水果蔬菜超市,纳入质量监测范围。通过例行监测、专项监测、速测筛查的措施,开展蔬菜、水果、食用菌农药残留和畜产品兽药残留、瘦肉精检测。配合农业部和省农委开展例行监测、专项监测10次,抽取样品425个,农药残留合格率98.1%。其中,食用菌、水果农药残留合格率100%。配合省农委开展速测筛查,抽取蔬菜、水果样品1133个,农药残留合格率100%。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新认证有机水稻1000亩、新认证产品3个,“三品”数量达到182个(无公害124个、绿色40个、有机18个)。东丰县正在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东辽县正在创建国家有机农产品认证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