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软实力”迈向“硬产业”

从“软实力”迈向“硬产业”
——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于蕾  

    图为辽源首部大型现代吉剧《情满东辽河》在省委宣传部等部门主办的“吉林省2014年吉剧优秀剧目汇演”中的演出情景。 本报记者 夏景明 摄

    “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依托琵琶之乡、农民画之乡、满族剪纸之乡等特色文化资源和沙氏石木雕、韩秀梅泥塑、东辽县鱼骨画、东霖草编等民间工艺品资源,引入创意理念,植入时尚元素,整合同质优势资源,打造辽源文化品牌,培育新兴文化业态,建设文化产业集聚区。力争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占GDP比重达3%以上。”
    这是“十三五”规划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确定的新目标,更为我市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指明了方向。如何实现这个目标,我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信心满满、斗志昂扬。这信心和斗志来自于我市文化产业良好的发展态势和喜人成果,使我市文化产业具备了从“软实力”迈向“硬产业”的底气和实力。
 
    “文化牌”在改革中凸显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2011年,市委全会专门研究部署了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制定出台了《中共辽源市委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特色文化名城的实施意见》,确定了积极发展文化旅游、艺术培训、出版印刷、演艺、影视制作、工艺美术等六大文化产业,探索培育文化创意、动漫制作等新兴产业,专门设立了1000万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在产业政策和发展资金上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全省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利契机,加大投入,推进改革,使我市在全省率先完成了文化体制改革。在2012年9月26日召开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表彰大会上,我市作为全省唯一获得“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荣誉的城市接受了表彰。
    改革让文化企业轻装上阵,市场竞争意识和活力明显增强。辽源市艺术团积极创作排演新节目,创作了大型吉剧《情满东辽河》,在全省振兴吉剧汇演中得到了省专家的高度赞誉,获得了优秀剧目奖、编剧一等奖、作曲一等奖、导演一等奖。2015年,又组织创排了大型吉剧《马记鹿茸传奇》,赴省参加汇报演出,使我市成为省内第一个成功排演两部吉剧的市(州)。东丰县艺术团有限责任公司已与北京周边地区签订演出合同近百场。原创小品《在路上》在国际鹤文化艺术节之“首届东北三省农民曲艺节”上,分别荣获创作、导演和表演一等奖,为东丰县演出团体有史以来获得的最高等级奖项。东辽县艺鸣大戏院演艺有限责任公司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的基础上,围绕“出人、出戏、出精品、出效益”的目标,不断创新谋发展,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东辽县山杏艺术团重组后活力四射,先后为县里相关部门排演节目进行演出,特别是与通化大泉源酒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进行商演。现已演出1100余场,创造经济效益245万元,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被省政府评为双服务先进单位。
    面对经济新常态,市委、市政府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更是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重视。市委书记吴兰在市委六届四次全会上明确指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努力做好文化与城市的融合,更加重视文化艺术的传播和历史遗存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增强城市软实力。
    天时、地利、人和都已齐备,我市文化产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良机。正是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我市先后争取国家和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2050万元,对文化企业的21个项目进行扶持,推动了我市文化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名品牌”不拘一格有特色 
    我市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积极打造地域文化品牌,不断做大做强特色文化产业。剪纸、木雕等一些传统文化工艺正在逐步由小作坊模式向产业规模化方向发展。
    东辽剪纸在传承中国历史剪纸遗存的基础上,紧跟时代脉搏,利用现代技术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研发生产出与众不同的套色剪纸、肖像剪纸等具有独特风格的剪纸艺术品。沙氏木雕由原来的个体户注册升级为沙氏木雕博艺有限公司,开发创作出雕塑、屏风,中高档石、木器具,家具等10余个系列,辽源沙氏石、木雕项目被列入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先后培养出能够独立进行创作的传承人100多人,安置残疾人就业70多人。东辽县积极打造特色民俗展示中心,建立了东辽县民俗博物馆特色产品展示中心,集中展示了剪纸、鱼骨画、葫芦画、秸秆画等特色民俗工艺品,展示中心被吉林省文化厅评为吉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传统工艺品发展迅速,特别是东辽县阿飞弓箭发展势头良好,在传统制弓技艺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研发和实验,开发出一系列改良的新技术和工艺,使产品不仅有仿古的造型,而且有更好的性能。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年产值300多万元。
    文化产业园区聚集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逐渐显现,正成为推动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劲引擎。
    扎兰芬围民俗文化园建设有关东古村落、关东古镇、关东老城、皇家鹿苑、盛京围场、民俗博物馆、满族风情街等13个功能区域;东霖一鸣草编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内容包括管理中心、研发中心、生产区、物流中心、销售电商、草编文化体验店等区域。
    知名文化品牌,让辽源走向了世界。
    2012年7月,我市成功举办辽源首届国际琵琶艺术节,2012名琵琶手合奏《金蛇狂舞》,并挑战、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2015年,成功举办了第二届“辽源杯”琵琶演奏大赛,来自全球5800余名选手参加比赛,其中1000余名选手来辽源参加决赛。大赛期间还举办了“琵琶创作与发展论坛”,国内外著名作曲家、演奏家、音乐理论家对琵琶创作和辽源琵琶事业发展提出了极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举办“辽源杯”琵琶演奏大赛,推动了辽源琵琶文化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辽源琵琶在国内外的地位。
    为了进一步扩大东丰农民画的影响力,东丰县成功举办了“2012辽源东丰·中国农民画艺术节暨全国农民画展览”,1988名师生创造了“世界最大规模艺术课”的吉尼斯世界纪录。2013年,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了中国·东丰农民画晋京汇报展,东丰县被确定为“中国农民画东丰基地”。在纽约联合国总部隆重举办“世界情·中国梦”——中国农民画精品暨东丰农民画展览,这也标志着东丰农民画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
 
    “文化+”蓄势发力补短板
    我市“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培育新型文化产业业态。随着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市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不仅传统文化再现辉煌,以实施“文化+”战略,打造产业新业态也正在全市经济发展格局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实施“文化+”既是大势所趋,更能补齐文化产业发展的诸多短板。我市以“文化+”思维,推动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融合发展。
    吉林省东霖草编工艺品项目利用“文化+科技”的结合,通过对玉米叶、乌拉草等东北本地草本植物的加工,形成低碳环保的工艺品及办公用品,填补了我市手工编织工艺品的空白,并成功开拓国际市场。
    依托于辽源袜业产业基础,打造文化+工业融合发展。欧蒂爱袜业在产品创意、研发过程中不断增强袜子新的功能,让一双普通的袜子不仅能穿,更是艺术。正在筹备建设中的欧蒂爱袜业展览馆以其时尚加经典的艺术效果吸人眼球,在提升袜业艺术品位的同时宣传品牌文化,这也成为了辽源实施“文化+工业”的一个新亮点。
    文化+旅游融合是重头戏。吉林省金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以现代农业、旅游度假、养老养生、纺织服装四大产业为支柱,致力于打造中国东北最具影响力的现代有机农业种植、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生态旅游品牌。公司开发建设的鴜鹭湖湿地公园、鴜鹭湖水利风景区、红叶岭森林公园等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打造的鴜鹭湖花海、农家冰雪旅游、鴜鹭湖冬捕、农家乐等特色旅游项目,每年接待游客近15万人。
    “十三五”已经开局,文化产业大发展的进军号角已经响起,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重视下,我市文化产业将奏响铿锵有力的发展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