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源:我的平安城市

  故事
  平安见证奉献与感动

  (一)
  今年1月31日8时,一对年轻夫妇抱着孩子,将一面写有“感谢人民好交警,助人为乐新风尚”的锦旗送到西安交巡警大队。 
  今年1月23日15时40分,西安交巡警大队教导员韩基平与乔伟在辽矿集团门前执勤。这时,从集贸公交站点急匆匆奔过来一名年轻女子,她怀中抱着一个孩子,孩子满脸是血,额头上还有一个大的伤口。女子边哭边喊:“警察同志,一辆车把孩子碰了,快救救我的孩子吧……”听到求助,韩基平与乔伟打开车门,二话没说,迅速把孩子和孩子妈妈扶到车里。一路上,乔伟打开警灯、警报器,韩基平打开对讲机,不断提示车辆避让。5分钟后,孩子被安全送到辽矿总医院。两名警察为她们办理了急诊手续并垫付了医药费,待孩子的爸爸赶到医院后才离开。来到街上,两名警察仅用20分钟,就找到了碰伤孩子的那辆车。并让车主与孩子家长见面,处理此事。次日,两名警察又买来水果,到医院慰问孩子……
  事后,孩子的父母与新闻单位进行联系,强烈要求表扬这两名警察。孩子的爸爸说:“这两名警察,不但救了孩子的命,还救了我们全家人的命……”
  (二)
  今年5月的一天,一个拄着拐杖的中年男子来到正在路边检车的一名警察身旁说:“警察同志,我家离这很远,可不成想打车谁都不拉我,眼看天就黑了,你能帮我拦一辆车吗?”
  警察问他:“你家在什么地方?”
  残疾人说:“在‘我的家园’上面”。
  警察听后立即将残疾人扶上了警车,一直送他到家。下车后,残疾人见许多邻居都向他投来羡慕的目光,便开始炫耀地说:“我牛不,连警察都得送我回家……”后来他逢人便讲,都遇到这样的警察,咱老百姓会多么幸福!
  (三)
  郑大姐在银行刚刚开完工资,便想在小什街附近溜溜。来到步行街后,她摸着兜里揣的2000多元钱,有些犹豫了:这里这么热闹,又这么多的人,真要是把钱弄丢了,可不是闹着玩的。思前想后,她决定把钱寄放到一个治安岗亭。这下,郑大姐可以放心地逛逛了。可走着走着,糊涂的郑大姐竟然顺着自己的逛街路线,习惯性地回到了向阳附近的家中。当家人问她是否开资时,她才有些慌了。平时不舍得打车的郑大姐赶忙走出家门,拦了一辆车直奔那个治安岗亭……
  5分钟后,郑大姐又打了一辆回家的车。在车里她一边数着钱,一边嘴里说着“谢谢”。她只记得临走时,有个人和她说:“要不是为等你,我早就下班了……”

  管理创新:让辽源充满活力
  用稚嫩的肩膀挑起家庭重担的15岁女孩儿孙珺烨,以感恩之心孝敬养父母的模范夫妻唐春忠、王金霞,医者仁心的精神科医生冯琦,服务群众把家安在社区的好民警李德文;义务接送福利院孤儿上学、放学的“最美的哥”侯跃忠,身患癌症依然坚守三尺讲台的“传奇”教师冯娟;感动别人、快乐自己的农村文化传播人张崇安,为孩子撑起一片晴空的“任妈妈”任桂梅,以“一人脏换来城市洁”的环卫工人代表侯淑文,15年不离不弃照顾“植物人”妻子的好丈夫李春红……
  他们是“感动辽源”的十大人物。他们用实际行动体现着对社会、对事业、对家庭的应有担当,解读着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当他们的事迹通过LED大屏幕播出时,无数辽源人为之感动、为之流泪。市民王雪婷说:“是他们让我们这座城市充满了温暖,他们是我们这座城市的道德楷模。” 
  近年来,持续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让辽源社会风气好转、活力越来越强。我市先后开展了道德模范、“双百人物”、见义勇为好司机评选等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制订了《市民守则》和《市民文明公约》,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倡导“开放、创新、诚信、厚德”的价值取向,营造了积极向上向善的良好风气。这些活动,不仅让人有章可循、有身边的人可学,更赋予了社会管理新的内容。

  事故处理:只进一个门
  司机林师傅在拉货时,不慎将一辆正在行驶的小客车刮了,着急赶路的他在小客车司机愤怒地斥责下,极不情愿地来到了交巡警支队事故处理大队。林师傅心想:“扣车、罚款、误工……完了,全完了,我今天真是太背了。”一个小时后,林师傅表情轻松地从交通事故快速处理中心出来了,一边走还一边自言自语:“没想到,真的没想到会处理得这么快……”
  效能建设,最能体现党群干群关系,也能拉近党群干群的距离。如何从群众接触最直接、最密切的部门入手,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工作效果,一直是多年困扰许多部门的问题。去年,我市结合机关效能建设,构建起了交通事故处理“九位一体”的便民服务体系,探索出了一条公开公正、高效快捷、群众满意,具有“辽源特色”的交通事故处理新路。
  按照全省创建“六位一体”交通事故处理新模式的要求,市公安局以交通事故快速处理中心建设为平台,紧紧围绕提高服务水平、创新运行机制、拓展服务功能,构建了交通事故受理调解、人民调解、仲裁调解、交通事故巡回法庭、检察服务联络室、保险理赔、公估定损、法律咨询、司法鉴定“九位一体”的快速处理交通事故机制。这种整合行政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实施多方联动的做法,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满意、方便了群众,使事故当事人在最短时间内,“只进一个门,事故全办结”。
  今年4月,四平市的李俊谋与我市的杜景龙在辽源发生了车辆碰撞事故。调解员老田看着当事人着急赶路的表情,中午顾不上吃饭,耐心地对双方进行调解。当事人李俊谋在事故处理后高兴地说:“我是跑运输的,经常发生一些小事故。在榆树我出过一次小事故,车被扣了19天,还要被罚款,损失很大。而辽源交通事故快速处理中心仅用2个小时就处理完了。一是快,不耽误我跑运输;二是不罚款、不扣车,公平公正。这种‘一站式’办结的方法,真是太受司机欢迎了。”
  从2012年1月成立至今,交通事故快速处理中心共接警6885起,立案5944起,通过快速处理调解结案的为6147 起,占全部案件的 91.3%。其中,人民调解共受理调解案件4339起,占70%。通过回访,人民调解受理的案件调解成功率、满意率均为100%。
  “九位一体”的快速处理调解模式,不仅强化了执法监督,促进了交警部门依法办案,廉洁办案,同时也减少了当事人之间的误解和不信任,提高了事故调处工作的透明度,提升了人民警察的执法公信力。

  社区服务:让基础更坚实
  家住银河花园的王先生说:“现在的社区服务真是太全面了。新划分的网格管理方便了我们和社区之间的联系,这里的网格长我们都很熟,有什么事情第一想到的就是社区。现在感觉政府的工作就在我们身边,真正贴近了我们的生活。”
  龙山区新兴社区辖7个居民委、27652人。市委机关、医院、学校等18个企事业单位分布在辖区内。新兴社区成立以来,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改进社会管理方式,努力打造“务实型、服务型、文化型、平安型、和谐型”的五型社区。新兴社区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普示范社区、省级党风廉政文化建设先进社区、省级计生工作先进社区,市级基层组织先进社区,并承担龙山区社区改革、“代表委员”进社区、民政工作、老干部活动等7项工作的活动试点。
  新兴社区以夯实社区管理基础建设工作为首要任务,努力打造多元化社区。社区开展有奖征集社区标识、社区区歌等活动,让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社区,并组建退休干部、老党员、大学生等自愿者服务团队,让公众共同参与社区管理。为了提高社区领导和工作人员工作能力,社区领导多次到清华学习,社区工作人员先后6次集体外出学习,聘请专家讲礼仪课,每周三进行业务培训,业务素质显著提高。变管理为服务,开设24小时全天候民生服务热线,安排专人作为热线员,为居民的衣、食、住、行、医等日常生活提供热线咨询和电话约办。实行每月“两代表一委员”进社区活动,倾听民声、反映民意、解决民困。以保“一方平安”为宗旨,促进网格平安、社区平安、社会平安逐层深化,实现居民安全教育全覆盖。
  像这样的社区,全市共有43个,它们充分发挥着基层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堡垒作用。

  见证
  社会管理创新大事记

  ■2010年9月,我市被确定为全省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城市。我市探索形成了建立“一个体系”,实现“四个目标”,突出“六化”取向,抓实“六个载体”的总体工作思路,努力推进了社会管理创新由试点向示范迈进的步伐。
  ■2012年,在全省率先建立交通事故快速处理中心,交通事故实现零逃逸、零投诉。
  ■2012年,在全省率先建立群众工作服务中心和医疗纠纷第三方调处平台,建立信访法律事务服务中心,提供咨询服务100%。
  ■在全省率先建设了数字化治安交通卡口系统,在重点部位和主要街面落实“七见”措施,形成了严密的街面巡逻防控网络。
  ■在省内率先实行校警制,对市区有500名以上学生的30所学校全部安排专职校警。
  ■2011年、2012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见义勇为好城市”。成立3个见义勇为基金会,建立平安志愿者工作站30个,拥有志愿者5000人。
  ■在全省安全感满意度测评活动中,连续两年处于前两名,连续4年获全省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考核一等奖。近3年来,交通安全事故平均下降11.3%,安全生产事故平均下降23.3%,消防安全事故平均下降18%。
  ■将原有51个社区整合为30个新社区,政府公务人员和公共资源进入社区,增强社区服务职能。
  ■深化社区“网格化”管理。以网格为节点,开展“上门服务”、“零距离服务”和延时服务,实现工作重心下沉。
  ■对社区矫正和刑释解教人员、流动人口和易肇祸精神病人落实管控措施,有效预防和减少了不稳定因素。
  ■我市刑事发案连续4年大幅度下降,3年来有76天无刑事案件。
  ■建立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食品流通环节、餐饮单位常态监督检查机制,搭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软件平台并在全省推广。
  ■强化虚拟社会管理,制定了《关于加强和改进网络舆情工作的意见》,成立了网络管理办公室,建立了党委政府新闻发言人一体化制度,搭建了覆盖全市的新闻发言人信息共享互动平台。
  ■连续两次评选遵章守纪、见义勇为好司机,数千名司机参加评选……

  街访

  市民齐女士:由于经常值夜班,过去一走夜路,看到有人从对面走来就有些心有余悸,听到身后有声音就有些心惊肉跳。现在可好多了,每当看到路中央停放的值班警车时,心里就有底了,胆子也壮了,也不知道害怕了……有时,真觉得这些闪着亮光的警车,像一个个“保护神”一样。
  市民张女士:无论是在社区、还是在上班的路上,只要你有事找到社区或是警察,就会得到答复和帮助。我的一个姐妹不信,就和我打了一个赌:我们假装有事,找路边的警察求助一下,看看人家是否肯帮忙。结果,她输了。事后,我们很后悔,平白无故地折腾人家干什么……
  市民卫先生:今年5月的一天,我走在路上,一辆小面包车不知为什么,从我身旁经过时,把我刮个趔趄。我随口骂了他一句,司机下车后还要打我,你说气人不?警察把我们带到了事故处理中心,面对着两个苦口婆心的老头,20分钟后司机向我赔理道歉了,我气也消了……这个仗终于没打起来。
  市民王先生: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曾去到几个单位,见过那种带有超大屏幕的监控系统。不看不知道,一看真的绝了。不管你是在小区、在路上,不管你做什么坏事,这里看得都一清二楚,真的太让人有安全感了……


治安员在社区巡逻。
公安民警执勤警务车在街道执勤。
平安城市应急监控指挥系统。
对事故双方进行公平、公正调解。
治安岗亭为人民安全保驾护航。
对“感动辽源”十大人物进行表彰。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方 权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夏景明 宋贵才 胡希伟 摄
  本版策划 郭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