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流水”和“西流水”

张锦春


    开荒占草时期,人们管东丰县那边叫“东流水”,管东辽县(含辽源市区)这边叫“西流水”。早期还传诵着“东流水,西流水,东西长流水。大寿山,小寿山,大小高寿山。”的歌谣。如今,青年人对我们先人口头上流传下来的这些故事不了解,所以,就得说说“东流水”和“西流水”是怎么一回事。
    据有关史料记载,远古时期,东丰、东辽一带是森林茂密、水草丰美的地貌。辽源市地下储藏有大量煤田,在西安煤矿、辽源市区邵家沟、东辽县杏山村先后3次发现猛犸象化石。猛犸象是生存于地球第四纪的大型哺乳动物,这就可以证明东丰县、东辽县的古地貌。后经地球变迁,形成隽美山川,在今东丰县和东辽县之间隆起一条山岭(今吉林哈达岭),将东丰、东辽两地分开,使其地貌各具特色。发源于哈达岭东麓的河流都往东边流,也就是东丰县境内的河流都是从西向东流淌;而发源于哈达岭西麓的河流都往西边流,也就是东辽县境内的河流都是从东向西流淌。为此,开荒占草时期,我们的先人根据河流流淌的方向不同,就把东丰县那边叫作“东流水”,把东辽县这边叫作“西流水”了。
    据史料记载,光绪28年(1902),清朝政府在“东流水”建立东平县,在“西流水”建立西安县。东平县和西安县是同时建县的,两县名称合起来是平安之意。后因东平县与山东省东平县重名,改名为东丰县。西安区(后改为西安市)与陕西省西安市重名,改名为辽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