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田畴奏欢歌

沃野田畴奏欢歌
——西安区加快种养殖业提挡升级
本报记者  赵强

 



水果玉米物流包装

 


蚯蚓繁育基地

 

 

捡拾“蚯蚓蛋”

 


蚯蚓喂养林下鸡

 


千斤黄牛饲养场

 

 

晾晒黑木耳

 



黑木耳种植基地

 

    夏日时节,绿树葱葱、山花灿烂。穿行在西安区广袤的农村大地上,棚舍内的大黄牛憨实稳健,养殖户喜不自胜;还有晶莹吊耳一闪一闪,种植户冁然而笑;田野里金黄玉米个儿大子粒饱满,农民们笑逐颜开……走进西安区的田间地头,到处是一片蓬勃发展的景象。

    农产品推广首次“触电”,互联网运营适销对路
    互联网+、电商运营、互联网+特色农产品……这些新潮词语与农业有机结合在一起,突破了传统运营瓶颈,打开了现代农业发展更为广阔的天地。
    8月9日,记者走进西安区灯塔镇龙背村,探寻辽源市西安区林泉牧业养殖场的成功之路。从事养鸡工作近4年的纪丽威,从一名普通养殖户变成了养殖界名副其实的“网红”。去年,她从种植玉米、繁育蚯蚓、饲养林下鸡、到成产“蚯蚓蛋”,依靠循环发展、生态养殖的科学途径找到了致富门路,而后又运用“互联网+”模式进行经营,使得“蚯蚓蛋”远销全国各地,供不应求,年收入过百万元,“孵”出了一条特色创业路。
    初试成功,“网红”纪丽威便乘胜追击,又紧接着于今年春时引进了杂交玉米——水果玉米品种(非转基因甜玉米),种植面积达120亩。
    据纪丽威介绍,水果玉米每棒零售价为4.8元,每一盒内装6棒水果玉米,购置两盒包付邮费。就在今年7月28日至31日期间,通过“互联网+”售出第一批共计10万棒,通过网络销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仅几天时间就被网民“大断货”了,销售额达到了可观的48万元,水果玉米一上市便悄然“走红网络”。仅凭借水果玉米这一个种植产业,纪丽威又着实红了一把,不仅如此,还解决了村里二三十余人的就业问题。“小纪真能琢磨,她可把俺们村民成全了,这回她琢磨种的这水果玉米,流转了村民不少的地,每亩地流转价格给俺们村民每年800元。平时没活干的村民,还能在这里打杂工,每天能赚百十来元,真是不错”!该村2组村民王大柱笑着对记者说。
    电商模式的成功运营,让纪丽威信心大增。目前,她还在积极谋划网络众筹养牛计划,让参与合作的人们不仅能够获得应有的利润,还能吃上自己养殖的放心牛肉。据了解,众筹养牛项目分三批进行,目前“放牛一班”已经正式成立,众筹资金已达100万元。

    传统农业运用新技术,科学种养殖再掀新浪潮
    “有千斤猪,没千斤牛。”早期农民养牛,缺乏精料,粗放管理,肉牛品种大多在六七百斤,而今天,千斤的牛也并非“稀缺”之物了。8月10日,在西安区灯塔镇成山村养牛专业户郭宏利建设的标准现代化牛舍里,记者看到,饲养的黄牛,各个膘肥体壮。正忙得不亦乐乎的郭宏利说:“圈舍每隔几天要进行一次消毒,消毒前要把圈舍冲洗干净。每天早上6点、下午5点进行喂食,以青草、玉米为主,饲喂少量饲料进行育肥。这些大家伙,有几头都超过了1000斤。”据了解,在养殖过程中,郭宏利还主动与其他养殖户探讨学习养殖和防疫技术,并邀请技术人员到家里现场指导。如今,郭宏利正忙着再引进30头黄牛的计划,将养殖规模达到50余头,争取带动周边更多的父老乡亲共同致富。在当地村子里,像郭宏利这样靠养黄牛增收致富的村民不在少数。
    目前,黑木耳生产栽培形式大多为地摆式全日照管理,这种生产栽培管理形式产量不够稳定,产品质量也无法保证。去年,西安区灯塔镇成山村村民郭宝和,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探索出了一种适合本地气候条件的黑木耳大棚吊袋立体栽培技术。如今栽培技术已成熟,并具有生长势强、丰产稳产性好等特点,同时又可降低成本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是适合现代集约化生产的一项新技术。如今,他建立的700多平方米种植大棚年产黑木耳4万余袋,年收入达10余万元,而且还在村里起到了很好带动致富作用。仅木耳装菌就雇佣20多名村民,让闲置的村民足不出村,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增收,促使特色农业发展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致富增收的“摇钱树”。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夏景明 刘鹰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