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在这里熠熠生辉

党旗在这里熠熠生辉
——记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党委
本报记者 张莹莹

 

 

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党委班子成员深入一线看望职工。 本报记者 刘鹰 摄

 

    市区395万平方米的街路和150个居民小区的清扫保洁,27个垃圾中转站点和120余座公厕的清扫、清掏任务,加之年处理垃圾量10.2万吨,粪便处理量4.3万吨……从这样的一组数据中,我们得到的结论是:一年365天永远战斗在城市的保洁一线,最脏最累的活在这里,最冷最热的时候也在这里,这里是铁打的“战线”,这里有铁打的“战士”和平凡的城市守护者。
    市环卫处共有职工1343人,基层党支部12个,党员136人。近年来,为全面加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塑造良好城市形象,提高环卫服务水平,市环卫处党委大力开展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正确树立新时期环卫事业新标尺,全面打造新时期环卫工人新形象。
    “同吃苦,同干事,在一线,同流汗。”365天,处党委班子指挥在一线,和工人们奋战在一线,成为抓好职工队伍建设、思想建设的第一抓手。为加强一线清扫保洁和管理,每天天还没亮,全处的分管领导就会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检查清扫质量,要是遇到雨雪天气,就坚持跟工人一起凌晨出勤,一干就是一宿。今年,我市开展了城市建设管理提挡升级活动,为此,市环卫处提前开展了为期1个多月的春季卫生整治活动,彻底整治街路及居民区的卫生环境,环卫工人清洁城市的任务更重了。
    为切实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每年“七一”,处党委都会组织全体党员进行忆党史、颂党恩、重温入党誓词等各种有意义的活动,牢固树立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全体党员干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数九隆冬,党员干部率先出现在清雪现场;烈日炎炎,党员干部率先赶到保洁的街路上;清理公厕,党员干部率先跳进奇臭无比的粪池中;处理垃圾,党员干部率先进入蚊虫肆虐的现场……寒冷的冬季,有的党员干部因为清扫了一夜的积雪,回家吃饭时手抖的连筷子都拿不住,也有的党员干部因为长期与垃圾相伴得了过敏性皮肤病,更有的党员干部因为一夜的突击会战靠在路边的小树上睡着了,可他们依然无怨无悔。每年高考结束后,处党委都会根据职工子女高考的实际情况和分数给予相应的助学补助。由于环卫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工人们大多在露天作业。处党委把工人的冷暖时刻记在心上,夏天给工人买雨衣、凉帽;冬天给工人买棉皮鞋、棉手套。在夏日里,为了不让一线工人在炎炎的烈日下中暑,他们组织各基层行管人员沏好糖茶水、熬好绿豆汤,送到一线工人们的手中。
    2014年以来,处党委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思路,先后自筹资金600多万元为在籍职工调整工资,让环卫工人的腰包鼓了起来。为了保证工人的人身安全,又投入70多万元,办理职工互助保险、第三者意外伤害保险。2015年1月,为解决环卫夜班工人的早餐问题,在处党委的积极努力下,一次性收到社会各界捐款60余万元,成立了环卫工人爱心基金,300余名夜班工人吃上了热乎乎的早餐。近几年来,工人福利支出达到200多万元。处党委的关心关爱激发了广大职工的工作热情,市环卫处先后在主次干路投入样式新颖的果皮箱2000多个,新购进各类机械化车辆70余台,机械化清扫率达到50.2%;全市27座垃圾中转站全部升级改造为压缩式中转站;已建成的30余座水洗公厕全部免费对外开放,有效地解决了市民如厕难问题。特别是在今年全市开展的城市建设管理提挡升级战役中,配合县(区)清除积存垃圾2000余吨,新接收街路40余条,使全市卫生质量得到明显提升,顺利荣获省级卫生城市的称号。
    转型城市的号角已然吹响,创建“国家级卫生城”的序幕正在拉开,团结向上的领导集体和卓有成效的实际工作,极大地促进了环卫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在市环卫处,先后有140多名职工受到了国家、省、市的表彰,很多一线党员工人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典型,市环卫处也先后荣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市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双拥双促”先进基层党组织、五星级工会等30多项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