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辽源 老家底亮出新招牌

    写在前面的话:近年来,辽源转型发展成效显著,通过千方百计稳增长,加快结构调整,形成了可复制的经验。辽源的发展得到了央级媒体的高度关注,本报今日转发《人民日报》文章《吉林辽源 老家底亮出新招牌》,以反映我市转型发展的新成果。

思路转变 产业转型 城市转身
吉林辽源 老家底亮出新招牌
《人民日报》记者 岳富荣 祝大伟

    在吉林省辽源市电子商务园区的展台前,玫瑰、糖果、蛋糕等礼盒不时吸引着参观者的眼球。“这些栩栩如生的玫瑰花、糖果,都是用袜子折叠的手工艺品,通过微商销售。”大学生创业者孙笑天说,每个节日都有对应的礼盒产品,提供私人定制服务,从去年2月到今年年初,线上销售额就达800多万元,利润达30%。
    这是辽源市推进产业结构转型的一个缩影。辽源市曾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过去“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辽源,也因“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导致“因煤而衰”。近年来,辽源铆足劲头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去年地区生产总值约750亿元,是2007年的3.5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7.4%。
    无中生有 布局多元产业
    辽源市的煤矿区与市区的财富大路,相距十余公里,景象殊异,见证了辽源人十余年来的转型“跨越”。如今的财富大路两旁,从东北袜业纺织工业园到化学药物的产业园区,再到新能源电池制造企业,汇聚了纺织、医药、新能源等新产业,成为辽源市财富喷涌的新地标。
    目前,仅东北袜业纺织工业园内的入园企业就达810户,去年袜子的产能达到23亿双,产值65亿元。“中国棉袜之乡”的城市名片越叫越响。
    “辽源产业转型,着力点就在于‘无中生有、有中生新’,发展壮大新产业的同时对既有产业进行创新升级。”辽源市发改委副主任李长祥说,辽源已基本摆脱对资源开采的依赖,形成装备制造、农产品深加工、高精铝加工、医药、纺织袜业五个接续替代的优势产业。
    在辽源金翼蛋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成千上万枚鲜蛋在自动化的生产线上“旅行”,经过清洗线,“钻”进打蛋机,蛋壳、蛋黄、蛋清一一分离再进入不同的生产线。
    “从养殖到蛋品加工、再到鸡粪有机肥的生产,每个环节都把资源充分利用,连鸡蛋膜都用来生产香皂和手术缝线。”金翼蛋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指着企业绿色循环产业链的示意图说。
    去年,辽源市装备制造和农产品深加工两大主导产业产值867.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59.9%;高精铝加工、医药、纺织袜业三个特色优势产业产值234.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16.8%。
    有中生新 唤活产业基因
    “袜业园刚建设的时候,我就入园创业,做袜子可是咱的老本行。”40多岁的李光辉,曾是辽源市第二针织厂的下岗职工,凭借自身的技术和想法,如今他的企业已拥有自主袜子品牌,经销商分布全国各地,年销售额约2000万元。
    辽源的资源型产业,曾经带动一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培育了一批产业技术工人。这些“老家底”,在辽源产业转型中潜能得到充分释放。
    走进吉林麦达斯铝业有限公司的车间,直径1米多、宽2米多的圆柱形铝铸锭,经过巨大的挤压生产线,形成不同的型材缓缓运出车间。借助辽源原有的铝业基础,企业做大做强,如今已发展成占地51万平方米的厂区,并且成为了阿尔斯通、西门子、庞巴迪等公司的高等级供应商。
    “辽源充分挖掘优势资源,瞄向高端产品,激活了既有的‘产业基因’。”据辽源市委负责同志介绍,“‘十二五’期间,辽源市通过科技创新平台,将企业与科研院所进行对接,促成了62项国际国内领先的技术项目成功攻关。”
    “企业要想发展好、后劲足,就得手里掐着东西,有核心技术。”辽源鸿图锂电隔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汉鸿深有体会。(转自《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