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盛会 看发展 图说辽源

迎盛会 看发展 图说辽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七一”讲话中说: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的历史贡献。
    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为人民的幸福生活努力着。同样,中国共产党的每一次谋发展与变革的重大举措都受到人民的关注与支持。就如同即将召开的中共辽源市第七次党代会,这不仅仅是辽源广大党员心中的大事儿,也是所有辽源人共同关注的大事儿。
    我们不会忘记,辽源的不断发展是一代代坚守岗位、不忘初心的共产党人前行的目标,辽源的今天属于所有生活在这座美丽城市中的共产党员和全体人民。
    辽源人的幸福正是建立在城市的不断发展中,百姓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也许不知不觉间的变化很难让人直观地感受到。
    10年前的辽源是什么样子,谁还能清晰记得?只有不经意看到过去的照片,才会恍然发现留在旧时光里的记忆。辽源的发展变化是如此巨大,辽源人的生活水平提升得如此之多:小山岗上的棚户区变成了高档小区;乡间小路变成了辽长铁路、伊通高速;河边洼地变成了休闲广场;旧厂房改建成了大型综合商城……
    今天,我们选取2006年在《辽源日报》刊发的部分新闻图片,把当时的发展变化与现今的辽源进行对比,可以看到,这10年来辽源的发展变化是多么让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2006年6月6日,新公交车上线运营。在当时的辽源,6路公交线路上运行的是8台破旧小客车,17路公交线路则是42台“面的”。为给全市乘客创造舒适的乘车环境,市公共汽车公司取缔了原有的旧车型,筹集资金272万元,购进了22台大型客车,于当年6月6日上线运营。这批大型客车的上路运营,彻底清除了人民大街南段的“面的”,既方便了市民的乘车需要,又缓解了“面的”影响城市交通的问题。

 

     今年6月22日5时40分,市公共汽车公司崭新的20台10.5米电、气混合新能源公交车整装齐发,全部投入到14路公交线正式运行。新能源公交车具有零排放、操作便捷、噪音小的特点。运行时,电、气相互作用,低速运行时,将会采用电力驱动,高速便调整为烧气模式,更加节能、环保、舒适和安全。不仅降低城市公交运营成本、提高城市公交的运营效率,还有效缓解交通高峰期市民乘车难等问题。

 

    2006年,辽源用当时的新型公交车取缔了“面的”,改善了城市交通公交车的乱、堵、挤现象,让市民的出行变得更加安全便捷。时至2016年,当时辽源最新型的公交车已被环保节能的新能源公交车所替代,绿色环保已经成为辽源人对公交车的新要求。

 

    2006年,还未修建沿河绿化带的“财富大桥”,大桥采用抛物线彩虹悬吊结构,拱跨160米,桥长150米,宽23.9米,双向四车道。总投资1800万元,于2005年6月开工,同年10月竣工通车。

 

    2016年9月拍摄的财富“大桥河段”,已经从曾经的人烟稀少之地变成如今的热闹场所。

 

    很多人记忆中仿佛已经存在许多年的财富大桥,其实也才建成10多年。曾经满是沙土的河滩也被修成平整的景观绿化带。10年前,河边那看起来很高的建筑,如今也被旁边新建的高楼对比成了小个子。现在的财富大桥真正应了它的名字,成为一条连通财富之路的桥梁。

 

    2006年,正在改扩建的辽源体育场。辽源体育场改扩建项目于2001年立项,2005年5月20日开工建设,总投资3000万元,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余平方米,可容纳15000名观众,400米塑胶跑道、8000平方米足球草坪,符合亚洲田联II类标准的体育场设置标准,它是目前我省除长春外,地市级标准最高的体育场。

    已经投入使用近10年的辽源体育场,是绿草茵茵,设备完善,承办了许多大型赛事。

 

    市体育场一直是我市主要体育运动比赛的场所,曾经的沙土跑道、水泥座位、学生自制的花环和赛场上少年们的身影,是多少辽源人记忆中的学生时代。在经过改扩建后的市体育场,拥有高标准的比赛场地和完善的配套设施。全市中小学生运动会和市直机关运动会及一些大型表演类赛事都是在这里进行。2012年,辽源首届国际琵琶文化艺术节在这里举行,由2012人完成的最大规模琵琶合奏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也在这里诞生。

 

    2006年夏,龙首山下的辽源市实验中学背靠青山、面朝“魁星”,充满青春气息的教学楼是周围最靓丽的色彩。

    2016年秋,曾经是最吸人眼球的建筑辽源市实验中学,已经成了被周围高大建筑环绕的“小朋友”。与之比邻、拥有鲜艳红色屋顶的建筑是今年翻新过的辽源市第五中学的教学楼。

 

    辽源市实验中学正对市中心医院,与辽源市第五高中紧临,这个区域人流往来比较密集,尤其是周边的学生家庭比较多。这也使得10年来学校周围建筑迅速增多,成为家长们购买住宅热门的选择。

 

    2006年,辽源斜拉桥屹立东辽河上,连接辽河两岸的交通,方便着市民往来,此桥也是辽源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2016年,辽源斜拉桥周围的风景与其争奇斗妍、相得益彰。

 

    10年间,斜拉桥还是那个斜拉桥,美丽而坚固地守在它的岗位上,而斜拉桥的周边地区在这10年间却变化巨大。如雨后春笋般的周围新增建筑群,可以看出这10年来辽源的迅猛发展。

 

    正在建的七一立交桥是我市环路建设后续重点工程,总造价1.15亿元,在2005年11月开工。工期计划为3年。此图为2006年基本完成桥梁主体、涵洞及全部路基土石方工程时所拍摄的画面。

    以上组图为从以两个不同角度拍摄的七一立交桥。七一立交桥为互通立交桥,共设七条匝道,全长5716米。其中,G匝道为对向双车道,其他为单向单车道。这座立交桥建成之后,不但为辽源的东出口增添了一处美丽宏伟的景观,还为辽源的经济建设、招商引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如今作为我市主要交通路线的七一立交桥已为众人所熟知,但这个位于营城子至西丰一级公路与国道集锡线辽环城一级公路交叉处的重要路段,在没有立交桥时,因为平面交叉,两侧房屋距离公路较近,影响司机观察路面视野,曾造成几次交通事故,为百姓出城带来了不便。如今,七一立交桥已经投入使用近10年,为辽源人民的便捷安全出行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此图为2006年时市委广场南侧俯视图,一眼望去满目绿色。河对岸的大片空旷区域中,零星坐落着民居和厂房。

    2006年夏天的东辽河沿河景观带,对岸的空闲区域还在等待进一步开发。

    2016年9月的市委广场南侧,此时的河对岸已是高楼林立。

    2016年,已经变成了居民小区的东辽河沿岸,优美的环境和便捷的交通让这里成为很多辽源市民安家的新选择。

 

    市区外扩是城市发展的必然现象,当年还只是城郊的市委广场周围,在仅仅10年的时间里,就已经建成许多的高档商品楼居民小区,这也是城市发展最直观的表现。

 

    2006年,辽源市区局部图,可看到楼群边缘的小山岗,那片呈黄土色的部分正是丘下棚户区。

    2016年9月,辽源市区局部图,曾经的丘下棚户区及周边区域,已变身为阳光新城一期、二期,山语城一期、二期高档住宅区。

 

    站在龙首山上环顾辽源市区,可以看到许多新建和在建的楼群。这些区域曾经是低矮的平房和满是尘土的小路,现在却变成了一个个小区、综合超市、商场、广场和一条条平整的大道。曾经平房“爬满”山岗,“回家等于上山锻炼”的丘下棚户区,如今已变成了山脚高楼群落的现代化社区。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刘红娇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夏景明 摄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