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满山城景如画

绿满山城景如画
——全市加快绿化美化工作综述

山明水秀,郁郁葱葱。东丰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2.8%。

漫林碧透,傲然挺立。龙山区森林公园松涛阵阵,成为市民休闲的最佳去处。

争奇斗艳,花红柳绿,尽显美丽辽源风姿。

西安区干部在荒地植树造林。

美人蕉——辽源市花,姹紫嫣红,花团锦簇。


    春天,龙首山上花团锦簇,绿意悠悠;夏天,鴜鹭湖畔碧波荡漾,风光旖旎;秋天,红叶岭层林尽染,景色宜人;冬天,向阳山银装素裹,青松挺直……绿色装点着四季不同的风光,让人流连忘返。这绿色,缘于“魅力辽源”永不停歇的增绿脚步。家住龙山北路的李荣涛每天早晨都要到景致独特的龙山公园,呼吸新鲜空气,听闻鸟语花香,为平淡生活增添一份情趣与惬意;到了晚上,他也时常到公园遛弯儿,感受花草、绿树散发的清香,进而寻觅和体验生活里的一切美好。和李荣涛一样,辽源市民每天都置身于景色宜人的景色中,尽享“绿色风情”带来的愉悦。
    绿化美化,为群众创造了优美的生活环境,同时对吸引投资、促进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去年是“美丽辽源,绿化先行”的拓展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我市的造林绿化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厅、省绿委的指导下,通过开展“第二个十年绿化美化辽源大地”“美丽辽源,绿化先行”等一系列绿化美化活动,努力扩大城乡绿化总量,提升城乡绿化美化水平,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期间各项规划任务指标。

    “绿”上一层楼
    东丰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造林绿化,该县始终以国家重点工程造林为载体,以改善民生福祉为抓手,高位推进林业生态建设,突出重点、破解难点、打造亮点,各项工程造林重点造林工程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近年来,东丰县先后荣获“中国宜居生态示范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称号。
    清地还绿,绿色发展靓东丰
     “十二五”伊始,东丰县制定了《东丰县加强林地保护打击非法侵占蚕食林地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全县清收还林必须达到11000公顷。到2013年,在已经完成11078.4公顷清收任务的基础上,又部署开展了清收还林“三年竣工”活动。截至2015年5月,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2.8%。该县通过制定统一的林地清收政策、明确清收工作的组织推进原则等有效措施,全方位推进清收林地工作。各乡镇积极与还林户签订还林保证书,并派工作组包保到户,做到任务分解到户,责任分解到人。进一步强化清收还林专用档案室,各乡镇把每一个还林户都详细登记上册,确保清收还林补助及时准确发放到位。严格检查,加强管护力度,充分发挥村组护林员作用,确保一次造林一次成型。
    依法治林成果显著。为保障林业健康发展,在坚持常规林地清收做法的基础上,由检察院介入林地清收工作,对涉林违法案件由公检法等部门进行联合执法。其中,县森林公安大队对33名拔苗的毁林当事人进行了拘留、对1名具有屯霸色彩的毁林当事人进行了批捕,起到了很好的震慑作用。据统计,从2012年至今,东丰县共清理回收林地23761公顷。经过连续3年逐村组、逐地块的检查验收,截至2014年10月末,全县实际验收完成还林面积12004公顷,在全省县级排名中,东丰县还林绝对数位居全省第二。


    造林添绿,林业发展大提升
    严格遵循设计规程,对要纳入工程造林的林地清收地块采取100%现地踏查,对地类不符合国家重点工程要求,非乔木树种成活率低于85%,一律不准纳入重点工程造林。树立“慎用钱,质为先”的工程建设理念,下发了《东丰县重点工程造林补贴资金发放管理办法》,确保补贴资金公平、公正发放。
    2015年,东丰县以林业站服务年活动为契机,深化对林农的服务,对纳入国家工程造林所需的苗木,采取“政府统筹、乡镇协调、林业指导、村组采购、农民自愿”的购苗方式,确保良种壮苗上山造林。同时,为了把苗木产业协会真正办成林农之友、苗农之家,定期聘请专家和业务能手举办培训班,积极鼓励广大林家积极发展苗木产业,实现林苗一体化经营模式,以破解栽树不见钱制约林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截至目前,绿化苗木基地从原来1560公顷的基础上发展到2300公顷。
    “十二五”期间,共完成国家重点工程造林22.89万亩。完成退耕还林配套工程人工造林5.5万亩,完成三北工程人工造林3.02万亩,完成国家造林补贴试点14.37万亩;累计完成封山育林5万亩。
    科学发展、绿色是金。放眼东丰,勾画了东辽河畔明珠的美丽,展现了东丰绿化的成果,承载着东丰绿色经济的希望!一个生态文明、宜居宜业、幸福富裕的新东丰,正在辽源大地上崛起!

    多措并举 构筑绿色生态屏障
    “十二五”期间,从市级领导到县(区)、各部门领导都把造林绿化工作纳入重要日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召开绿化会议研究部署和落实造林绿化工作,结合全市造林绿化工作的实际,在省下达规划目标的基础上,按照市政府高起点、高标准、开拓性地开展绿化美化工作的要求,市政府于2011年6月9日下发了《辽源市第二个十年绿化美化辽源大地规划》。党政同责,单位主要负责人是造林绿化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各单位都有专兼职人员抓这项工作,将造林绿化目标责任纳入年度考核范围,并作为领导干部考察政绩、选拔使用的重要内容。造林绿化期间,市、县政府就通过广播、电视、宣传车等形式,广泛宣传爱绿、护绿的重要意义,宣传“绿色储蓄”和“百树养老”工程,使绿化美化政策真正达到家喻户晓;各级媒体实行跟踪报道,为我市绿化事业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增强了公民植绿、护绿、爱绿的意识。
    2015年市、县(区)分别组织了声势浩大、成效显著的义务植树活动。2015年4月8日,东丰县委、县政府等主要领导及驻军官兵、机关干部共500多人参加了义务植树活动,共栽植柳树、杨树、白桦、火炬苗木1万余株。其它县(区)也都在特定时间组织了大规模的义务植树活动。通过义务植树活动,增加了辐射和带动作用,提高了全民参加义务植树的热情,推动了全市造林绿化美化工作的开展。2015年4月22日,在市委书记吴兰的带领下,市直党政机关200余名干部及50名师生在辽源市湿地公园,开展了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共栽植紫叶稠李2000株,为湿地公园又增加了新的亮点,为绿美辽源又添上了一抹靓丽的风景。
    在清收还林工作中,各县(区)积极争取检察院、法院对清收还林工作的支持与配合,充分发挥各级森林公安和林政稽查的职能作用,严厉打击毁林开垦和非法侵占林地等违法行为。2015年,在省林业厅开展非法侵占林地清理排查专项行动和打击毁林复耕巩固林地清收还林成果百日会战中,全市共查处违法违规侵占林地案件499起,处罚499人,面积184.5公顷,处罚4人,行政问责20人,收回林地121.2公顷,有力推动了清收还林工作的顺利开展,成效显著。2015年全市完成人工造林2863.9公顷。其中,三北五期造林666.7公顷,国家造林补贴工程和省清收还林工程2197.2公顷;封山育林1000公顷;清收还林1045.7公顷;迹地更新833.1公顷;低质低产林改造201.7公顷;森林抚育1000公顷;完成义务植树148万株。
    记者在市林业部门了解到,今年我市计划完成三北五期造林10000亩,森林抚育16000亩,义务植树147万株,村屯绿化70个,城市新增绿地4公顷,完善提高24公顷,县城新增绿地2.6公顷,道路绿化116公里,河流绿化46公里。

    绿色先行 共建美丽新辽源
    全面开展绿化美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城市品位的必由之路。见缝插绿、有路必有树、有地必栽树、黄土不露天,真正践行“美丽辽源,绿化先行”,这是我市多年来的绿化美化原则。
    2015年,我市实施了“五带两园”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789.54万元。改造提升街头绿地、景观小品20处,在城区栽摆花卉50万株,增加市树、市花种植数量的目标任务已提前并超额完成。改造建设12条景观带。其中,新建和宁街、人民大街、向阳大路等7条景观带,改造提升福民路、龙山东街、仙城大街等5条景观带。完成百花园、芍药园、梨花园、牡丹园等4个主题花园的花卉栽植及土建工程。改造提升新兴路、革新桥头等街头绿地、景观小品198处,在城区栽摆花卉99万株。摆放景石20块,栽植不同品种五角枫1239株、美人蕉 1.5万株。同时,加强了龙山公园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了游客咨询中心及4座水洗公厕,对文化回廊、凌云亭和东门仿古牌楼等进行了整修,添加了休闲座椅、垃圾箱等公用设施,使公园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在全市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工作中,东丰县以创建“国家级园林城”为载体,再掀全民植绿新高潮,大规模增加县城绿量,使城区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更加合理,全力打造具有“四城、五乡”特色的园林城市。经过3年的努力,东丰县西城区绿化美化已初具规模,对于没有完工的街路和景观带,今年继续遵循高起点、出精品,并采取常绿落叶相结合,绿化彩化相结合,宜乔则乔,宜灌则灌,乔冠花草相结合的立体结构,让鹿乡儿女真正感受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2015年,西城区共栽植高大乔木7930株,灌木22332平方米,草坪58679平方米,花卉19991株,新增绿化面积2.5公顷,累计绿化投资2340万元。
    在绿化美化新城区的同时,东丰县也不忘老城区。对于高速公路出口、辽源出口、梅河出口等重要景观带聘请专业人员设计,高标准施工,体现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绿化效果。2015年老城区共栽植乔木29577株,灌木5916丛,草坪48733平方米,花卉63463株,新增绿地面积2公顷,投入资金344万元。
    截至目前,我市创建国家级园林城攻坚战的目标任务进展顺利。已通过省级园林城市复查;园林绿化数字化信息库和社会服务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工作已完成,为今年国家园林城市申报奠定了基础。

    美化家园 提升品质添亮点
    按照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2015年我市完成村屯绿化143个,其中省级试点村屯绿化17个。通过开展“绿化美化村屯,创建绿色家园”活动,以点带面,以改变农村绿化美化的落后面貌,使广大农民走上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活环境良好的目标。
    2015年,村屯绿化树种选择了果树、杨树等经济效益高的树种,还选择了金叶榆、梧桐、红叶李、海棠等高档次绿化树种,并对2014年省级村屯进行了补植,做到造满栽严,基本实现窗前有花、院内有果、屯边有树、路边有荫的目标。“这几年,俺们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了。一到夏天,村子里到处都郁郁葱葱。”在龙山区工农乡苇塘村,提到村屯环境,村民们纷纷赞不绝口。
    东辽县投资42万元用于村屯绿化,创建了高绿化覆盖率高品位的绿色村屯,并将管护任务落实到人,加强管护工作,确定绿化成果的稳定。
    市、县水利局委派专人,协调市、县绿化办,对需要绿化的河流两岸进行了规划,并筹措资金,采用多行密植措施,栽植杨树和柳树大苗护堤固土,为我市河流两岸再添新的绿化亮点。
    市绿化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通过实施一系列绿化美化行动,广大市民爱绿植绿护绿意识明显增强,绿化美化投入主体更加多元。辽源的山、水、绿、城相生共融,为我市建设成为“自然、和谐、优美、富裕”的魅力城市提供了更好的生态条件和绿色支撑。
    如今的辽源,公园绿地郁郁葱葱,街道两旁绿意浓浓……不论是走进城区还是走到乡村,都会看到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环境优美、景色宜人的公园绿地更加受到市民和游客的青睐。
    傍晚时分的龙首山公园、市委广场人潮涌动,人们或聊天或锻炼身体,孩子们三五成群奔跑、嬉闹。“现在,咱们辽源的景色越来越多了,也越来越漂亮了,自己觉得生活在小城市也蛮幸福的。”在龙首山公园里,市民唐晓志一家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绿化品质的提升,使每个季节里的辽源总能以独特的景色和魅力吸引着省内外的大批游客。相信明天,在辽源人执著的播绿中,还会有更多的绿色扎根,为城市添彩。

    绿染东辽展新貌
    “让山川林木葱郁,让大地遍染绿色,让天空湛蓝清秀,让河湖鱼翔浅底。”这是建设美丽东辽的美好蓝图,也是实现永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每日傍晚,居住在东辽县白泉镇水岸名苑小区62岁的王春月老人都会牵着小孙子到溪水广场去感受夜的静怡、花的芬芳、月的沉醉。她感慨道:“这些年,县城面貌变化太大了,城区绿化越来越美,卫生环境越来越好,道路也越来越洁净,随时都能享受优美的绿化环境。”在东辽这座城市里,绿色是主色调,是永不褪色的风景。

    创新建设思路展望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愿景
    东辽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造林绿化建设,把生态建设作为大事来抓。为有力推动园林绿化的生态建设发展,该县成立了以县长为主任的绿化委员会,建立健全林业工作年度目标责任制,整合全县林业、城建、交通、水利、旅游、农业等各方资源,分解绿化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同时,按照《第二个十年绿化美化辽源大地规划》的总体要求,该县认真研究制定了《东辽县绿化规划》,注重绿化品质的提升,打造了三北五期防护林工程、林地清收还林工程等一批精品工程。“十二五”期间,共完成三北五期防护林工程15000亩,林地清收还林60000亩,退耕还林荒山荒地配套工程10000亩,中央财政造林补贴工程35000亩。通过工程造林,极大地加快了全县生态建设的步伐,同时也为全市筑起了一道道绿色生态屏障。
    截至目前,该县绿化工作成绩喜人,森林覆盖率达到31.9%,县城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5.61平方米,共完成植树造林5582.6公顷,义务植树350万株,绿化村屯500个,绿化河流130公里,绿化公路410公里,新增绿地6.5万平方米,工矿区恢复规划为100公顷。

    发挥区位优势依托项目建设助力城市旅游
    2012年,省林业厅批准了东辽县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建设开发占地670公顷的红叶岭省级森林公园和占地640公顷的鴜鹭湖湿地公园。据了解,两处公园工程规划建设期为6年,预计2017年建设完毕,总投资5亿元。由东辽县林业局和吉林省金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建设开发。目前,两处公园正在加紧建设中,鴜鹭湖湿地公园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已经开始试营业,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今年,东辽县正积极申报乌龙山省级森林公园和辽河源省级自然保护区,使旅游业成为促进东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兴支柱产业,并以此为龙头拉动东辽经济综合发展。据了解,乌龙山省级森林公园开发项目是该县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还可以改善境内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森林资源、提高森林生态功能等。而辽河源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可以有效减少生产生活对环境的破坏和水源地的污染,防止水土流失,改善东辽河水质,进一步保障市民饮用水水质安全,并对保护二龙湖乃至东辽河生态系统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李及肃  赵 强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胡希伟  摄
    本版策划  李及肃  丛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