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扎实推进依法治市进程
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扎实推进依法治市进程
——辽源市“六五”普法工作侧记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六五”普法规划》顺利实施完成,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得到深入宣传,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开展,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不断深化,法治创建活动全面推进。全市人民法治观念明显增强,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明显提高,法治宣传教育在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转型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六五”期间,我市东丰县三合乡蚂蚁村、东辽县安石镇朝阳村等4个村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东丰县、东辽县被评为全国“法治创建先进县”;我市“六五”普法工作跻身全国先进行列,被中宣部、司法部授予“‘六五’普法全国先进城市”。
高规格谋划运筹帷幄 高标准规划全面实施
辽源市在全省率先高规格启动“六五”普法,市长主持启动大会、市委书记作动员讲话,对全市“六五”普法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市人大作出了《关于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决议》,为全市“六五”普法工作的深入开展指明了方向。“六五”普法期间,我市完善了“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政协支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格局。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历任领导都非常重视此项工作,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各县区、各乡镇、各单位、重点企业、各类学校也成立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门的办事机构。全市共成立各级普法依法治理领导机构147个、工作机构147个,由各单位一把手任领导小组组长,并配备专兼职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人员694人,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责任,全面落实。全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形成了“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工作人员具体落实”的工作机制,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已作为一项常态化、制度化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通过开展广泛的普法宣传教育和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明显增强,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明显进步,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明显提高,行业管理均已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轨道。
深入开展“法律六进”工作 法治宣传教育成果显著
“六五”期间,辽源市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以“法律六进”为载体,针对每一“进”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性和实效性较强的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
着重开展“法律进机关”,加强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法治宣传教育。通过“周末大讲堂”、市委党校等多种形式共举办副处级以上干部法制培训班65期,系统培训了宪法、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习近平重要法治思想、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等法律知识和法治理念,参加培训的领导干部达4000多人次,将法治课程纳入科级以下公务员培训内容,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意识和能力明显提高。
扎实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加强对农民群众的法治宣传教育。不断创新普法的方式方法,使法律知识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注重培养农民群众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观念,结合农村换届选举等重大事项,通过送法下乡、“法律大集”、以案说法、图片解法等形式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五年来共组织大规模的送法下乡活动152次,有80%以上的村民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普法教育。
深入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加强对城镇居民的法治宣传教育。组建了由各类法律服务人员、法学专业学生、离退休干部及文艺工作者等组成的普法志愿者队伍,结合法治课堂、法律服务、法治演出等形式,向群众发放我市编印出版的《百姓依法维权案例读本》《法律常识汇编》等宣传资料,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和好评,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明显提高。
大力开展“法律进学校”,加强对青少年的法治宣传教育。全市各级各类学校都把法治教育作为全面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纳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将法治教育课列入学校教育计划,提出了具体的课时、内容和目标要求,做到了“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对广大中小学生进行了《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为广大中小学生良好法律意识的养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广泛开展“法律进企业”活动,加强对企业人员的法治宣传教育。组织指导全市大中型企业,开展学法用法活动,协调执法内容与企业的相关行政执法单位,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引导法律服务机构在服务过程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深入企业与企业员工进行面对面的法治宣传。定期组织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习、培训与企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经常性对一线职工进行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教育培训,为保障企业依法经营、合法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针对性开展“法律进单位”活动,加强对特定群体的法治宣传教育。为避免普法活动的盲区和空白点,扩大法治宣传教育的覆盖面,积极开展“法律进单位”活动,通过开展“法律进军营”“法律进教堂”“法律进监所”等多种形式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通过面对面讲法、以案释法等多种形式,提高了法治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全面推进法治创建工作依法治理水平不断攀升
“六五”普法期间,我市坚持市、县、乡、村“四级联创”模式,全面开展了“法治城市”“法治县区”“法治乡镇”和“民主法治示范村”“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全市四个县区、30个乡镇、300个村和社区开展了法治创建工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后,辽源市委、市政府更加重视依法治市工作,市委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实施意见》、市人大做出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决议》,为我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向纵深发展指明了方向。
强化区域法治创建工作。为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我市以“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为主导,大力宣传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不断完善村民自治。进一步建立健全了村委会选举制度、村民议事制度、村务公开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制定了村务规范化管理章程,实行了财务公开、村务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东丰县三合乡蚂蚁村通过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村民安居乐业,班子更加团结,干群关系更加密切,经济快速发展,群众的参与意识、民主和法制意识明显增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四民主”基本落实。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经验,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
强化行业法治创建工作。在全面开展区域法治创建工作的同时,我市还开展了“依法行政示范单位”“依法治校示范学校”“诚信守法企业”等行业治理试点工作, 各行政执法部门认真贯彻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工作责任制,组织执法人员学习相关行业法律法规,并根据本单位执法特点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培训,严格考试考核,要求执法人员必须在取得《行政执法合格证》后方能上岗,全市行政执法工作的群众满意率逐年提高。五年来,各行政执法单位、企业、学校内强管理、外树形象,涌现出辽源市公安局、大唐辽源发电厂、辽源市实验小学等一大批行业治理的先进典型。
整合地域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法治文化品牌
我市拥有着东丰县农民画、东辽县剪纸、东北二人转、诗词歌曲创作等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如何将这些文化资源打造成法制宣传的良好载体,引起了辽源普法人的深思。经过开展广泛深入的调研,我们尝试性开展辽源特色法治文化品牌创建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基地式普法。“六五”期间,市公安局建立了“平安教育基地”“禁毒教育基地”“消防安全教育基地”“交通安全教育基地”,将趣味性和体验性融入基地普法内容,充分发挥教育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大对青少年学生和机关干部的普法力度。五年来,4个基地共接待机关干部和中小学生参观学习达30万人次,“基地式普法”成为我市一种氛围和支撑,成为适应百姓精神文化生活的“餐馆”。
广场式普法。在全市范围内加大对公共开放式普法设施的建设力度,提高广场设施普法宣传工作的使用程度,充分利用广场、公园、法治农家院、农村大集等公共场所,打造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公园等法治文化阵地,采取多种形式,营造和培育法治文化氛围。东丰县新城广场、西安区泰安社区广场等法治文化广场,为提高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广大居民在娱乐和健身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法治教育。
菜单式普法。加强专兼职普法队伍建设,广泛招募普法工作志愿者,组建精干的普法讲师团,建立普法专家人才库,根据各行各业的实际需求,开展“菜单式”普法活动,举办巡回法制讲座,开展进村入户宣讲,广泛进行法治宣传教育,提高普法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市共成立市县两级普法讲师团5个,普法专家人才库储备法律专家200人。五年来,根据各单位和乡村、社区的“点单”,各级普法讲师团开展法治讲座256场。
媒体网络普法。2014年辽源电视台开办了“法治辽源”栏目,我们以此为牵引,拓展在市内主流媒体开辟法治频道、法治专栏,落实媒体普法责任,建立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通过网络、微信等新型媒体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弘扬法治精神,提升法治信仰。西安区、龙山区开通了微信普法平台,我市还开通了辽源市法律咨询服务平台,依托“968968”热线电话以及法律咨询服务网站免费解答群众关注的法律问题。
特色文化普法。以辽源特有的地域文化资源为依托,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化宣传活动,其中包括:编撰普法读物、开展“法治农民画大赛”、印制法治农民画台历、民俗剪纸台历,创作农民画、剪纸、二人转、诗词、歌曲等。辽源市文联、辽源市作家协会、东丰县诗社等文艺团体共同建立了“法治文艺创作基地”,创作了《法治宣传组歌》等作品,通过文艺普法小分队深入社区、村屯进行法治宣传演出,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经过“一五”到“六五”普法的洗礼,如今的辽源,政通人和、社会稳定,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理念已成为执政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共识。“十三五”规划、“七五”普法的号角已经吹响,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辽源一定会立足市情,抢抓历史机遇,发挥资源优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法治教育为基点,以创建国家级“法治城市”为平台,走出一条文明之路、法治之路、赶超之路、特色之路。
本版稿件、图片由市司法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