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要什么样的老师?

你想要什么样的老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老师的品行也在影响着他的学生们。一位好的老师能让学生铭记一生,更让这个职业成为很多孩子的人生理想。
    自古教师都是受人敬仰的职业,而尊师重教一直是中华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流传着程门立雪、魏照学师等许多尊敬师长的美德故事。
    时代在发展,教育也要与时俱进。现如今的社会,什么样的老师更受学生爱戴、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更适合学生?是流传已久的严师出高徒更靠谱?还是能和学生“打成一片”的老师更受学生与家长的欢迎?严师型、学术型、朋友型、妈妈型、混合型……不妨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对不同阶段、不同类型老师的看法。

    “严格要求总比溺爱强”

    “现在的孩子都是在一片赞扬声中长大,四位老人加父母都围着一个孩子转。尤其是老辈人惯起孙子辈来更是没头儿,连父母说孩子两句都会被长辈凶回去,更别说外人了。谁敢说自家孩子不好一个,试试?绝对能跟你拼命。如果学校里的老师也是哄着、劝着地教学,那些孩子可不一定会买账。”杨博的儿子正在上学前班,他很满意孩子现在的老师够严肃,能镇得住这帮一言不合就哭给你看的“熊孩子们”。
    杨博也是独生子女,没领略过老辈人那种“一家七八个,大的带小的”的家庭生活。但他也明白和独生子女家庭相比,兄弟姐妹多的孩子性格会很独立,他们更懂得谦让和分享,也更加包容和体贴。杨博说,自己小的时候因为是家里唯一的孩子,他提出的要求即便不会全都被满足,但也处处体现了身份上的优越性。只要家里有好吃的一定会塞进他的嘴里,好东西也必然会有他的一份,这种环境成长的他觉得自己与众不同。直到他八九岁时,一次过年和父母去亲戚家拜年,遇到了人家比自己更“熊”的孩子。因为对方拒绝与他分享一个模型玩具,被人家一句“凭什么”给顶回来的他才第一回明白,自己并没有资格让别人也忍让自己。
    正是这种亲身经历让杨博认为,人这一生中难免遇到坎坷,挫折教育对孩子来说很重要。在幼儿时期正是给孩子灌输人生观的重要时刻,一位严厉的老师必不可少。他说:“谁不想给自家孩子最好的?但总该有人对他们说‘不’。严师更能在孩子面前树立权威性,在让他们见识一下什么是严厉的同时,也让他们懂得什么是必须要做的、什么是绝对不能干的。一味地温柔哄劝也许只会让哭闹的孩子变本加厉,但若能严肃地告诉他这样做不行,孩子反而学会遵守规则。守规矩的孩子也许不会成为一位伟大的人,但至少能让孩子的人生过得平顺一些。”

    “压力让你强大”
    “默写上百遍的单词、生字、公式,背诵全篇的文言古,随堂抽考,加上一天十几套卷子,最后再配上老师那张表情严肃的脸,这几乎成了每名学生的‘心理阴影’。但也正是在这种高压之下,我们的成绩才能够稳定地提高着。” 今年高二的刘浩同学谈起自己的理想型老师时,先是谈起了学校的教学方式。他说:“现如今,中国的应试教育被某些家长、学生,甚至是一些老师们所不理解,就连流传已久的严师出高徒也被指责是顽固不化,认为西方国家的教学方式更好。但从今年英国已经开始引进中国的教学方式,邀请一批数学老师去教学,到美国的老师也专门组队到杭州学习‘中国式教学’,都可以看出中国的教育方式是有着自己的特点和优势的。而能流传多年的严师出高徒也必然有其道理,对于自制能力还不强的学生来说,来自于老师的压力其实是种必不可少的动力。”
    老师总是一脸严肃不代表他们认为自己高高在上,他们经常讲课讲到声音沙哑,轻易不能请假,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还要关心他们的精神状态……尤其是教初三和高三的老师,头顶考试倒计时跟着学生起早贪黑,那样的日子真的很熬人。学生们考完就解放了,老师们却还要投入下一轮的战斗。去年教师节,刘浩班上几名同学去看望中学的老师,看到已经50多岁、总是板着张严肃脸的老师眼睛发红的时候,他们的眼睛也跟着发酸。
    刘浩谈起自己的这位严师时说:“我们的老师也许没有别的班级的老师那么可爱,对我们又管得特别严,但对我们学生是真的好,也挺感激他的。我是个自制力差的人,如果遇到的班主任比较严,就会学得特别认真,成绩也有所提升。若是遇到比较好说话的老师就会自我放松,成绩也会变差。很庆幸我没有遇到过传说中不好的老师,老师严厉也是出于对我们好,不会无缘无故地乱说人。感谢小学老师让我没有走偏,也感谢初中老师对我的批评。”
    刘浩不否认大多学生都更喜欢能和学生“打成一片”如朋友般相处的老师,但也不能说严格要求学生的老师就不受欢迎。他说,老师和学生应该是互相尊重的。只要老师们在课堂上传授学习知识,不体罚、不谩骂、不偏见,就应该得到学生的尊重。这与老师是严厉型还是朋友型都没有关系,有才学,作风严谨,那就是一位好老师。

    “不严格要求就难以管理”

    “现在的孩子太难管了,无论你是什么身份,在对方眼里都一文不值。如果不能把他们镇住,任何的管理规定都没有效力。”家里孙女正在读大一的刘青阿姨这样说道,她对大学老师的期待是——严管。
    刘青阿姨说她最担心的就是孩子上了大学后,因为远离家长的视线就开始自我放松。大部分的大学老师都是学术派,他们只管教课,对学生的监管也仅止于不合格的就挂科。学生们上课全凭自觉,无论是学习状态还是生活状态全要靠自己的自制力,想也知道他们一定会不自觉地就放松一下,一不小心就会玩“野”了。
    据刘青阿姨的侄女、曾在学生会任职的乔玲也介绍说,她的同学和导师们也常会发出学生一届比一届难管的感叹。无论是面对高年级的学长、学姐,还是学生会成员或学校老师,新生们都不是特别的理会。学校的一些管理、规定在他们眼中也没啥效力,想无视就无视,哪怕是校长亲临也会被他们无视掉。
    诸如早课找人顶替点名,宅在床上几天不起来,窝在寝室里煮方便面,带外校人来混寝,逃课外出旅游……这些都是大学生们能干得出来的事儿。父母拿出大笔的学费把孩子送到了大学,不是为了让他们如此混过4年的,可没了监督的结果也就是让这些学生越来越“放飞自我”。
    其实,无论是幼儿园的孩子,还是在校的大学生,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他们能非常敏锐地找出人群中最有话语权的那个人,也能因为对方的忍让而得寸进尺。如果学校没有足够、有效的惩罚力度,如果不能一开始就把他们镇住,如果不信奉严师出高徒的教育方式,那这些孩子真能自己把自己给玩废了。
    乔玲说,每次看到一个个不听管的学生,她会想起曾经的一位“慈师”。这位老师只是初二的时候教过她一年地理,她为人温和,讲课也讲得非常好,可就是因为如此班上的同学一点儿也不怕她。每当她在上课时因为班级纪律不好而放大声讲课,都让人感到心里发酸。明明是那么好的老师、明明是那么好的课,可她只能一次次地靠提高音量来让想学习的同学听到她的声音。所以,乔玲一直坚定认为:老师不能太过温和退让,老师的严格与严厉对学生来说不是件坏事儿,“严师出高徒”绝对适用于大多数学生。

    “温柔的老师能让孩子爱上学校”

    “孩子们虽然小,但对大人的情绪变化很敏感。如果老师成天一脸严肃,那他们就会害怕;如果是笑容亲切的老师,孩子就会非常喜欢。”虽然儿子已经上小学,但壮壮妈妈提起送儿子去幼儿园的情景,仍是心有余悸。她介绍说,第一次送壮壮上幼儿园时,当时幼儿园里已经有五六个孩子在抱着大门哭,旁边的老师蹲在旁边不停地哄也没用。壮壮一看大家都哭他更是不干了,结果是壮壮在幼儿园里哭得撕心裂肺,壮壮妈妈在外面也跟着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后来的几天里每次送壮壮上幼儿园都简直是一场灾难,直到壮壮喜欢上了新来的小李老师,才开始爱上幼儿园的。
    壮壮妈妈说,孩子不可能一直生活在家长的庇护之下,他们总要长大,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高中、大学……做家长的总是难免担心,孩子在学校过得好不好?和同学相处是否愉快?会不会受别人欺负?其实学校就是一个更大的家庭,而老师就是这个家庭的大家长。对于学生来说,老师的态度很重要,如果总是得不到笑脸,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是不被喜欢的。
    严师出高徒不是不好,但对于还上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来说,心灵的成长也不能忽视。尤其是很多老师更喜欢乖巧、学习好的孩子,但小孩子哪有不顽皮的?如果老师遇到孩子淘气的就板着一张脸,总是严厉地批评他们,就只会让他们感到不受欢迎。长期的处于这种状态,就会导致孩子自卑、偏激、厌学的情绪,变得越来越不爱上学,成绩变差、逃课都有可能。
    谈到慈师,壮壮妈妈谈起了自己的老师,她说:“我的一位英语老师很温柔,会叫我们‘亲爱的’。军训的时候替我们装茶倒水,累了给我们擦汗,有同学没吃饭时,她把自己的饭给同学吃。经常给没赶上早饭的同学买早餐。记得一年平安夜,她收到了一大堆苹果,然后晚自习的时候,她把苹果一个个切好给我们这些学生吃,让我们感觉好温暖。我一直希望壮壮也能遇到这样的老师,毕竟,比起一个严厉的、高高在上的老师,亲切随和的态度能让孩子更快、更好地适应校园。”

    “‘做朋友’的老师更易走进学生的内心”

    “不管老师教得再好,学生不肯学也还是没用。对于我家这样倔脾气的孩子来说,不管老师多有名气,曾教出多少优秀学生,如果不能让他喜欢,那就不是个好老师。”曾经家有“中二”少年的车阿姨,这样说着。
    车阿姨的儿子很聪明,学东西很快,可惜就是没有耐心,所以非常需要一个好的老师去引导。尤其是到了中学时期,孩子变得非常不爱和家里人交流,每天不是窝在一旁玩游戏就是跟同学出去,一提到学习就一脸的“世界待我不公”。被追得狠了更是要作天作地,闹过几次半夜三更要离家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车阿姨一直感谢在儿子最“中二”的时期,遇到了一个能跟学生们“打成一片”的好老师。她说,如果孩子不能跟老师交心,那无论你说什么他也不会听进耳朵里。而可惜的是车阿姨的儿子遇到的基本都是严厉型的老师,教学生时也很喜欢“题海战术”,对成绩不好的学生给出的建议就是补习课程。一来二去,被学习占去了大部分时间的儿子越来越暴躁,本就不爱写作业的他也变得更加厌学,有时脾气上来了还会蹲在网吧里不肯回家。儿子的“网瘾”让人担心,车阿姨那段时间没少看一些关于戒“网瘾”的讲座,当她看到有新闻说一些所谓的 “戒网瘾学校”,用强制的管理和严苛的惩罚方式来“教育”学生的时候,车阿姨放弃了。她知道自己丈夫就是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结果教育出来的儿子是越打越不服的叛逆少年。如果真把儿子送去戒“网瘾”,说不定他能一气之下把家给“戒”了。
    事情就在车阿姨费力地把儿子送进了高中后有了转机,她儿子班的班主任是位很年轻的男老师,性格开朗又有些“护短”的老师,很容易就跟学生成了朋友。车阿姨也发现儿子开始有所变化,提起去学校不再总是一脸的苦大仇深,也开始会跟家里人谈一些学校里的趣闻。说起班主任时,虽然看起来没大没小地直呼“老白”,但从言谈中不难看出对这位老师的亲近。放假的时候经常和同学一起找老白玩,师母不在家的时候更是拎着酒跑到老白家要来场“男人”的对话。
    车阿姨说,孩子父亲那种过于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让父子间的沟通变得很难,尤其是孩子开始有能力反抗父母的时候,整个家庭都如同战场一般。她非常感谢白老师在这种时候出现在儿子的生命里,他把儿子拉了回来,也拯救了这个差点儿分崩离析的家庭。同时,车阿姨也希望所有的叛逆少年都能像她家孩子一样,遇到能真正走进他们心中的那位老师,引导他们回归校园、回归家庭,并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男子汉。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严师”

    “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来说更好?我觉得这是因人而异的。对于普通学生来说,也许严师出高徒的方法是比较有效的,但对某些学习不好的孩子来说,过于严厉反而会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越管越不想听。”今年大三的师大学生肖宇,在谈到同学们都更喜欢什么样的老师时,说出自己的想法。
    肖宇心中最理想的教学方式是:平时对学生要温和,遇到该严格要求的事情的时候就要严肃起来。当然这种想法过于理想化,但这也正是学生们的心声。为什么非要在“严师”和“慈师”中间选一个呢?严肃认真地教学的“老学究”也能让学生们喜欢,喜欢跟学生“打成一片”没有架子的老师也一样能得到学生们的尊敬。这些有着不同教学风格的老师们,也是学习路上不同的风景线。
    肖宇说自己遇到的老师都是很有职业操守的老师,尽心尽力把自己的知识教给学生,多年之后就算忘记了学过的知识,但还会记得他们站在讲台上的样子。作为一名普通的在校大学生,并将在不久的将来走向教师的工作岗位上,肖宇会向着自己心中的理想型老师努力,与学生们成为亦师亦友的关系。严肃与随和兼顾,既做学生们的知交好友,又能成为让他们敬佩的人。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刘红娇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