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当兵的人,有啥不一样?

谨以此版献给第89个建军节
咱当兵的人,有啥不一样?

 

    说起军人,人们就会把他们和忠诚、踏实、敬业、勇敢、执著等品质联系在一起。诚然,他们肩负着神圣的使命,他们平凡而又伟大,他们是最可爱的人,因为他们将祖国的嘱托、人民的安危牢记在心,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最需要的时候,总是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他们用汗水、鲜血与忠诚谱写着人生的壮美乐章。在“八一”建节军来临之际,为了表达对军人的敬意,记者采访了几位现役军人和一位退伍军人,让我们一起分享他们的军旅故事,感受他们不一样的情怀。

 

★转业军官:永远怀揣军人情结

 

    41岁的王前辉是市公安局交巡警支队事故处理大队四中队勘查员,曾是辽源市驻军某部队的正连级指导员。他虽已转业多年,但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依然保持着军人的素养和作风,始终怀着对军人的那种无法形容的特殊情结。
    1993年12月,18岁的安徽小伙儿王前辉入伍参军,光荣地成为辽源市驻军某部队战士。199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勤奋好学、表现突出,通过预提军官培训,1998年7月,被提干担任排长。同年,他因与战友们在松原地区参加抗洪抢险表现突出,荣立集体三等功一次。此后的每年,他几乎都会被提干,直至2004年9月转业。
    7月27日,记者在市公安局交巡警支队事故处理大队见到了王前辉。他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就对军人崇拜、向往。18岁那年参军入伍时的情景至今都历历在目。为了实现理想,为了不辜负父母及亲人们的期望,他从入伍第一天起便暗下决心,要好好表现,做一名合格的人民子弟兵。他的父母、家人虽然都远在千里之外的安徽省,但2004年转业后,他毅然决定留在辽源,脱下军装,穿上了警服。如今,父亲已经去世,远在千里之外的老母亲为了让儿子安心工作,总是报喜不报忧。有国才有家,自古忠孝难两全。说着说着,王前辉的声音哽咽了,眼中闪烁着泪光。
    王前辉说:“军人永远是我的一个情结。没有党和部队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军人和警察这两个身份都是我这一生的骄傲。”

 

部队文书:在部队成熟起来的“年轻老兵”

 

    张琪,今年虽然只有23岁,但已经是入伍6年的老兵。他告诉记者,在未当兵前脑海里时常有“许三多”“我是特种兵”的身影闪过。可是刚入警营,这里的生活和他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枯燥、乏味、单调、苦累,无助感占据了他的内心。下队以后,中队干部对他悉心教导,让他成长进步。特别是他刚接任文书时,当时自己业务不精,总是犯错,每天心事重重。中队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但从来没批评过他。张琪告诉记者,中队干部从来没有摆过架子,经常因为帮助他而忙到半夜。一个简单的表格制作手把手地教他好几遍,不厌其烦地帮他理思路、做计划、定方案,让他从一个茫然、不知所措的“门外汉”,成长为一个文书“小行家”。
    以前,张琪的五公里武装越野成绩基本是倒数几名,自己感觉“压力山大”,但是他的战友对他说:“以后我帮你!”这简单的话语却饱含着艰辛的汗水,以后的每次五公里越野训练,从战友开始拉着张琪跑,到后来张琪能独立完成训练。一路走来,战友默默的付出让张琪明白,老兵就有责任和义务带好每一名新兵,不能让他们掉队。
    张琪的同学都说他:“你这兵没白当。以前在家就像个大孩子,开朗但不体贴,从来没想过谦让别人。现在却变得成熟可靠,让人看着就很有安全感。”


★成熟“老兵”:部队铸就了他钢铁般的意志

 

    林后健,是吉林陆军预备役炮兵师第二团的一名普通战士。当兵15年来,他从一名新兵逐渐成长为四级军士长。从刚踏进军营的懵懂和稚嫩,到一名老兵的成熟和历练,他体会到了很多的感悟,也对军旅生涯有了更深的理解。
    林后健认为,军队是个大家庭,五湖四海的兄弟来到这里,无论方言多么难懂,性格多么迥异,最终都会亲如一家人。他们每天一起吃饭、一起睡觉、一起训练、一起执勤,一个人有困难,全连都会伸出援手;一个人成绩落后,大家都会帮他提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在这种潜移默化中,他和部队的战友培养出了深厚的友谊。他说:“以前在师纠察队当队长时,队里有名战士家庭十分困难,有一回这名战士接到父亲打来的电话后,便哭着找他请假说要回家。原来这名战士的母亲患了癌症,大家知道后都自发地为这位小战士捐款。我想,这就是我的战友,这就是我们亲如兄弟般的感情。”
    林后健觉得军队是个大课堂,在这里能够学到很多知识,是在地方学不到的。部队教给他们的,不是生活的技能、不是毕业的文凭,而是如何铸就钢铁般的意志、如何面对困难挫折、如何练就过硬本领、如何提高党性觉悟。对此,他讲述了自己的经历:“还记得2010年‘八一’水库抗洪时,当时任务重、时间紧,当接到命令后,我们团官兵都义无反顾地冲到抗洪前线。当时,只知道决堤了就会对老百姓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于是,就只是拼命地干、不停地干。我想,这就是在部队能够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


★“80后”军人:担负职责,紧紧握住历史的接力棒

 

    历经风雨洗礼,穿越峥嵘岁月,一代代革命军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其实,每一代革命军人都在为我军发展壮大的恢弘画卷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程智宇,1983年2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北安市,2006年4月入党,2006年6月入伍,历任吉林陆军预备役炮兵师第二团战勤参谋、连长、通信股长、营长。他觉得:“建设强大的人民军队,是一项接续奋斗的伟大事业。现在,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给了我们。”
    程智宇从军10载,他的信念是:怀揣的是对党的绝对忠诚、对军人的无比热爱、对祖国日益强大的坚强信心。在以往的工作中,他先后参加了团队2007年辽源塌陷区植树会战和城区环境卫生整治、2010年4月的营区搬迁、2010年7月东辽县“八一”水库抗洪抢险、2012年洮南基地吉林省军区民兵预备役部队实弹射击、2015年吉林省军区民兵预备役基础训练比武等多项大型任务。在部队的这个大熔炉里,这些体验让他深深地感受到预备役部队构建“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现代民兵预备役部队力量体系的意义所在,而他自己也在多年的学习和历练中不断成长、不断成熟。
    程智宇说:“一代军人要有一代军人的风采,一代军人更要有一代军人的样子。在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努力奋斗的新形势下,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应该成为每一名官兵的样子。”作为新一代的革命军人,程智宇始终觉得,要认清时代要求,强化责任担当,以实际行动学习践行,努力塑造好样子、树立新形象。


★武警战士:投身警营是他不悔的选择

 

    王浩先,来自辽宁本溪,毕业后就外出打工了。繁华的城市生活让人迷醉,但成为军人的梦想让他还是选择放弃打工生活,成为一名武警战士。
    刚刚步入警营的时候,王浩先很不适应这里紧张和枯燥的生活,每天除了学习就是训练,周围永远都是固定的面孔。但他所在的中队干部手把手、心贴心地向他传经验、教方法,让他感受家一样的温暖。他告诉记者,在部队不仅学到了做人、做事的道理,而且自身文化水平也有很大提高。特别是他的指导员,利用自身特长教战士们用电脑、学写作,每月还组织战士理论测试。通过这些学习,王浩先的计算机通过了二级考试,并且报考了吉林大学的函授学习,这些都为他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成长平台。
    王浩先回想入伍之初,自己背负着家人的嘱托来到部队,满怀豪情地希望能够成就一番事业,想象着“枪林弹雨、征战沙场”的生活,但刚走进警营,繁重的训练、平凡的岗位让王浩先有点儿打退堂鼓。这时,王浩先的父母鼓励他继续坚持下去:军人首先是国家的人,其次才是家里的人。要好好干,当个好兵。
    现在,每当王浩先给家里打电话时,自己的内心里总有说不完的感触。王浩先告诉记者,武警部队作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武装力量,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他只有刻苦训练,练就过硬的本领,才能更好地履行职责使命,为辽源的安全稳定贡献一份力量。
    王浩先说,入伍前就十分崇拜军人,来到部队让他更加感觉到军人肩负着神圣的责任。现在,王浩先被选为军中骨干,每天虽然在三尺哨位上执勤,任务平凡,但他每次想到辽源的安全发展,自己的内心总会产生无比的自豪和骄傲。特别是休假回家的时候,家里家外投来赞许的目光,让他深深感受到是部队给了他成长成才的机会,是部队成就了他。


★消防警士长:将“研发”进行到底

 

    在我市有这样一个人,他长相不帅、不是领导,年龄不大也不小,但却是救火英雄,领导信任的人才,战友佩服的偶像。他,就是领导口中的“老虎”,消防战士们的“虎哥”——市消防支队龙山中队执勤中队长助理兼装备质量检验员、三级警士长、共产党员王文虎。
    1998年12月,19岁的王文虎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老家入伍参军,成为一名消防战士。1999年3月,在长春新月新兵连被分配到辽源市消防支队服役。勤奋好学的他在服役期间自学考取了南京消防士官学校,并于2003年毕业,获得了本科学历。在辽源消防支队的18年里,王文虎就像一颗螺丝钉,哪里有需要就用在哪里,丝毫不松懈。他在特勤中队任战斗班班长,面对火场和危难时刻,他总是冲在战士们的前边,不顾个人生命安危去灭火、救人;在执勤中队他就“琢磨”器材装备,因为他发现,想要在各种灾害事故现场做到“游刃有余”,除了良好的体能和常规的业务技能,还必须熟练操作各种器材装备,真正做到人员与装备最佳结合。2010年,他参加了全国消防装备质量检验培训,成为吉林省第一批消防装备质量检验员。6年来,通过组织培养和自身不断学习,王文虎先后取得了消防装备质量检验员证书、装备技师证书等10余本培训证书。看到消防战士刷洗一次救援用的“水袋”至少要20多分钟,他就想设计一台水带清洗机。经过了一次次的失败,经历了9天的反复试验,终于在第10天将理想的水带清洗机制作完成,并试验成功。看到战友们用“原始”的方法给车加泡沫液,他就边学边做边请教,利用4天时间又研制出了一款新型泡沫桶盖子,从此,再加泡沫液仅需30秒时间,一桶泡沫液就能全部被输送到泡沫车罐里。
    近年来,王文虎所获殊荣不计其数。其中,个人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以及多项国家专利,成为辽源消防支队建队以来获此殊荣的第一人,现在更是辽源消防支队的先进典型之一。除此之外,他还经常代表我省、我市到域外各地区参赛、交流、学习,为我省、我市争得了荣光。
    王文虎说:“人们常说,好男儿要当兵。对我来说,当兵就是我的事业。党和国家培养了我,我没有理由不精忠报国。今后,我还会坚持不懈地将‘研发’进行到底,为消防事业尽我所能。”


★消防女干部:不爱红妆爱武装

 

    “85后”姑娘姚佳瑶生长在军人世家,从小对军人就有着特殊的情结。在读大三时,军队到大学里公开扩招。姚佳瑶在全家人的一致同意和支持下,毅然选择了从军。现在的她,是个“不爱红妆爱武装”的消防女干部。
    2008年11月,经过报名、政审、笔试、面试等一系列严格考核,2009年5月,大学毕业的姚佳瑶被录取了,正式成为一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文职女警官。她入伍后首先是到警官培训基地参加集训,每天都要面对5000米长跑等多项体能训练。这对于从没参加过任何运动项目的姚佳瑶来说是个艰巨的任务,但天生不服输的她告诉自己:只有不想做的,没有做不到的。在此期间,除了吃饭、睡觉,她都会在训练场地挑战自己身体的极限。半年的摸爬滚打和自我挑战,姚佳瑶终于在集训结束时,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各项体能考核。
    2010年9月27日,按吉林省武警总队的统一调令,姚佳瑶被正式分配到辽源市消防支队。她虽然是文职岗位的女同志,但却是个雷厉风行的“女汉子”,和消防队员到“火场”留资料图片、随领导下基层执法检查、为完成任务克服重重困难独自出差……经历了无数的汗水和泪水,一次又一次的磨砺和成长,如今的姚佳瑶已从当年跑不了5000米的小女孩儿蜕变成辽源市消防支队政治处的女干部。姚佳瑶说:“小时候,只觉得爸爸的军装很好看。长大了,自己真正穿上这身军装后才明白了军人的伟大使命和责任。当大火被战士们扑灭之后,当重大节日里国家组织阅兵式、整齐划一的阅兵队伍在电视里出现时,我都会心潮澎湃,激动不已。现在的我,对于多数女孩儿喜欢的首饰、服饰已经不感兴趣了,在我眼里,最漂亮的服装还是我们这身绿军装。”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李  锋 刘红娇 王  超 祝琪尧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胡希伟 刘  鹰 刘红娇 摄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