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激扬发展活力

——四论“中国信心”从何而来

《人民日报》评论员


    取消和下放2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改革,在涉国计民生的多个领域放宽市场准入;在上海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重点在投资准入、服务贸易领域扩大开放……今年以来,我国推进改革的领域之广、决心之大,令人振奋。
    在增速放缓之后,中国经济航船依然走得更稳更远。穿越重重疑虑,通过一系列稳健有度的顶层设计和地方探索,改革正在给世人注入信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印尼巴厘岛的重要演讲中指出的,改革之路从无坦途。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
    对当下中国而言,发展依然是第一要务,但发展的活力从哪里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告诉我们,通过改革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无形的手”充分施展,让“有形的手”更加有效,是激发发展活力的重要途径。政府做减法,市场增活力。循着这一思路,今年以来,我国减少和下放了一批投资审批事项,将注册资本实缴制改为认缴制,简化工商登记程序等商事登记改革内容,努力为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各类市场企业主体创造更为公平、公正、规范、透明的竞争环境,激发市场主体创造力。
    改革之船需要创新续航。创新既包括技术创新,也包括理念、制度和机制创新。坚持创新引领,通过利率市场化、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等改革措施,为经济发展注入金融创新活力;积极推动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加快形成公共服务新机制;各地大刀阔斧优化行政流程,推出“集装箱式”审批、网上审批……今年以来,一系列创新措施,有效推进了经济的提质增效和发展的转型升级。
    30多年的改革经验告诉我们,社会资本和小微企业的活跃程度,反映着经济活力和市场信心。激发这些社会主体的活力,也是经济发展“第二季”的重点所在。今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形成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方案,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铁路;出台《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大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政策支持力度,全面营造良好的小微金融发展环境,用制度创新激活改革内生动力,为市场增加了信心。
    数据表明,自今年2月份以来,我国实际使用外资连续8个月实现正增长,预计全年吸收外资规模仍将保持相对稳定。“中国大磁场”的存在,有力说明投资者对华投资的信心没有改变。这也是30多年来,改革与开放相辅相成的一个缩影。2012年,我国与周边国家贸易额超过了与欧洲、美国的贸易额之和;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对亚洲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中国经济正在同世界经济深度交融。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让中国与世界彼此受惠、相互得益,这依然是中国改革的不变逻辑,也是世界对中国信心的最好注脚。
    曾有外电评价,中国的改革发展是人类历史上涉及人数最多、经济当量最大、全球影响最强的巨大系统工程。通过改革,中国正在逐步成长为区域发展的动力之源;通过创新,中国正加深与其他国家的产业链和价值链融合,继续担当世界经济的稳定之锚。当世界的目光转向东方之际,我们破浪扬帆、信心满怀。 (转自《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