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爱
家长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爱
—— 献给“六一”儿童节
孩子是上苍给予父母的恩赐。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和未来,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父母给予孩子“最高级”的保护、给予孩子平安的成长环境、给予孩子最好的爱,是每一位家长的心愿和责任。那么,对子女寄予深切期望和浓浓爱意的父母该如何爱自己的孩子呢?父母该给予孩子什么样的爱呢?
自立能力——让孩子自己走路
家长的爱体现在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中。他们总想给孩子最好的照顾,“捧在手心怕吓,含在口中怕化”。尤其是一些老辈人眼中,无论孩子怎么样都是可爱的,无论什么事都愿替孩子做了。把家里的小公主、小太阳们宠上了天,但对孩子来说,爱太浓也会引起“消化不良”。
前不久的一则新闻里,6岁的小女孩出生时十分漂亮,但因为在外婆身边长大,外婆对孩子过于娇惯,孩子至今仍躺着用奶瓶喝奶,吃水果要榨汁、吃蔬菜要打泥,导致孩子咀嚼能力不足,变成了下颌突出的“地包天”。当妈妈带着孩子去医院检查时,医生表示不正确的喂养方式不仅让孩子没了自理能力,也让孩子的体能退化,产生病变。
像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过多地食物摄入和缺乏锻炼,导致孩子过度肥胖,而一些家长还认为胖孩子更健康,而忽视了肥胖带来的一系列健康隐患。尤其孩子喜爱的零食,糖果伤牙、甜品伤胃。更有甚者,有的孩子因长期以饮料代水,主食方便面、烧烤、腌制品等,最后导致肠胃癌变,让家长悔不当初。
大学是步入社会的演习场,是大多数孩子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第一步。在这里没有了家长每日贴身的照顾,孩子们要做到自觉学习,遇事自己做决定、拿主意,更重要的是照顾好自己的日常起居,对孩子的独立性有着很大考验。
去食堂不知道自己该打几两米饭,遇见同学不知道该打招呼。脏衣服、袜子一大堆,宁可假期大包小包带回家,让妈妈给洗,也不会自己洗。曾有一位读大一的女学生因为感冒,打电话向母亲哭述,结果她的父母坐飞机千里迢迢给女儿送感冒药。
过度的溺爱,是孩子学走路时那双放不开的手,只要手还在,孩子就永远学不会自己走路。父母不能用孩子还小当做理由把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做好,比起一直照顾着孩子,教会孩子如何照顾自己更重要,放开搀扶孩子的手,让他们学会自己的路自己走。
孩子需要的——父母贴心的陪伴
20年前,小孩子穿的多半是哥哥、姐姐小了的旧衣服,每天吃了妈妈做的早餐后自己走路去上学。放学回家先是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然后就是和前后院儿的小伙伴儿撒欢儿地玩耍。到了吃饭时间,爸爸、妈妈会出来大声喊着自家孩子的名字。吃完晚饭,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看电视。有的妈妈会给孩子讲故事,有的爸爸也会亲手给孩子做一个小玩具。孩子偶尔还会被爸爸、妈妈带到工作单位待上一天,对爸爸妈妈的工作环境和同事都很熟悉,甚至每个叔叔、阿姨叫什么名字都能张口就来。童年生活简单而快乐。
现在,小孩子吃的一个比一个胖,穿的一个赛一个靓。上、下学都是由家长亲自接送,甚至开私家车接送。孩子在幼儿园或学校吃的饭比在家多,每天除了要写应接不暇的家庭作业,还要参与各种特长班、补习班。玩伴儿是什么动画片都有的数字电视和各种高级玩具和平板电脑。还有一些年轻的父母以工作忙或没经验不会带孩子为由,干脆将孩子“寄存”在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家。每天孩子上下学、去补习班的接送和生活起居全部由老人完成。父母哪天高兴了,休息日或节假日就带孩子出去玩玩儿。有的孩子因从小就在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身边,所以,即使父母白天带出来,到了晚上还是嚷着找奶奶、姥姥……关于父母的信息,有的除了知道父母叫什么名字,恐怕其它一无所知。
我市高级心理咨询师刘恕华对此现象进行了剖析和提出了建议。刘恕华说:“现在的社会发展快,生活节奏也快;生活水平高,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也高;父母为了家庭、为了孩子努力工作、赚钱没有错,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也没有错。但是,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的第一个朋友。孩子如果得不到应有的启蒙教育,有再好的物质生活、再好的教育资源,也未必有美好的未来。每个人都需要有朋友,那么,如果孩子连人生的第一个朋友都得不到心与心的沟通,将来也很难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建议家长们,尽量抽时间多陪陪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真实的爱,因为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父母贴心的陪伴。”
身心健康——
强大的内心能战胜人生的任何挫折
父母爱之深,为之计长远。为了让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成了许多父母的口头禅。从孩子还未降生,胎教就已经开始,从幼儿教育到学龄前教育,还未上学的孩子就成了一个个的“小天才”。能背诗、能算术,能讲外语、能打拳,能唱、能跳还能玩电脑……
“我没孩子的时候,看着别人家的孩子小小的个子却背着个大书包去上学,当然就想等我有了孩子,一定让他该玩玩、该乐乐。但等我有了孩子的时候,想法就变了,我要为他考虑,现在别人家的孩子都会,将来就等于是基本技能,本身孩子学习就不是特别出彩,等到了社会该怎么办?你会的别人也会,没有特长就等于没有竞争力。现在的孩子还小,自制力差,就知道玩。他们不明白学这些对将来有多重要,做家长的自然要帮他们坚持下来,现在吃得苦对未来的他来说是受益无穷的,当家长的都希望孩子将来能有更好的生活,可不付出哪儿能有回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一位学龄前儿童的妈妈这样说着。她的孩子在幼儿园里就学习了小学一年级的课程,理由是等上小学了,学习的东西别的孩子都会,老师的课就会讲得特别快,如果自家孩子不提前学,就会因为跟不上班里同学的进度而失去学习的乐趣。这位妈妈还介绍说,她的儿子除了学习文化课程,还学习了跆拳道、拉丁舞、钢琴、英语、演讲、奥数、游泳、沙画、野外拓展、急救和求救知识。这位母亲说,孩子每周有六天半在学习,自己也很心疼他,但是为了他的将来,现在这些苦是必须得吃的。
从孩子们长长的课内、课外学习表中,不难看出家长培养孩子所耗费的心力和财力,但比起家长对孩子未来的不确定而产生的急迫感,孩子们过早地失去了与小伙伴们放肆玩耍的乐趣,而是背上了大书包、带上了小眼镜,跟着家长奔向一个又一个的学习班。与之相对应的是比起成绩是否有所增长,很少有家长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他们是不是有一个开朗乐观的孩子?面对挫折和沮丧时能否及时调整心态?遇到困难和疑问时会不会积极去解决?
人生就是要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儿,但多少孩子的童年就是在无数的课本和补习班中度过,当他们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时,当他们的年龄和身形越来越成熟,他们的心灵是否也跟着一起成长?足以独当一面、笑对人生的一切?对家长来说,拥有一颗健康的心灵,才是送给孩子成长中最好的礼物。
孩子该有的——好品德、好习惯
俗话说:“从小看大,三岁看老。”此话本意是从生理角度看一个人的先天条件。一个婴儿从6个月开始,生理的发育情况将会影响到一生。但也有人将此话理解为小孩子的行为习惯会影响其一生。故此,孩子的成长要引导、教育,要让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个人在社会上担当什么角色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一个好品德、好习惯。
孩子品德养成的过程中,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样和导师。家长豁达,孩子也会大气。反之,家长蛮横,孩子也会暴躁。孩子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家庭的生活习惯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庭文明、整洁,孩子也会讲卫生、懂礼貌。
18岁的牛蒙(化名)是我市某重点高中的高二学生。她虽然家境优越、成绩优异,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但在她身上却看不到傲娇、狂妄的影子。认识她的人都知道她是个懂事儿、豁达的女孩儿。陌生人第一次见她,也会留下清新脱俗、乖巧可人的好印象。这样的好品德和父母在孩子后天成长过程中正确的教育有关。一次,她给妈妈讲了班级里很多同学冷落一个同学的事情,原因是听说那个同学有某些缺点。妈妈听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告诉她不能道听途说、随波逐流,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
相比之下,22岁的孙媛媛(化名)是个“反面教材”。本该是该上大学或工作的阶段,她目前却是个无业青年、“啃老一族”。她虽然家境一般,父母都是工薪阶层,但她却被父母娇惯得自私、任性。爸爸性格老实,妈妈生性强势,所以她从小每天就是听着妈妈的大吼大叫成长的。她虽然不像妈妈那样“泼”,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私、任性却日渐明显,初三没毕业就以种种理由不上学了。之后,吃、睡、喝、玩的日子,她整整过了3年。20岁时,她曾试图学门技术,但仅去了几天她就说苦。后来又经人引荐去我市某商场做导购员,两个月的新鲜感褪去之后,她又说累。直到现在,她每天除了在家黑白颠倒看电影、上网之外,就是出去购物消费。让人理解不了的是,她妈妈还经常鼓励女儿买贵的……
家长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好的教育
家长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答案很难统一。在众多不同的答案中,“给孩子留下一大笔财产”和“尽力为孩子扫清生活的障碍”这两个答案是比较有代表性的。父母爱自己的孩子,这是人类的天性无可厚非,可是,如果我们把这“爱”的程度无限放大和深化变成“溺爱”的话,则会出现父母对子女爱的方式和程度与父母的初心南辕北辙,这爱不但不能起到爱护的作用,而且会害了自己的孩子。这样的话父母自认为所谓的给予孩子的“最好”的礼物就是一厢情愿的臆想了。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诚然,留给子女一大笔财产无疑会让自己的子女在一定时段内生活的更好些。可是,为人父母者如果以为有了一定的财产孩子就没有必要学习生存和独立的本领,没有必要具备吃苦耐劳的品质,没有必要具备良好道德修养的话,那就是短视的行为,那就是对子女的不负责任。这样的父母给予子女的所谓的最好的礼物简直就是在毒害自己的子女。同理,那些认为在子女成长的道路上为孩子包办一切就是给予孩子的最好礼物。太多的中国家长,对孩子的饮食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但这种越俎代庖的方法,会使孩子在生活上产生依赖性,在学习上产生被动,消极的情绪,极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孩子必须独立承担他生命里的责任,而父母的过度保护则是对孩子创造力的无情扼杀。
为人父母者给孩子的最好礼物就是让孩子有独立生存的能力,有顽强拼搏的精神,有健康的心理,有良好的道德,这些都源于父母给予孩子的优良的教育。好的优良的教育不一定是投入金钱最多的,但一定是投入耐心、细心、恒心、良心、爱心最多的。这样的优良教育需要父母做好自己树立榜样,需要家庭的良好风气,需要父母精心长久的陪伴,需要科学的教育方法。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李锋 刘红娇 王超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