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社区”中感受“大家庭”温暖

 在“小社区”中感受“大家庭”温暖
——走进东辽县新城社区
张沫  本报记者  刘鹰  摄影报道

 

    文化、体育、阅读一线工作法、“一站式”服务,使社区活动室实现“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将居民生活融入社区工作。

秸秆巧作画,增进邻里交流与沟通,为居民生活添色彩。


干部、居民一家亲,锣鼓齐鸣颂盛世。

    网格员延伸服务触角进家门,走访记录居民所需所求,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和服务上门“最后一步”。

    年轻人听抗战老兵尹长林(左一)讲述革命历史,坚定自身理想信念,强化责任担当,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做“四好”青年。

   用爱谱写文明乐章、用行动传递真情、用奉献书写大爱、用双手传播时代正能量。


“爱心衣物”为居民幸福保温。

    加强宣传、加强交流、加强帮扶、加强开发就业岗位,为用工单位和就业人员架起“连心桥”、铺就“合作路”。


    整洁有序的公务大厅、功能齐备的各类厅室,爱心小屋各类物品摆放整齐、登记清晰,照料室干净整洁、温馨如家,走廊两侧秸秆画、铝箔画、木雕和书法作品如阳春白雪,陈列室里抗战老兵的捐赠品是革命文化的传承,活动室内的老人们或是打乒乓球的挥汗如雨或沉醉于扑克竞技的酣战快乐中……走进东辽县新城社区,处处体现着温馨、靓丽、人性化的理念和氛围、以人为本的文化功能设置,让一种“家”的感觉扑面而来。


    以服务民生为宗旨 全力打造服务型社区

    说起幸福,新城社区党支部书记倪世友说:“打造我们的队伍、搞好我们的服务、丰富我们的文化、强化我们的‘中枢’作用,才能将‘小社区’建成‘大家庭’,也就是全体社区干部践行社区服务造福居民的工作根本。”为把幸福和快乐带给每一位需要帮助的人,新城社区组建起网格员团队,重点负责5306户社区常住居民的走访调查、服务需求登记、服务结果回访工作;组建起党员志愿者团队,同社区456户居民实施了动态对接,及时解决社区居民生活资助、老弱照顾、家庭事务代理等问题;组建起群众志愿者团队,分别以残疾人志愿服务队、妇女儿童志愿服务队、老年人志愿服务队等形式,及时帮助社区居民化解生活烦忧、消除痛楚。

    以贴近群众为前提 聚力营造善美社区和谐氛围

    社区工作必须想居民之所想,办居民之所需,做居民之所盼,努力把小事办实、把实事办好,才能不断赢得人民群众对社区工作的理解、接受、认同和赞赏。为此,新城社区在抓好基本服务的同时,将服务重点向服务困难群众、服务儿童和青少年、服务特殊人群谋福利倾斜加力,打造出“爱心捐助平台”为贫困家庭募捐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排烟机、水桶、暖壶、电炒勺等生活物资,总价值已达到了6万余元;以“革命传统教育平台”为依托,将抗战老兵尹长林家设立为爱国主义教育培训基地,为社区青少年儿童建立了接受最真实、实际革命传统教育“家庭”环境。同时,根据社区失业及就业需求规律,与妇联、就业局、职业学校等业务职能部门和技校搭建“就业平台”,有针对性地组织居民接受技能培训、传播就业信息,使城镇就业人数新增2100人,349名下岗失业人员重新上岗,351名就业老大难对象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

    以群众满意为标准 着力提升社区文化建设水平

    多姿多彩的社区活动是吸引居民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平台,增强居民对社区工作的认同感才能共同营造家一般的幸福感。为打造高品位城镇居民生活,新城社区发展了群众广场文化、节日主题文化、群众性文娱活动和民间传统特色文化传承,组建了秧歌队、太极拳(扇)培训班、广场舞团,每逢节日都以居民为主角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展演。同时,按居民所想积极开辟群众自娱空间,根据季节气温变化合理安置棋牌桌、乒乓球案、毽球网,并组织开展各类棋牌比赛和秸秆画、铝箔画、板画作品展,实现社区和居民的共荣,履行社区干部对党、对群众的郑重承诺。
    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的高效便捷服务,让居民们心里亮亮堂堂地享受着幸福生活,展现在居民脸上的笑容,社区干部的心头也萦绕着喜悦,一个和谐、文明的辽源社区新形象正以崭新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