铿锵奋进铸辉煌

铿锵奋进铸辉煌
——龙山区“十二五”期间工作发展纪实

县区新观察第三期

五年——龙山砥砺前行 唱响经济最强音
五年——龙山回应期待 拓宽惠民福祉路
五年——龙山坚定信心 铸造发展新辉煌



鸿图锂电隔膜的工人正在紧张作业

农村文化小广场上村民歌舞翩跹
捧着培育的蘑菇,村民脸上洋溢丰收的喜悦


汽贸产业园不断满足市民的需求

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是百姓的“贴心驿站”
社区医疗让百姓在家便可享受医疗卫生服务


    “县(区)和部门”专刊开栏语
    为推动“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全面实施,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本报经过精心策划,在同县(区)和部门充分沟通协商的基础上创办“县(区)和部门”专刊,集中宣传各县(区)、开发区及重点部门、单位的最新工作举措和成果。今天,本报为广大读者推出第三期县(区)专刊——龙山专刊。

    面对经济新常态,循着发展新思路,龙山区在“十二五”时期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团结带领全区人民砥砺奋进,积极应对新常态、新挑战,抓住战略机遇,保持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十三五”期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回望过去,辽河蜿蜒展现经济硕果;大步向前,龙山巍峨打造宜居城区。全区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133.5亿元,年均增长18.5%,是“十一五”末的2.6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8亿元,年均增长15.9%,是“十一五”末的2.1倍;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7435元和13180元,年均增长10.5%和14.8%,是“十一五”末的1.7倍。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的战略目标。
    “十二五”期间,龙山区人民集中力量,从容应对挑战,奋力攻坚克难,迈出了新常态下振奋发展的坚实步伐。

    加快结构调整步伐,集聚发展动能
    发展是硬道理。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龙山区保持战略定力,以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为主线,全力推进经济建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1户,限上商贸企业达到74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省级创新型企业和科技型企业达到22户,3次产业结构由“十一五”末期的4:77:19优化到2:59:39。
    项目建设带动产业发展。龙山区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项目建设、增加有效投资的重要举措,围绕全区产业定位,坚持技术、人才、资金全方位招商,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后劲。5年来,谋划实施亿元以上项目98个。随着中农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涉农项目的顺利建设,有力地带动了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农业经济的高速发展;辽河北岸、御峰广场等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建设以及汽贸园、智慧园等现代服务业平台的建设,为推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天楹垃圾焚烧发电、鸿峰汽车零部件、泓源制药、华纺纤维等一大批具有创新性、成长性项目投产达效,进一步增强了龙山发展的内生动力。重点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利源精制由铝型材初级加工为主的传统企业,成功转型升级为以高精铝深加工为主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并成为龙山区第一家上市公司;鸿图公司由传统的锌锰电池隔膜纸生产企业,转型升级为以现代新动能锂电池隔膜为核心的新材料企业,即将在新三板挂牌上市;瑞意粮机、广而洁等35户企业完成技术改造升级,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市场份额逐步扩大;正旭、正阳等建筑开发企业,积极调整企业发展方向,投资食用菌、花木养殖、绿色稻米等生产基地和体育设施建设等项目,走出了建筑开发业向其他领域转型发展的新路径。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浓厚氛围。企业“创新创业”主体意识不断增强,资金投入逐年增加,重点龙头企业引领带动全区“创新创业”快速发展;创建省级创客空间,支持鼓励引导大学生创业就业;与17个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全面合作,14家研发中心获得省市认定,取得各项专利45项,位居全市第一;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等“创新创业”平台,培育壮大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新兴产业,科技智慧企业达到37家;全面推进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和全民创业热情,新增法人企业686户,个体工商户4300户。农业产业化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大力推进种养殖业规模化经营,周家酸菜、购购够鸡蛋等特色农业品牌,已成为龙山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风向标;正旭食用菌、吉米飘香生态农业等新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迅速崛起,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新亮点。以蓝天城少年儿童素质教育基地项目签约为标志,与已建成的平安教育基地、交通体验公园、消防安全体验馆为核心的深度文化体验游路线初步形成;成功举办两次国际琵琶大赛,提升了显顺琵琶和辽源龙山在国内国际上的影响,并打造了以琵琶学历教育、培训、琵琶制造、院线影院、住宿餐饮为一体的金琵琶特色文化产业园。以文化休闲为主线的特色文化产业,已经成为龙山经济新的增长点。

    不断解放思想,走出创新发展新途径
    5年来,龙山区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坚持“无中生有,有中生新”,在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通过不断创新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龙山发展的新路径。
    突出战略规划对区域发展的引领作用。按照“十二五”规划战略部署,审时度势,谋划全局,不断完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先后制定乡镇总体规划、产业园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七项具体规划,形成了“一中心带两翼”的空间布局,明确了以产业园区为依托、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以现代服务业为突破的区域协调发展新路径。树立产业发展园区化、集群化的理念。投入资金6亿元,打造以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龙山工业开发区;以汽车销售服务产业链为核心的汽车贸易产业园;以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为核心的科技智慧产业园。形成了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的新模式。明确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着力点。坚持城乡发展以产业为支撑,产业发展以城乡发展为依托,深入谋划城乡产业定位,逐步完善城乡公共服务配套,系统解决城乡“总体定位、产业驱动、项目设计、商业模式”等关键问题,形成了产城融合、城乡协调发展的局面。探索出一条破解企业“融资难”的新途径。围绕构建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金融性作用,创新融资途径,形成了以财政资金撬动、产权资本推动,公司化建设和运营的园区发展模式;以推动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股份合作、上市融资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加快企业发展模式;以中小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为支撑,通过成立区级担保公司,开展“政银企保”全面合作,为企业全面提供增信服务模式。

    推进社会事业,打造幸福和谐龙山
    龙山区始终把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南针”,实施惠民工程113项,回应了百姓的新期待,保障了民生链的正常运转。
    社会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十二五”期间,龙山区累计投入民生保障资金6.4亿元,占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24.4%。全面构建社会救助体系,城乡低保标准逐年提高,分别达到438元(城镇每月)和2625元(农村每年),是“十一五”末的1.5倍以上;新农合住院补偿年度封顶线提高到16万元,是“十一五”末的4倍;不断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能力达到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39张,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新被征地农民、“五七家属工”等特殊群体全面纳入社会保险体系;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确保劳动者工资支付率达到100%,实现农民工工资零拖欠;狠抓就业创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4%以内,社会就业压力得到有效缓解。深化以保障民生为底线的社会管理创新。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全面提高社会治理和民生保障的能力。成立便民服务中心,优化政务服务资源,服务效能得到显著提高;建立以网格化管理为支撑的社会管理体系,不断深化街道社区一体化改革和警务模式改革,安全生产、消防安全、食品药品监管、社会治安、信访稳定等社会公共管理长效机制逐步形成。以服务创新和效能提升为核心的社会管理转型扎实推进。完成辽河北岸、颐和上书园等19个地块35万平方米改造任务,回迁安置居民3500户,分配公共租赁住房1083套、发放3350户廉租补贴、改造维修农村泥草房和危房391户,如期完成“十二五”计划目标;老旧小区、弃管小区的物业管理逐步得到加强。

    城乡均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为统筹推进公共文化事业,龙山区投入资金1000万元,完成社区文化活动室、农村文化广场和文化大院建设任务,全区文化活动场所实现全覆盖;大力扶持社区文艺汇演、乡镇农民文化艺术节等全民文体活动,区文化馆实现达标并免费开放,城乡群众性文体组织达到153个,形成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城乡互动新局面。统筹推进城乡教育事业,投入资金1.3亿元,先后改善寿山中心校等5个农村小学和市实验小学等7个城区小学办学环境,标准化建设得到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严格执行学区入学制度,师德师风建设不断加强,实现了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统筹推进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投入资金3355万元,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建设,建成22个标准化村级卫生室,城乡居民就医环境进一步改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已基本形成;全面落实计生政策,进一步稳定人口数量,提升人口质量,公共医疗卫生和人口计生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累计投入1.7亿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修建农村公路104公里,农村公路户户通达到95%以上;治理河道22.8公里,建设桥梁18座,全面完成5座水库除险加固和93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完成林地清收5089亩,还林2000亩;积极推进环境卫生连片整治和绿化、美化工程,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持续转变作风,实现执政能力新提升
    按照中央及省、市相关要求,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坚持问题导向,不断转变作风,提高行政效能,树立了务实为民清廉的政府形象。
    法制意识明显增强。全面推进依法治区,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工作,领导干部带头学法,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坚持“三重一大”议事决策机制,确保各项决策依法依规;自觉接受人大和政协的监督,依法履行政府职责,做到了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政府行为更加规范。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规范政府对市场和资本的管理,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实行“五证合一”登记制度,降低准入门槛,提高了办事效率;完成10个村土地确权颁证试点工作,开展了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优化行政资源配置,提高财政供养人员基本工资和津补贴标准,启动养老金制度改革,完成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阶段性改革任务;建立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审批运行机制和监督体制更加规范严密。执行能力显著提升。区政府重点工作实行目标管理、严格督考,行政效能进一步提升;在项目建设、招商引资、房屋和集体土地征收以及维稳、防火、禁烧、防汛、清雪等重点工作中,相关部门创新举措,攻坚克难,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取得了显著成果。各级干部勇于担当、敢于碰硬的精神得到充分体现,推动了政府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群众观念不断增强。持续加大投入力度,社区办公用房得到不断改善,便民服务环境不断优化,通过开展“阳光信访”、党员干部“两进一诉”等活动,创新服务群众方式,畅通群众诉求渠道,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准确掌握社情民意,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廉政建设持续推进。坚持“一岗双责”,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肃“六大纪律”,强化审计监督和纪律监察,政府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扎实有效;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广泛征集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认真查找自身不足,对梳理的12大方面55项问题进行全面整改,政府作风明显转变。

    本版稿件由 孙思萌 付 瑶 陈 健 提供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刘 鹰 摄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