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源文化艺术界三杰 (一)

辽源文化艺术界三杰 (一)

 

    在辽源的文化艺术界,有一大批著名的京剧、评剧和二人转演员,他们技艺超群,为文艺界的繁荣做出贡献,在辽源的文艺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其中,李岱、筱兰芝、杨月樵可称为最杰出的文艺人,在国内鼎鼎有名。
    李岱,1906年出生于河北省抚宁县留守营镇西河南庄,原名李运文,艺名李小芳、李筱舫,是中国评剧创始人之一。
    1924年,李岱拜金开芳为师,学评剧旦角,后改小生,19岁时把电影《可怜的秋香》改编为评戏,这个戏后来在国内广为流传。成为评剧的一个保留剧目。
    1929年,李岱又把电影《杨乃武与小白菜》改编成评剧,首演于丹东市永安舞台,成为许多评戏班的演出剧目,直到建国后仍然经常上演。李岱在《杨乃武与小白菜》《可怜的秋香》等时装戏中采用话剧台步和身段,运用戏曲形式表演,进一步提高了时装戏小生表演技巧,获得评剧用话剧表演艺术的巨大成功。
    1935年,李岱在上海组建“阳春戏社”,在上海、南京、无锡、汉口和青岛等大城市演出。1937年,他将京剧《凤还巢》改编为评剧,成为“阳春戏社”的看家戏和保留剧目,建国后仍为许多评剧团经常上演剧目。
    1947年2月,李岱先后到铁岭、开原参加解放战争。1948年,李岱任西安县儒汉剧团副团长主持工作,此间,他组织剧团排演《九件衣》《仇深似海》《新王宝钏》等现代戏。
    抗美援朝时期,李岱编写京剧《唇亡齿寒》剧本,仅用10天就搬上舞台,赴长春人民公园等地连续演出10余场,观众达10余万人次。
    1952年,李岱任辽源市京剧团团长,组织剧团到东三省各大城市演出,除演出《貂蝉》《群英会》等30余出传统戏外,还为配合党的工作演出《九件衣》《唇亡齿寒》《边疆恨》《刘巧儿》等现代戏。1954年春,李岱经多方努力筹集资金,建成辽源市红旗剧场,营造了更好的文艺演出氛围。
    1956年,李岱任吉林省文化厅戏曲研究室主任、吉林省百花社主任,主持恢复评剧艺术研究工作和评剧传统剧目整理、校订出版工作。挖掘、收集、整理评剧传统剧目手抄本、记录本百余种,亲自校订《杨三姐告状》《女秀才移花接木》等10几个评戏剧本,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李岱对发展、繁荣评剧艺术贡献卓著。1986年,李岱离世,享年81岁。(市档案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