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解码“三去一降一补”
发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解码“三去一降一补”
本报记者 李艳红
辽源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在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过程中,重点是要实现结构优化、产业升级与效益提升,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向保持一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推进任务是“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辽源没有因为包袱重而等待、困难多而不为、有风险而躲避、有阵痛而不前,而是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把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相结合,多渠道、多层次的落实针对性配套措施,既做减法,又做加法,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三去”之去产能:
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发展动能转换相结合
有效去产能可以解决产品供过于求而引起产品恶性竞争的不利局面,更好对生产设备及产品进行转型和升级。辽源去产能主要集中于钢铁、水泥、煤矿以及矿山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综合采取重组、转产、错峰、关停等方式,通过技术改造升级逐步消纳落后产能。
辽源鑫达钢铁围绕靠大联强、技术升级,今年成功与中铁集团完成战略重组,启动了煤气发电和燃煤发电项目,并立足我市地下管廊建设,调整了铸管、板材等高精钢铁产品,实现了产能就地消纳。辽源金刚水泥厂按照相关要求每年4月份启动、11月份停产,并配套建设纯低温余热发电机组,年可发电1.3亿度,每年可创造经济效益6500万元,在循环经济发展上走在了同行业企业的前列。辽矿集团目前已经关闭退出矿井3处,全部关停后累计可去产能669万吨。此外,市鑫锐机械制造通过与长春工业大学、辽源职业技术学院等大专院校进行合作,转型生产城市智能化机械式立体停车设备,已成为省内唯一一家具有立体停车生产和安装资质的企业。
“三去”之去库存:
与棚户区改造、推动“三农”发展相结合
我市作为老矿区,棚户区规模大、形成时间长,历史包袱较为沉重。全市煤矿棚户区、国有工矿棚户区和城市棚户区达到40块。自2006年启动棚改工程以来,我市已经实施改造棚户区37块,建设回迁住宅771.33万平方米,安置回迁居民9.02万户,累计完成投资119亿元。大规模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有力地带动了建筑业、房地产业及相关产业发展,增加了社会就业机会、加速了农村人口转移。
截至去年末,我市耕地面积达到363.8万亩,粮食产量44.7亿斤。全市储存量为247.65万吨,库存量创历史最高位。为有效降低粮食库存、增加农民收入,我市通过精细种植、精品养殖、精深加工、劳务输出实现就地转化、过腹增值、促进增收。今年全市调减籽粒玉米5万亩,引导鼓励农民发展食用菌、果蔬、两瓜、榛子、花卉等特色产业,发展棚室经济,并积极发展精品畜牧业和农业加工企业。
“三去”之去杠杆:
与化解债务风险、拓展融资渠道、推动国企改革相结合
“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阐释了杠杆原理及其作用——它可以放大创造力,通过向银行借贷、向市场发债,“以小博大”撬动较多资金实现较大发展;也能放大破坏力,在经济增速回落,特别是企业盈利和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回落时,加剧债务风险。对于当前正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辽源而言,无疑是一个重大挑战。
手持这样一柄“双刃剑”,我市在去杠杆中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对存量债务进行细化分类,进一步优化存量债务结构,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置换债券,不断减少高成本债务。同时,加大政府主导项目市场化融资,我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均采取PPP模式,目前投资超过9.3亿元、8.134公里综合管廊项目,今年末可建设完成并具备运行能力。在强化机构风险管理、积极防范和化解不良贷款的基础上,我市扩大金融机构涉农和小微企业资金来源,通过财政全额贴息、融资担保介入等措施,盘活存量资产。对产能过剩行业中产品有竞争力、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继续给予资金支持。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违规在建项目和环境违法项目,严格控制新增授信。
“一降”之降成本:
与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相结合
经济新常态下,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逐年升高,已成为众多企业面临的共性困扰。
降成本、减担子,面对不断攀升的企业成本,我市从体制机制入手,建立并公布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累计减少行政审批事项663项,及时取消、停征、降低、免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工商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先照后证”“五证合一”全面推行。今年,在省政府开展的全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工作满意度调查中,我市总体满意度位居全省各市州第一名。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减税政策,近20万户次纳税人享受小微企业增值税优惠4564万元。连续5年全市银行机构整体利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左右,仅此一项每年减少中小微企业及农户利息负担0.7亿元左右。通过融资担保平台进入银行信贷范畴的中小微企业数量增加了2900多家,信贷规模增加了40多亿元,全市企业减少利息支出2亿多元。
“一补”之补短板:
与服务业发展、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建设、保障改善民生相结合
“头痛要医,脚痛也要医”,补短板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兼顾“前后左右”、讲究整体效应,才能增强产业竞争力、企业活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截至去年末,我市三次产业结构为8.1:57.8:34.1,三产占比大幅度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既是当前发展短板,更是未来发展的潜力所在。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我市重点推动了服务业发展攻坚,建立健全了加快旅游业、养老服务、物流业、科技服务业发展等系列配套措施;重点推动了创新驱动攻坚,辽源市铝合金及深加工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今年获得省科技厅批复,吉林省东北袜业园织袜有限公司的吉林省针纺技术中试中心被认定为省级中试中心,吉林省科技大市场辽源分市场建设稳步推进;重点推动了民生保障攻坚,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创业4894人、新增就业26800人,提供就业岗位4.9万个,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标到每人每月470元和每人每年3300元,市政“十路一园”工程铺设供热、供排水、燃气等管网23.5公里,城区24小时供水能力达到95.2%,年底前将有1万人实现脱贫;重点推动了生态环境建设攻坚,初步划出生态红线面积约为517平方公里,制定实施了《辽源市杨木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草案)》,46个项目列入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全力打造青山绿水,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园林城市。
辽源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使供给体系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变化,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有利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