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信仰 不忘初心 继续前行
坚定信仰 不忘初心 继续前行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更是“十三五”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距离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还有5年,中国人民已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大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一目标。
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历史贡献。越在是这个时候,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风险越多、遇到的阻力和矛盾越大。
习近平在“七一”讲话中强调,意识形态信仰对于确保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至关重要。他说:“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从理想信念的丧失或缺失开始。”他反复强调要“不忘初心”,不忘本源、不忘根基、不忘初衷,紧密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不断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推向前进。
发展与改革当理论先行。没有坚定的信仰和不忘初心的信念坚撑,是不会有长久的发展与进步、更是不堪一击的空中楼阁。本报特向中共辽源市委党校教职人员约稿,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以坚定的信仰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坚守在自己的岗位,共同建设辽源更加美好的明天。
让党的旗帜在党校高高飘扬
郝欲达
常思来处,不忘初心。党校因党而立,党校是党的学校。共产党人的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党校的本,就是要成为捍卫和守护这个信仰的前沿阵地。使广大领导干部坚定这份信仰,坚定这份信念,坚定这份忠诚,这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为领导干部补钙壮骨、立根固本。党校要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不忘初心,姓“马”姓“共”,敢于亮剑,旗帜鲜明,发挥“三个阵地一个熔炉”的作用。忘记了这个本,党校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丢掉了这个本,党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历史根基。
登高望远,不改衷心。95年前,中国共产党应中国问题的解决而生。近百年来,建立各级党校专门教育培训干部,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1924年,在全党只有900多名党员的时候就建立了最早的党校。1935年艰苦卓绝的长征刚刚结束,11月份就在延安恢复了中央党校。今天,党带领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迈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回望党走过的历史,面对为党培养 “四个铁一般”干部的历史任务,党校就是要牢记党校姓党的根本原则,增强看齐意识,认识上清醒,行动上自觉。不怀疑,不犹豫,不跑偏,咬定青山,不改衷心。
脚踏实地,不偏重心。党校姓党,天经地义。就是要贯彻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强调的三个“一切”,即“一切教学活动、一切科研活动、一切办学活动都坚持党性原则、遵循党的政治路线”;做到三个“以”,即“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做到四个“在”,即“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把党校姓党贯穿党校工作的始终。这就决定了党校的重心是抓好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用毛泽东同志的话说,在党校主要学的是一种革命精神,用习近平同志的话说,这是共产党人的“心学”。这是党校的特殊历史地位和政治地位决定的。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主课主业意识,不能放松,不能荒废,更不能跑偏。努力培养领导干部坚定的党性修养和正确的理论思维,防止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的错误。
(作者系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推进理论创新
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
刘欣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讲话中指出:要推进理论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身的指导思想以来,就始终坚守,从未动摇过自己的理论信仰。更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经过革命、建设、改革三个阶段逐步来解决中国近现代两大历史现实问题。这期间,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推进理论创新,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具备的时代容涵性和思想的开放性特征,不断结合中国不同时期的实际国情和时代特点,在不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的成果,解决了或正在解决中国近现代两大历史现实问题。首先,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毛泽东思想作指导,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之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大历史任务。其次,又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正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二大历史任务之路上迈进着,并且已经取得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成就。
正是在解决中国近现代两大历史现实问题中,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创新成果彰显了其巨大的力量,因此,习近平总书记不断申明:未来的发展,我们要继续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作指导,因为它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面向“问题”的哲学。面对时代发展中的各种民生问题,人民热切期待解决的各种社会问题,都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解决。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注重“化解矛盾”的哲学。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曾阐明,当代中国发展中还存在诸多不平衡、不协调、不同步、不可持续问题,若想解决好这些矛盾和协调好各种关系,也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处理。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创新和发展”的哲学。我党在新时期正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创新和发展,而且为未来的中国发展提供了更符合时代特征的行动指南。第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大众化、通俗化、人民化”的哲学。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为大众服务的理论,所以必须实现“大众化”,而不能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单纯的“学术化”,不要把它置于空中楼阁,要面向大众宣传;面向大众宣传,就要实现“通俗化”,让更多的人能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于工作和生活中;最终要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到解决和改善民生问题上,以体现其“人民性”。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方向。
总之,中国“继续前进”,必须靠创新来实现,而创新,理论必先行。
(作者系市委党校行政管理教研室主任)
不忘初心,铸就共产党人理想人生
姜葵红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核心问题,是要解决理想信念坚定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我们党是否坚强有力,既要看全党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更要看每一位党员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中国共产党之所以铸就95年辉煌成就,根本原因是理想信念的方向指引,是理想信念焕发出的勇气、力量、恒心和智慧。坚定理想信念就是要求全体共产党员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要返璞归真,永远保持建党时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时刻铭记为什么出发,明确前进方向、增强前进动力,担起历史责任。
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世界观的确立,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懂真信真实践。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指出,“共产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牢牢占据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实现人类美好理想的道义制高点。”在致力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一些党员干部在各种考验面前败下阵来,核心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真经没有学好,信仰之基不牢。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没有对人类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就不会有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与不懈追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之根,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信念坚定的源头活水、恒久动力。
共产党人思想行为的现实表现,是其理想信念坚定的客观写照。互联互通、创新共享时代,为共产党人实现伟大理想插上了翅膀,也带来复杂而严峻的挑战。中国共产党人能否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牢牢占据道义的制高点,关键还需要共产党人自觉检视其思想行为:对马克思主义是否真懂真信,立场坚定、心明眼亮;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否信念坚定,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对人生态度工作态度是否积极,勇往直前、乐观进取;对人民群众利益诉求、民生福祉是否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风雨同舟、生死与共;是否尊崇党章遵守党规,约束自觉、爱党护党;为人做事是否符合“三严三实”要求,党性纯洁、道德高尚;是否自觉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增强党性修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更是验证初心的试金石,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因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而坚定,更因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实践而精彩。
(作者系市委党校副校长)
从严治党,必须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王喜波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七一”重要讲话中主要讲了三个伟大历史贡献、三个永不动摇、八个不忘初心、四个自信。其中,在八个不忘初心中重点提到从严治党,必须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政治生态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
净化政治生态,首先必须从从严治党开始。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严肃查处党员、干部违纪违法问题,坚定不移惩治腐败,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不断扎紧制度笼子。为此,十八大以来中央连续制定出台了几十个从严治党的文件,主要有《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 》《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纲要》《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中央巡视工作规划(2013—2017年)》中纪委《六条禁令》《关于党政机关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和清理办公用房的通知》《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新修订的《廉洁自律准则》和《纪律处分条例》对全党更具有约束力,今年6月28日又出台了《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由此看出,中央惩治腐败、纠正不良风气的力度越来越大、越来越严密,让那些腐败分子不能腐、不敢腐、不想腐。
净化政治生态,必须同改革与法治国家建设相结合。
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滋生权力寻租空间,法治不健全导致权力缺乏制约,解决之道就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国务院作出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改革力度具体部署,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刚刚经过修改并重新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进一步明确立法权限,健全保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机制和程序,从源头上制约权力的“任性”,扎紧关住权力的制度笼子。全面理解、准确把握改革和法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把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各项部署落到实处,就能在全面从严治党中迈出坚实步伐。
(作者系市委党校科文教研室主任)
不忘初心 践行初心 推进全面小康社会进程
李亚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13亿多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建党95周年大会上再一次指出,到202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小康”是炎黄子孙数千年的理想,是中华民族的夙愿,是中国共产党为之奋斗的目标。为坚守这一初心,中国共产党经历了95年风雨历程。95年殚精竭虑,95年波澜壮阔,“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新时期党坚持初心,践行初心的最伟大的实践。
20世纪80年代末,邓小平同志提出小康奋斗目标,用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把小康与现代化联系在了一起。建设小康社会成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这种最具中国化元素的诠释,得到了全社会民众的认同与共鸣,激发起了亿万民众的激情,成为人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真实理解。
中国共产党在一以贯之的接力中,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从实现小康目标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总体布局拓展为“四位一体”,再到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又拓展为“五位一体”,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化和发展,是不忘初心、坚持初心、践行初心的最伟大的实践。
“十三五”是赢得这场伟大实践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五年。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我们必须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同时,抓住主要矛盾,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为发展是第一要务,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坚持新的发展理念,因为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要加快形成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机制和环境,因为唯有如此才能更快的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伟大的实践不仅需要伟大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更需要千千万万民众的共同参与与努力。站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个体都异常的渺小,渺小的我们唯有在党的领导下,投身在这伟大的实践中,才能在飞速发展的历史中,书写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最美篇章,奏响属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唯有如此,才能让这场伟大的实践以最快的速度取得最后的胜利。
(作者系市委党校经管教研室主任)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继续前进
张 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了四个“自信”: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其政治发展道路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我们要树立自信、保持定力,并且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进一步强调: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法治思想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我们建设法治中国的具体实践指明了方向。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坚持党的领导,就是要支持人民当家做主,实施好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关键在于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要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对立法工作中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序;要督促和保证行政机关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要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纪律优势,排除对司法活动的各种干预和干扰,为依法独立公正司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要带头遵守宪法法律,党领导人民制定和执行宪法和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坚决查处执法犯法、违法用权等行为。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保障在于全社会牢固树立宪法法律权威。要弘扬宪法精神,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同时也传递出了中国共产党厉行法治的最强音。
(作者系市委党校法学教研室教师)
文化自信:新时代的宣言书
周 伟
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讲话特别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他在已有“三个自信”的基础上增加“第四个自信”,即文化自信,进一步完善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自信心体系,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书写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力宣言书。
文化自信,展现中华民族悠久的过去。如果说习近平同志“七一”讲话是新的伟大斗争政治宣言,那么文化自信就是这次宣言的恢弘序曲。文化自信从根本上说是中国的自信,讲述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发展的耀眼历程和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既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其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它来源于几千年的民族记忆和中国智慧,来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只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才能够让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更坚定。
文化自信,播散党矢志不渝的现在。95年来,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创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用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再次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把文化自信上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极大地拓展了“三个自信”的广度和深度。既显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更趋成熟,又传递出这既是中国的文化理念又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指导思想。
文化自信,书写中国美好的未来。“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习近平总书记充满豪迈和激情的讲话,体现了我们党对历史认知的客观、对现实奋斗的从容,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巨大信心。一个时代标记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个阶段谱写一个阶段的目标。我们的美好未来就是要不断展现文化自信,把“十三五”规划宏伟蓝图一一变成现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勤勉努力,书写“两个一百年”光明未来。创造出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焕发出中华民族新的蓬勃生机,让未来的中国以更加从容自信的身姿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接受世人的关切和打量。
(作者系市委党校哲学教研室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