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文化引领谋特色产业

强文化引领谋特色产业


    县区新观察第十一期

    近年来,西安区委、区政府把发展特色文化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断加大政策、硬件、环境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如虎添翼,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为做大做强做优特色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区委、区政府进一步明确了“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总体方向,坚持“传承续力、扶持加劲、宣传增势”的工作新思路,特色文化发展迎来了熠熠生辉、快马加鞭的良好势头。“十三五”期间,西安区将继续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使其成为经济长期增长的新动力之一。

演绎国球精彩  擦亮西安名片


乒乓小将勇夺冠

    自1979年辽源市西安区乒乓球学校创校以来,风风雨雨30余载,为国家少年优秀苗子集训队及各专业队输送人才上百名……这里,是名副其实的“乒乓摇篮”。
    痴迷乒乓,旧仓库内“闹革命”
    1979年8月,18岁的辽源市煤城小学体育教员刘振国领着喜爱乒乓球的七八个孩子在学校里一处存放杂物的旧仓库内闹起了“革命”,他们用捡来的破砖头,重新铺设了地面,支起了少腿的破球台,用旧胶合板自制了6副球拍——他们的梦想就这么开始起步了。
    1990年,辽源市政府出资在煤城小学新建了一所能容纳3张球台的训练室,成为今后辽源市西安区乒乓球学校的雏形。
    艰辛探索,三十余载硕果成
    2010年,投资1000余万元、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能容纳18张球台的专业化乒乓球训练馆正式投入使用,西安区乒乓球学校经国家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批准,成为吉林省第一所国家级乒乓球运动传统项目学校。
    38年来,学校陆续培养出乒乓球学员1000多名,最小的孩子只有4岁。学校也从只有一名刘振国老师扩展到现在12名专业教师的一个全国著名少儿乒乓球训练团队,并在无数次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练就过硬的新技术。
    铸就辉煌,墙内开花墙外香
    西安区乒乓球学校作为一所少儿业余乒乓球学校,成绩在全国县(区)名列第一,成材率之高更是全国罕见,截至2016年4月末,共获得全国少儿金牌34枚、银牌19枚、铜牌22枚。荣获吉林省青少儿金牌295枚,银牌和铜牌448枚。国际比赛金牌5枚、银牌4枚、铜牌4枚。一共培养了12位少儿全国冠军,并在1982年至2014年省运会上拿到的金牌数量连续9届遥遥领先,在吉林省创造了一个历史纪录。另外,经学校“选材,启蒙,拔高,成才”模式培养的全国少儿冠军可不经过专业队训练直接进入国家优秀苗子集训队。先后有美国、德国、日本、韩国、斯里兰卡等国家的少儿小选手前来交流和学习。
    2016年底,投资7000万元、建筑面积近10000平方民的乒乓球学校即将竣工交付使用。今后,西安区乒乓球学校还将组建职业俱乐部。

搭建曲艺“小舞台”  铸就西安文化大品牌

艺翔曲艺社夜景

    近年来,西安区积极谋划、做大做强文化精品。艺翔曲艺社作为西安区特色文化的生力军,既丰富了百姓文化生活,又促进了区域文化发展繁荣,成为西安区特色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
    构建曲艺文化载体,创新传统文化发展
    艺翔曲艺社作为西安区打造民俗文化的重点项目,于2012年正式成立,致力于公益演出等文化惠民活动。2014年底,在西安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艺翔曲艺社在阳光新城小区安了新家。新建的艺翔曲艺社建筑面积538平方米,集文化展示展览、电子图书阅览、文体活动、教育培训等诸多功能于一体,不仅让西安区的百姓有了文化娱乐的场地,还给西安区的文艺爱好者提供了培训学习的平台。现在,艺翔曲艺社是中国北方曲艺学校培训基地、吉林省曲艺家协会创作基地、辽源市文联创作基地、共青团辽源市委周末文化驿站。
    加大曲艺人才培养,提升曲艺文化影响
    2013年,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亲笔题写的“吉林相声俱乐部”牌匾落户艺翔曲艺社,提升了艺翔曲艺社的影响力。作品曾先后获得第三届“南开杯”全国相声新作品大赛优秀奖、第八届“西岗杯”全国相声新人新作推选活动优秀奖等荣誉。2016年,由艺翔曲艺社创作表演的《英灵永存杨靖宇》,作为吉林省唯一入围作品,参加了由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办的第二届“走马杯”讲好中国故事曲艺展演,受到了专家评委及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
    丰富百姓文化生活,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艺翔曲艺社针对普通大众定期开设免费曲艺培训班,让更多人能够接触曲艺、爱好曲艺。不定期举办文体骨干培训班,累计培训50余场,培训人员近千人次。曲艺社每周都会举办一次曲艺专场表演,让百姓和曲艺爱好者在周末闲暇之余,体会曲艺艺术。在曲艺社成立以来的4年多时间里,各类公益演出场次累计达200余场,足迹遍布厂矿、企业、学校、社区、农村,观众累计近万人。

黄泥配巧手  捏出西安文化
“西安泥塑”创作中

    在西安区,有这样一位“泥人韩”,她的作品展民情、接地气、有着浓厚的关东风情,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赞誉,她就是辽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的传承人——韩秀梅。
    无独有偶,小小泥人被认可
    韩秀梅1995年开始从事泥塑艺术,一直致力于用泥土表现出东北的民俗百态、传说故事、历史人物。1997年,韩秀梅的作品《三个和尚》参加了吉林省绘画、书法、雕塑展并获得一等奖,受到收藏爱好者的好评和欢迎。2009年韩秀梅受邀与法国电影导演克里斯多夫合作制作了木偶动画片《柏树山上的风》,里面的泥塑木偶人物均由韩秀梅制作。她有30余件作品被国内多个国家级博物馆收藏,她的泥塑作品还被辽源市旅游局评为“旅游推荐商品”。
    持续发展,小小泥人成品牌
    为了让泥塑产业在西安区发展壮大,西安区加大对韩秀梅关东民间泥塑艺术的扶植力度,成立了专门的韩秀梅泥塑艺术工作室,购置了全新的泥塑烧制锅炉,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工艺品的民俗内涵和乡土气息,保证了泥塑产品的质量和成品量。为提升泥塑创作水平,多次派送她到天津“泥人张”等泥塑各地实地考察、进修学习,邀请各地泥塑艺术爱好者到辽源切磋泥塑技艺,进一步丰富韩秀梅泥塑的创作灵感。同时,还成立了韩秀梅民俗艺术公司,推介泥塑作品。成立以东北民俗文化保护、收藏、研究、展示为办馆宗旨的西安区民俗艺术馆,展出的泥塑作品有300余件,韩秀梅的作品还多次参加省市旅游局组织的旅游产品推介会,成为辽源市和西安区的一个文化品牌。
    后继有人,小小泥人续传承
    如今的韩秀梅一边继续创作,一边着手传承培养新的泥人工匠。韩秀梅的第一批弟子是2007年吉林动画学院的一批大学生,韩老师开展的泥塑艺术教学活动,深受大学生艺术爱好者的欢迎。西安区还在辖区内的中小学校设立了泥塑课余兴趣爱好培训班,由韩秀梅统一教授泥塑工艺品的制作要领。还有一些爱好者经常和韩秀梅老师一起创作,这里就包括韩秀梅的女儿。通过这些培训、切磋等方法和渠道,推动泥塑这项民俗艺术传承普及推广并发扬光大。

剪纸传心  创业有道

剪纸技艺探讨学习

    提到剪纸,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在西安区安家社区有这样一批剪纸艺人,他们认真钻研、潜心创作,在艺术的继承和创新上不断探索,同时,也开创了下岗职工创业就业的新途径。
    传统技艺课堂传承,建立剪纸工作室
    2015年11月,安家社区在开展“打造平安智慧社区,共建幸福和谐安家”活动中,创办了“安家社区剪纸工作室”,邀请辽源市著名民间艺术家庄有昌老师免费给安家社区爱好剪纸的居民授课,将剪纸技艺的传承正式搬到了课堂上。63岁的庄有昌从学习剪纸至今30年来,曾获得过辽源市民间艺术家等荣誉。在庄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安家社区的剪纸不仅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还带动周围的下岗职工、伤残居民实现再就业。截至目前,安家社区剪纸工作室共开办课程20节,学员达20人。
    形成规模增加收入,带动就业新途径
    近年来,我国剪纸工艺发展逐步产业化,机器批量生产虽能满足大量的消费需求,但传统手工制作的灵活与独特却是机械所不能代替的,这也正是安家社区剪纸工作室的优势。“虽然我们的工作室还处于在摸索和创新阶段,但也有一部分人通过剪纸实现了增收。”社区书记谷红纬说道。下岗女工孟秀凤只在工作室学习3个多月,剪刻的金陵十二钗、八骏图等精美艺术品就卖了2000多元。社区聋哑人钟建波拿到第一份工资更喜极成泣。截至目前,安家社区剪纸工作室共有百余幅作品被顾客下单,总的效益已达到 20000元。
    小有名气订单频增,创新发展有效益
    安家社区的剪纸工作室一直将创新作为未来发展的主线。安家社区剪纸工作室的学员们将继续加大创意设计力度,在丰富产品创意的同时,手工要求更加精雕细刻。另外,注重剪纸作品的成套创作,让作品具有故事性和连续性;在学员的培训上,将视角更多的倾向到失业人员、下岗女工、残疾人就业等方向,通过手工产品的销售能够增加部分社区居民的收入,从而进一步带动社区的创业就业;在产品的销售上,将借助报纸、电视台、互联网等多方媒介加大宣传力度,拓展知名度,增加销售量。

打造特色教育  塑造多彩校园

绿茵场上的足球课

    一直以来,西安区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精心打造“书香园、艺香园、技香园”三香园特色品牌教育,逐步形成了“一校一品”“校校有特色”的教育发展新格局。
    经典传诵校园,书香浸润心灵
    西安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形成了“文化立校,书香育人”的特色办学模式。辽源市第二实验小学积极构建母语阅读文化,专门成立了经典诵读活动领导小组,将经典诵读纳入校本课程。西安区实验小学通过经典诵读汇报会,结合学生的年龄和身心特点,深入浅出,让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能感受经典所带来的乐趣。今年,市图书馆还在西安区实验小学建立了图书分馆,并赠送了2000余册书籍。此外,各学校也都通过开展读书评比活动、办写手抄报、设立读书角等形式,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
    艺术熏染校园,特色铸造品牌
    西安区本着“提高艺术水平,培养学生特长,打造特色教育”的思路,通过抓课堂教学主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活动等,营造浓厚的艺术教育氛围。西安区实验小学将乐器、舞蹈、传统艺术等教育融入到教学计划中,积极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艺术才华的平台。同时,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平台,定期向家长反馈。辽源市第二实验小学已连续15年举办了校园艺术节。如今,全区各学校均在各自办学理念的基础上,充分彰显学校艺术教育的独特风格,走出了一条各具特色、百花齐放的艺术教育发展之路。
    运动快乐校园,尽展“阳光”风采
    西安区本着“面向全体学生,提升体育素养;面向部分学生,培养体育兴趣”的宗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切实提高每天校园体育活动的质量。2016年,辽源市第三实验小学打造了以足球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成立了西安区第一支小学生足球队,并外聘专业教练每天为学生进行指导训练。学校还精心编排了足球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运动带来的快乐。此外,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体魄,西安区实验小学于今年专门开设了武术特长班,聘请武术教练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制定教学内容,目前已有100余名学生参加。

    本版稿件由  盛妍妍  张洪伟  葛鑫武  提供
    本版图片由  高  磊  黄建平  李  贺  摄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