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引发的思考……

    又是一年清明节。在这个传统节日到来之际,我们该如何度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节呢?在当今,谁依然怀揣着传承之心过这个古老的节日?在这快节奏的生活里,在清明时节,还有多少游子能够从容地踏上回家祭祖的路途?在这飞速的时光里,还有多少父母有意识地做传统习俗的传承者?在当今,有多少人把清明节仅仅当做一个给自己放假的日子?若干年后,后代子孙们还会用实际行动传承我们的这个传统节日和祭祖文化吗?
    清明节来了,本报特策划此专刊,藉此与广大读者一起探讨以上问题,希望能够引发大家的共鸣。

清明节引发的思考……

清明祭先人,游子归不归
    清明祭祖,是传承了上千年的节日。从2008年开始,清明节放1天假,清明节祭扫时,远在外地的游子,在这一天里能不能赶回家乡,为先祖们送上一份哀思?
    “不是不想归,实在是太远了。今年清明祭拜爷爷,同辈只有我一个人没能到场,很遗憾。”家住辽源却在四川工作的刘中南,十分无奈地表示,虽然连带休息日清明节也只能休3天,但他离家太远,还是赶不回来。他表示,自己的年假都用在春节回家,又因为岗位特殊不能请假,清明节不能赶回来祭拜爷爷,只好委托父亲替自己买束鲜花献上,寄托哀思。
    “就算人不归,心也一定归。”从事旅游行业的栾菲今年清明节也不能回家,导游这份工作让她天南海北地跑,却没有足够停留的时间。她说,自己跟着旅游团四处走的经历,开阔了眼界,在见识到南方和国外更发达地方的生活同时,她也看到了在外华人对家和根的向往与追寻。尤其是生活在台湾等地和在国外的华人,把在清明节回乡祭祖看作比春节还要重要的活动。他们会在清明节回乡祭祖,一个家族开宗祠时,经常是十几人至几十甚至上百人,从世界各地赶往祖地,在厚厚的族谱和先人的灵前祭拜。每当看到这些清明回乡祭祖的华人们进行祭祀活动,宣读家训家风、宣讲先人事迹时,栾菲都会对这种由家族归属感产生的凝聚力而感到震撼。而常年在外讨生活的日子,也让她对这种游子盼归的心情十分理解。想一想自己的家乡,虽然没有一些家族那样可以追溯到上千年的传承与历史,但家中的长辈们永远是她心灵的依靠。每到清明节,她虽然不能与家人一起到家族墓地去祭拜先人,但她的心都会思考:自己从哪儿来?又该做些什么?清明节到底该不该回家祭祀祖先?

谁还在虔诚地过“清明”
    清明节可能是中国历史悠久的节日之一,它本身和时令、季节有关,是中国人最初认识大自然的一个智慧结晶,和几千年中国农业社会基本的文化息息相关。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也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按照传统,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基本主题。
    一直以来,清明节都备受人们的重视。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很多人开始不再那么重视过清明节了,甚至有的年轻人连清明节的来历、为何每年都在固定的一天过等这样的常识问题都很难说清楚,更不说不清楚清明节丰富的内涵和承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记者根据采访得知,大多数50岁往上的人都比较重视过清明节。这些人之所以依然重视清明节这个节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和自身经历有关。这些人的父辈、祖辈受传统文化和习俗较深,非常重视清明节。每到清明节,父亲或是祖父带着一家人去给祖先上坟祭祀,几乎成了这些50多岁的人们的集体记忆。这些50多岁的人们不但从父辈、祖辈那里学来了清明祭祀的仪式,而且还让重视清明的意识深深地烙在自己的心里。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大家族被小家庭取而代之,家庭祭祀和年轻人之间的距离就越来越远。在很多年轻人眼里,清明节早已经被他们排除在生活之外。在很多年轻人的记忆里,那些清明祭祀的仪式正在日渐模糊。当部分或是大部分年轻人都已经对清明节失去兴趣,甚至不知道清明节的来龙去脉的时候,期待年轻人去“虔诚”的过节几乎就是奢望了。是什么因素造成了今天的局面?这是人们应该反思的问题。

“过度遗忘”  敬老孝亲传统咋传承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清明节祭祖是中国传统“孝”文化的体现,清明节祭拜活动集中展示了人们对先烈和先人的尊重和怀念情感。我国将清明节列为法定节假日,足见国家对于这个节日的重视。年轻人如果过度遗忘了我们悠久的传统,这无疑应当引起社会的重视。
    实事求是地说,随着时代的变迁,扫墓祭祖的形式在变,但清明节背后的文化不能变。作为年轻人,对传统节日的继承不但要注意其形式的变化,更要注重其蕴含的文化精华的内容,不断为传统的民族节日丰富新形式、增添新内容,做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诚然,在当今我们不能去要求年轻人死守一些僵化、落后、不合时宜的形式,而是希望记住并传承我们传统节日,一些必要的仪式和其中蕴含的大义。每到清明节,虽说年年做的事情都差不多,但正是这年复一年的通过那些仪式感强且饱含深意的系列活动,良好的传统才能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正因如此,清明节这个传统佳节就有了其与众不同的特殊意义。?
    怀虔诚之心,敬畏传统,无疑是我们必须尽的义务,这也是我们民族传统习俗得以代代相传的根本保证。可是很多人,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并不这么认为。这些人心中不是自我意识太强,就是一切“向钱看”,无所畏惧,视清明节一些正常的祭祀为可笑或是腐朽的东西而嗤之以鼻。这些人过度遗忘传统节日仪式尚且不那么可怕,可是如果失去了对传统节日的记忆,忘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千百年来薪火相传的敬老孝亲就是值得担忧的事情了。
    我们的传统文化,就是我们民族的根。面对清明节,我们不但需记住这个节日的仪式、理解这个节日的丰富内涵,更需记住传承其中的优秀传统——孝道,留住我们得以繁衍生息的根。作为年轻人,我们应当明白清明节假期不仅是让大家在假期中得到休息,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把延续传统文化当做一种使命,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父母该给孩子做什么样的榜样
    清明节临近,作为“80后”妈妈的李雨晰正在考虑着,是否该让上幼儿园的儿子也一起去祭扫先人。她说:“对先人的祭拜,表达祭祀者对亡人的孝敬和关怀,无论是以何种形式,在清明节这一天都应该对先人进行祭祀。现在很多人对清明节并没有足够的重视,我家孩子还在上幼儿园,昨天去接他时跟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清明节那天放3天假。但当我问他,清明节应该做什么的时候,他的回答是‘玩’。人们都说,‘大人在做,孩子在看。’本来我也和其他家长一样,并不喜欢让小孩子到墓地之类的地方去,但儿子的话让我觉得应该让他懂得清明真正的意义。现在我们活着,还记得清明节去祭拜爷爷、太爷爷,我们家只有我一个女儿,等将来我和丈夫不在了,儿子的儿子、儿子的孙子,是否还记得我们叫什么?他们会不会记得清明节去看看我们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吗?”
    提及家长如何过清明节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时,李雨晰谈到自己小时候对清明节的记忆:清明节前全家人一起去“上坟”。在大人的带领下,爬山过沟,来到家族墓地,由长辈们打扫墓地、除草添土,摆上祭品后,按辈分依次在先人坟前磕头。为先人献上鲜花,纸钱也不必焚烧,而是挂在墓地的小树上,或用石块、土块压在坟墓边。虽然她当时太小,并不十分明白这些行为意味着什么,但在大人们严肃、认真的行为带领下,也十分安静地跟着大人一步步地照着做。
    清明节到底意味着什么?许多孩子们并不清楚,最多也就是知道那一天给去世的亲人烧纸,但清明节不是“烧纸节”,清明是祭奠先祖的日子。清明节真正的意义,正是要靠家长们的言传身教,一辈辈地传承下去。孩子们如果不明白清明节该做些什么,在清明节随意糊弄、草草了事,甚至有一天根本不再过清明节,那将是家庭教育的失职。通过清明节祭扫的机会,让孩子们也感受到大人们对先人的尊重,从而也遵循同样的行为模式,保持对先人祭奠,这是一个家族、家风延续的重要部分。

“清明节”难道仅仅只是一个假期
    国家规定清明节为法定节假日以来,至今已经有好几年了。在人们的生活中多了这样一个假期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清明节是我国人民缅怀先人、悼念逝者的传统节日。国家规定清明节为法定节假日,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祭奠需求的重视,对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的尊重,更是期待着人们在过节的同时记住我们的传统节日,把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从这一点上来讲, “清明”假期并不仅仅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假期。
    但是,事实上,很多人却并没有把这个假期看作有什么特殊意义的节日。在很多人眼里清明节假期就是用来休息、旅游、聚会等活动的。很多人刚刚进入3月底就开始期待着清明假期了,关注着清明放假的消息。这些期待着清明假期的人实际上大部分并不是要在清明节去回家祭祀祖先,而是盘算着利用这短短的假期如何使自己玩得开心。王魁海是个“90后”,参加工作不到一年,平时工作比较忙,所以他很期待礼拜天和各种假期。清明节放假,这对于王魁海来说是一个值得兴奋的好消息。关于这几天假期如何过,王魁海早已经计划好了。当记者问他为什么清明放假的时候,王魁海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清明放假对我们年轻人来说就是一个和上学时候的寒暑假一样的平常假期。上班了,假期少了,趁着清明放假我要溜出去玩玩。”林辉今年20岁,对于清明假期,他告诉记者:“有不少同伴准备去旅游消遣了,我也准备去玩。同伴中如果有谁说清明节回家祭祖会显得有点另类,有的还会惹来嘲笑呢。”清明节放假本该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如果人人都拿这个假期去消遣,真的是不太应该。

让传统节日在创新中传承需要社会合力
    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增强民族文化认同、促进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诸如“清明”这样的中国节,坚韧如丝,串起人们跨越千年的愿望,激活我们的记忆。从2008年开始,传统节日的公假问题已经得到解决,我们有了“节日时间”。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传统节日里放假对于促进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的效果并不那么理想。在全球化浪潮日益迅猛的今天,传统节日由于已经脱离了它赖以生长的农业社会土壤,以及外来节日不断分散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的注意力的原因,它的地位的变迁与蜕变也是必然的结果。
    近年来,在复兴传统的旗帜下,我们尽管看到了传统节日更多地添加了现代生活的时尚产品,但令人遗憾的是,有很多不是真正为了传承我们的传统节日,而是商家以经济收益为最终目的的炒作。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弘扬传统节庆文化,让人们懂得怎么过节,也发自内心地喜欢过节,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重视的课题。这个课题解决的方法就是让传统节日必须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主动变革与创新,让传统节日在创新中传承。让传统节日在创新中传承需要全社会的合力,需要每个人都尽到责任。
    让传统节日在创新中传承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要有所作为。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要高度重视传统节日精神核心的建设,紧紧围绕节日主题,突出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大胆创新并自觉为传统节日注入新质,不断丰富传统节日的内容和形式,充分展现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让传统节日在创新中传承需要年轻人承担更为重要的责任。传承传统节日就是传承传统文化。对每一个民族来说,如果失去了传承传统文化,就等于民族失去了灵魂。年轻人是 社会生产的主力军,但也是文化的继承人,更是未来文化的创造者,他们对于传 统节日文化的认知、态度与行为将直接影响到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青年人应当正视自己的责任,全面认识传统节日,接受并传承传统文化。让传统节日在创新中传承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尽心营造一个适宜传统节日传承的好氛围。尤其是年轻人对传统节日的兴趣与教育环境、社会风气都有着密切联系。因此,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传统节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频繁相遇,在春风化雨中涵养着一个人们传承的好习惯显得尤为重要。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李锋 刘红娇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