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源好人”—— 正能量的传递者
编者按:一位道德模范就是一盏明灯,用自己闪亮和温暖的言行昭示着善和美;一个感人故事就是一颗种子,在社会文明建设中结出丰硕的成果。近年来,我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群众道德素质不断提高,涌现了一批又一批以“辽源好人”为代表的道德建设先进人物。为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褒奖凡人善举,弘扬新风正气,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在全市开展了“辽源好人”推荐评选活动。通过部门推荐、媒体公示、群众评选,全市共推选出“辽源好人”120名。在此基础上,经推选委员会评选,确定张晓棠等10名同志为“辽源好人”2015年度人物,确定东辽县平岗镇李鸿等3名同志为特别奖群体。
“辽源好人”传递着正能量,感动着我们,更激励着我们。弘扬社会正气,推动道德建设,需要每个人从一点一滴身边的小事做起,一个个凡人善举就会让“好人现象”不断升温,从善如流不断汇聚,形成弘扬正气、催人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让这种“正能量”无限发扬光大,来引领良好的社会风气。
李鸿、王文清、王殿成获奖感言:
在砍人事件发生时我们只是想着要制止对方,别让他再继续伤人。虽然当时几次与歹徒镰刀擦身而过,事后想想也挺后怕,但要是再遇到这样的事,哪怕是付出生命,我们也还会再冲上去。
李方田、王选英获奖感言:
我们不图什么,就是希望贫困家庭的孩子能正常上学,让他们的家庭能够过得好一些。今天能得到这个奖,感到十分高兴,我们只是做些该做的事,却得到了这么多人的认同和鼓励。
周凤清获奖感言:
我热爱教育事业,我喜欢孩子,我也离不开孩子。尽管现在身体没以前好了,但是我不会忘记自己的诺言和责任。
陆桐获奖感言:
李宜想获奖感言:
“社会是和谐的,人与人之间就应该互相帮助,互敬互爱。作为辽源‘的哥’我有责任和义务多为社会做贡献。市里给我这个荣誉,我很激动。今后我会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多做好事。”
张晓棠获奖感言:
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和长辈是每一个人应该做的,这是分内的事情。今后,我会一如既往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尽到自己的责任。
具鲜雄获奖感言:
我会一如既往地坚守在岗位上,与所有公安战线的同志们一起,为保一方平安做出应有的贡献。
得知自己被评为“辽源好人”,心里特别高兴,还十分的紧张,想都想不到能有一天得到这样一个奖。虽然哥哥一直需要我照顾,但他是我的主心骨,有他在,我的心里就有底,再苦的日子也能坚持下来。我相信,付出总有回报,日子会一天天好起来的。现在,我的孩子们也长大了,他们同样非常孝顺,我很知足。
杨雪获奖感言:
能被评为“辽源好人”我非常的高兴和欣慰。今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微笑面对,坚强撑起这个家。现在,丈夫有所好转,儿子也已经十四岁了。我相信,我们家也会越来越好。
耿忠儒获奖感言:
获得这样的荣誉,我很高兴,这说明大家对我的认可。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工作,为平安辽源贡献力量。
大美夕阳——李方田、王选英夫妇
西安区福盛社区关工委“五老”人员。李方田退休后加入了“五老”队伍,和老伴儿一起主动帮助社区内的贫困学生。为了能让父亲瘫痪在床、奶奶体弱多病的韩基元安心上学,李方田除了资助韩基元学习费用外,还承担起照顾韩基元家人的重担。为了能让年幼丧父、母亲患病的张辰正常生活,李方田经常带着老伴儿到张辰家维修房屋、拉煤、劈柴火、种菜,还把儿女们回来看望他带来的水果和食品等送给张辰。李方田老人的事迹在西安区传为佳话。
18岁的韩基元,父亲患病不能自理,86岁的奶奶也身患多种疾病。为了节省开支,照顾父亲和奶奶的生活,韩基元在读高一时不得不辍学在家。李方田得知后,通过与社区的多方努力,让韩基元去了市大龄留守儿童职业技能班学习,并主动和老伴儿照看韩基元的父亲和奶奶。
13岁的张辰,母亲患重病,家里仅靠低保金维持生活。李方田经常和老伴儿到张辰家看望。70多岁的李方田还帮他们家挑水、劈柴、维修房屋,重活累活都帮他们干。张辰的妈妈多次住院,每次老李夫妇都把张辰接到自己家吃住。他们母女非常感动,经常向邻里们颂扬李方田老两口的恩德。
作为福盛社区的“五老”人员,社区里哪个孩子家境贫困、哪个孩子面临辍学都连着他的心,李方田也尽自己所能,给予这些孩子关心和爱护,为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创造条件。他说:“帮助孩子们,就是想让他们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将来能有出息,做一个有用的人。”
流动名片——李宜想
李宜想,男,1975年生,中共党员,辽源市中心出租车公司司机。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而对于李宜想来说,无论自己从事哪个行业,“状元”可以不当,但却要有“凡人善举”。
2003年,在市植物油厂工作的李宜想看到不法分子侵害工厂的财产,他临危不惧,勇敢地与不法分子做斗争,最后为工厂挽回经济损失20余万元;2005年厂区失火,他为了防止爆炸事故的发生而奋不顾身地扑救大火。
2008年,李宜想开始从事出租车运营,成了一名“的哥”。
说到“的哥”,想必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载送乘客。安全地将乘客送至目的地也是“的哥”的主要职责。然而,习惯了做好人好事的李宜想改不了这个“习惯”。乘客遗失的钱包、手机、旅行箱等物品,他都悉数奉还,而且从不接受失主任何形式的酬谢。2015年10月,一对情侣乘车后将3万余元遗落在车上。当李宜想发现后,第一时间主动报警,及时归还了3万余元。
在工厂里,李宜想是一个好工人,勇斗歹徒,见义勇为,为国家挽回巨额经济损失。开起出租车,他又是一位乐于助人、拾金不昧的好“的哥”。他用自己无数的善举诠释着社会的和谐,也擦亮了辽源这张流动的城市名片。
阳光少年——陆桐
陆桐,女,2002年生,东辽县甲山乡中学学生。13岁,是花一样的年纪,这个年纪本该做着七彩斑斓的梦,但东辽县甲山乡中学七年级的陆桐却早早扛起了家庭的重担。尽管如此,她却以微笑的态度面对人生,刻苦学习改变自己命运,以感恩之心回报社会,以乐观的态度拥抱生活。
陆桐的父母离异多年,为了生计,妈妈常年在外打工,年逾花甲的姥爷还在给人打更,姥姥身体又不好。在常人眼里,8岁的孩子正是被全家呵护、宠爱的时候,但陆桐却在8岁时便开始独自洗衣、做饭、照顾家人。虽然年纪小,但喂鸡喂鸭,烧火做饭,炕上地下、屋里屋外的清扫整理,她都是行家里手。2013年,姥姥被摩托车撞伤。11岁的陆桐既担心又害怕,她想打电话让妈妈回来。可是在通话过程中得知妈妈患了重感冒还没好,她硬是把到嘴边的话咽了下去。在姥姥负伤的一年时间里,她在不丢日常家务和学习的情况下,每天坚持为姥姥煎汤熬药,姥姥是看在眼里,疼在心上。
陆桐是老师眼里的好孩子,同学心中的好榜样,不但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而且脸上还总是挂着阳光的笑容。2015年5月,全市中小学生“母亲节,把爱说出来”征文大赛中,陆桐的一篇《母爱》闯进了评委们的视野。字字情真意切、句句感人肺腑,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个留守女孩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对完美家庭的眷恋。这篇作文一举夺得了大赛的一等奖。
家庭条件不好,陆桐从小就非常节省,从来不乱花钱。从家到学校10公里的路程,她舍不得坐校车。无论风霜雨雪,她都坚持走半个小时的路步行回家。直到近期有爱心人士资助,她才坐上了校车。
在常人眼里,陆桐承受了她这个年纪不该承受的压力。她不但坚强地承受了,而且还能阳光地面对。能为姥姥减轻一些负担是最快乐的事情。虽然她不能像别的同学一样放学以后在外面玩耍,也买不起零食,但她却学会了独立生活和操持家务。
13岁的孩子,再坚强也是孩子。陆桐羡慕别人三口之家的快乐,渴望向父母撒娇的幸福,也常常在深夜偷偷地想妈妈。虽然很想很想,但她更深深体谅着母亲的不易。她最大的愿望是长大以后在市区内买一套楼房,把姥姥、姥爷和妈妈都接到城里生活,让她们享清福。
为爱坚守——杨雪
杨雪,女,1979年生,东丰县沙河镇礼义村村民。 一场意外事故,丈夫瘫痪在床。12年的漫长岁月,年轻妻子不离不弃,相依相随。面对丈夫瘫痪、孩子幼小的人生困境,善良坚强的妻子乐观面对,以坚毅和执著苦乐作伴。在无数个日日夜夜里,她用身体为丈夫做支架,用心温暖着全家老小。她,就是东丰县沙河镇一名普通的农家妇女杨雪。
今年37岁的杨雪是东丰县沙河镇礼义村八组一名普通的农家妇女。1998年,她和丈夫黄长胜相识、相爱。2001年,两人结了婚,婚后第二年生了儿子。23岁就有了爱她、疼她的丈夫,又有了乖巧可爱的儿子,她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也认为自己的幸福生活才刚刚开始。
2003年,丈夫在外出打工途中遭遇车祸致高位截瘫。她没想到,自己刚刚开始的幸福就在这场车祸中戛然而止。杨雪觉得天要塌了,丈夫是家里的“顶梁柱”,却突然间成了生活不能自理的高位截瘫患者,公婆和不满周岁的儿子需要人照顾,家里的一切重担也都要由25岁的她来抗。遭遇如此打击和考验的杨雪没有退缩,而是坚强地挑起了家中的“大梁”。而这一挑,就是12年。
清楚儿子状况的公婆怕拖累儿媳,曾多次劝她离婚。亲友们看着风华正茂的她同样规劝,趁着年轻应该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在大家这样的游说下,杨雪也动摇过。但看着日渐年迈的公婆,再看看未满周岁的孩子,她毅然留下来撑起这个家。年轻的杨雪渐渐明白,眼泪救不了脆弱的家,她只有努力接受现实,笑着面对人生,替丈夫为父母尽孝、为孩子尽责。
当丈夫知道自己已经高位截瘫,什么都做不了而且会拖累家人时,备受打击并经常把气撒在妻子身上。轻则大吼大叫,重则出口大骂。杨雪明白,丈夫一是因为接受不了这个打击,二是为了她好,不想拖累她而故意为之。她每次都是等丈夫喊完了、骂累了,自己偷偷将眼泪擦干,再耐心、反复地开导丈夫要接受事实,勇敢面对,为了父母和儿子要好好活下去……在她的鼓励和悉心照料下,丈夫的情绪渐渐平复,并开始配合治疗。她更是无微不至、全力以赴地伺候着丈夫。丈夫感冒咳不出痰,她就在家自学护理知识,辅助丈夫咳痰;为了避免长期卧床而导致肌肉萎缩或者生褥疮,她就每隔两小时给丈夫翻一次身,昼夜都如此。只要有时间就为其按摩全身。大便排不出,她就用手辅助。除此之外,12年来,杨雪每天还要重复着为丈夫翻身、擦洗、喂水、喂饭、洗衣以及照顾孩子、干农活等事情。
12年的光景,对于没有生活重担的人来说很快,但对于杨雪来说,却充满着心酸和眼泪。
山村红烛——周凤清
从最初的梦想,到一句简单的承诺。周凤清作为一名村小教师,她在自己的岗位上执著坚守了31年。无论风风雨雨,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她依然选择与大山小学为伴,用知识哺育这里的孩子们。31年来,周凤清没有后悔,甘愿平凡。她始终像红烛一样默默燃烧着自己,照亮这些村小孩子们成长的道路。
周凤清,今年52岁,家住辽源市东辽县寿山镇黑牛村,是黑牛小学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1985年,年仅21岁的周凤清于教师专业毕业后,本应该像大多数人一样,选择外面美好的世界,而她却选择留在了这个生她养她的故乡。21岁,花样年华,而周凤清却因为当时的一句承诺选择留在了这里,这一留就是整整31年。早期的黑牛村是县里典型的贫困小山村,人口稀少,黑牛小学的教学设施也是极为简陋。
虽然通过政府的一系列帮扶政策,现在村小的条件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冬季的取暖依然是这些师生最大的难题。清晨领孩子们上山采松塔,成为了她和学生们的必修功课。
刚采回来的松树塔还带着冬日里的微霜,但却是他们引炉取暖的重要材料。火炉越烧越旺,教室里的温度也在缓缓上升。伴随着一声清脆的铃响,周老师班级一天的课程开始了。
日复一日,用知识哺育村小的孩子是周凤清一生的快乐。曾经俏丽的容颜已然变老,拿起粉笔的双手也越显粗糙,但周凤清在课堂上示以孩子们的永远是微笑。
课间十分钟一起做游戏是周凤清班所有学生最愉快的时刻。虽然没有太多的体育器材,但只要有周老师在,操场上永远不失的是欢笑声。但周凤清不灵活的身体却让这简单的游戏成为了她重重的负担。常年的辛苦劳累,加上艰苦的生活条件,周凤清的身体也在岁月中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常年超负荷的工作使她身患腰间盘突出、右侧半月板损伤等疾病。
一心忘我的工作,一身的病痛折磨,常常让这个坚强的女人感到深深的自责。在家庭与学生的选择上,周凤清无疑选择了后者。
铁血丹心——具鲜雄
东丰县公安局东丰派出所副所长、今年49岁的具鲜雄,一直对公安工作有着近乎偏执的热爱。自从穿上这身警服,他始终牢记人民警察的职责,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扑在了工作上。早来晚走、加班加点,对他来说就是家常便饭;节假日不休,逢年过节替同事值班,更是常有的事儿。多年来的埋头苦干,具鲜雄得到了领导、同事和百姓的认可,但他的身体健康却是每况愈下。
2013年,在省公安厅开展的“三实信息”采集工作中,连续超负荷工作的具鲜雄身体出现了明显的不适,在单位领导、同事和家人的再三催促下,他才到长春吉大医院进行检查,结果被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得这种病的患者一般只能生存3至5年。在得知自己的病情后,具鲜雄仅住院治疗10天,就以更大的热情重返工作岗位。看着日渐憔悴的具鲜雄每天依然为了工作奔波忙碌,单位领导多次劝他回家休息治疗,可他非但一天假都没有请,就连有限的几次复查也是利用休息日去的。
2013年8月3日,具鲜雄挺身而出制服持刀伤人的歹徒;2014年10月9日,他带队连续蹲守10多天,一举捣毁涉嫌贩毒、容留吸毒、组织容留卖淫的犯罪窝点,抓获犯罪嫌疑人18人。两年来,具鲜雄共帮扶困难群众50余人次,先后为辖区20余名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群众争取民政救助资金10万余元。
2013年8月,在一次走访中具鲜雄了解到,从外地来东丰投亲的郑召清老人,一直住在哥哥家的仓房里,兄弟二人都是农村户口,家中没地,又没有任何手艺,只能靠蹬人力车为生。兄弟俩相依为命的窘迫,让具鲜雄看得直心疼,当即自己掏钱买了米、面、油等生活用品,连同500元钱送到兄弟俩手中。随后,他还联系同事为他们解决了农转非的户口问题,并积极协调社区、民政等部门,前前后后跑了十来趟,终于帮助兄弟俩办理了低保,让他们的生活有了保障。郑召清兄弟知道自己碰上了好人,知道具鲜雄是个好警察,可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最喜爱的具所长,自己的生活已经很拮据,每个月工资4000,光买药就要花掉3000多,而且还都是治疗他这种病最便宜的药。妻子没有工作,孩子还在上大学,时至今日,身边人早已都住上供热楼房,他们家却依然居住在县城边上一间70平方米的平房里。即便是在这种经常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仅2013年至今,他就自掏腰包4000多元,帮扶资助困难群众50多人。
春风化雨——耿忠儒
耿忠儒,男,汉族,1950年9月9日生,2010年10月1日于龙山区医院退休,现任辽源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耿忠儒先后被评为“全国人民调解能手”“省优秀人民调解员”“辽源市人民好调解员”称号,2012年荣记个人三等功,2015年被省综治委和省司法厅评为吉林省“我最喜爱的人民调解员”。
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成立初,耿忠儒放弃了在四平市一家私立医院当院长(月薪8000元)的机会到市医调委工作。耿忠儒深知医院发生医疗纠纷的滋味,深知“有纠纷的日子不是人过的日子”,在医院工作时,一旦有医患纠纷那真是什么难听的话都得听,甚至挨骂和挨打也得受。每当医患双方受到纠纷困扰,那是饭吃不下、觉睡不好,真是一种煎熬。但是,他依然选择担起这个重担。
2011年1月16日,耿忠儒接到东丰县卫生局的报案,这是成立医调委后受理的第一起案件(案例:东丰县沙河镇卫生院属一个村卫生所)。经过三天三夜的谈判、调解,最终达成协议。
耿忠儒热爱人民调解工作,其中的酸甜苦辣更是深有体会。每当耿忠儒调处成功一起案子,望着当事人双方满意的笑容时,当和解之手握到一起的时候,他心里的喜悦油然而生。社会的和谐有医调委的一份力量,“法治辽源”建设也有医调委工作人员的一滴汗水,这也是耿忠儒退休之后坚持当好一名人民调解员的不竭动力。去年11月,耿忠儒身体深感不适,一个时期以来总是感到身体乏力,不愿意进食。到医院检查后,确诊耿忠儒患上了小肠间质瘤疾病,属恶性肿瘤。当月18日,耿忠儒做了小肠部分切除手术。当时已近年底,又是医患纠纷频发季节,每天都有电话催促其到调解现场。无奈之际,耿忠儒在医院仅住了20天,就重新回到调解一线,当时耿忠儒全身浮肿还未全消,单独行动觉得很吃力。主管人民调解工作的领导劝其养好病再工作,耿忠儒的老伴儿心疼地说:“咱家不缺钱,老耿头为了工作不要命啦?”但是每当耿忠儒想到医患双方求助的眼神,想起办公桌上需要收案的人民调解书时,他就毅然地回到了自己人民调解的工作岗位上。耿忠儒常说:“筑起医患和谐之路、当好人民调解员是我的责任,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愁,我无怨无悔!”
无悔青春——白玉晶
今年38岁的白玉晶,一个从事清掏、排水16载的女工,没离开过排水一线,用自己的脚步丈量过辽源市每条排水管线,使排水管线成为她脑海中的另一幅“辽源市区地图”。有着穿过繁华的安静从容,也有着默默无闻的克己奉公,有着超脱淤泥的不染点尘,有着玉向泥中洁的不悔人生。
1998年,大专毕业的白玉晶和同龄人一样,憧憬着有一份安逸而体面的工作。然而,现实却事与愿违,进入水务集团以后,她被安排到清掏队工作,这一掏就是16年。自参加工作进入清掏队以来,她始终发扬“宁可一人脏,换来万家洁”的精神,不怕脏、不怕累,总能出色完成疏通排水任务。
白玉晶自2009年担任排水队队长以来,积极发挥表率作用,冲锋在前、吃苦在前,带领全体同事出色地完成各项急难险重任务。如今,开车的人越来越多了,熟悉辽源市区街路的“活地图”一定不少,可是要问辽源地下排水管线的分布,恐怕就少有人知了。身为队长,她带领32名职工负责全市排水设施的维护、维修工作,每年排查市区内近万个排水井。负责东至银基花园、西至钢管厂、南至汽车公司、北至矿务局的198公里的主干道、巷路以及支路排水管网的畅通和相关设施的维护,负责市区内防汛的主要工作。
人人都知道,排水工人主要从事井下清淘作业,这是份“苦、脏、累、险、毒”的活,必须要有“冬战三九、夏练三伏”的拼劲儿。在白玉晶身上,我们感受得淋漓尽致。排水时,她为了防止过往车辆、行人掉进排水井而站在3月冰冷刺骨的积水里;抢修时,她被水车枪头喷起的下水道污水从头淋到脚却继续坚持作业;清淤时,她爬到出水口里亲手扒出淤泥、粪便和垃圾;抗洪时,她扛着沙袋子成为防洪大坝上唯一一名女工;工作时,她为了工人的安全不顾自己的安危,为每一次施工费尽思量;工作之余,她为了记住每一条下水管线的路线和方向,一井一图地走过每一条街道。
从走上排水岗位的那天起,白玉晶哪怕是怀孕期间,都没有离开过排水一线。在汛期,雨势就是命令。无论多晚,只要雨下得大,白玉晶就得立刻出发。2013年,台风“布拉万”来袭,风助雨势,那几天,她和同事们连续几天昼夜奋战在抗洪抢险一线,顾不上家和孩子……
亲情无价——张宝琴
西安区灯塔镇正风村村民张宝琴今年66岁,在外人眼里,她的一生一直在做着一件事情——照顾长她10岁的瘫痪哥哥张宝廷。
张宝廷19岁那年,正在读高中的他因运动受伤,导致全身强直性瘫痪,从此生活不能自理,全靠他人照顾。没多久,张宝琴的父母先后去世,她只得独自担起全家的生活和照顾哥哥的重担,那年她才21岁。
张宝琴一边靠种地卖菜、打零工挣钱供弟弟上学、维持家里的生活,一边照顾瘫痪在床的哥哥。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她决定带着瘫痪的哥哥出嫁,张宝琴说:“我左寻思右寻思的,反反复复想得找个什么样的对象。首先,前提是我得把我哥哥带着,我也不管他穷与富,他要同意就行,不同意就拉倒。”这个决定,让她的两次婚约均告失败。
在小儿子7岁那年,张宝琴原本幸福的婚姻由于生活的重重压力再次失败。离异后的张宝琴把全部心思放在了照顾哥哥、照顾儿子的日常起居上。她像别人家的男人一样下地干农活儿,到市区里卖菜,每天从天不亮忙到天黑。有一口好吃的,她也要留给哥哥和两个孩子吃,自己从不舍得花钱。在张宝琴的印象中,唯一的两件新衣服是亲戚给自己买的,可她舍不得穿,给卖了出去补贴家用。张宝琴的儿子说:“在我的印象中,我母亲从来没有给自己买过一件新衣服,衣服全是亲戚给的,甚至化妆品也从来没有买过,有钱也是给我大舅和我们哥俩花了。”
张宝琴没有因为任何困难而放弃自己的哥哥,就这样一坚持就是40年。如今,她已年过六旬,依然不离不弃地照顾哥哥。过去,身边有亲戚朋友劝张宝琴再找户人家享享清福,她拒绝了。现在,大家又劝她把哥哥送到敬老院生活,她也坚决不同意。张宝琴说,只要自己活着,就要不离不弃地守护哥哥。因为有哥哥在身边,就有亲人在身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平淡日子,张宝琴与哥哥守望相助,诠释了感人至深的兄妹之情。
守护港湾——张晓棠
她是远近闻名的孝顺儿媳,多年来,无怨无悔照顾瘫痪大爷公公、年迈公公婆婆,为丈夫分忧解愁,为兄妹、孩子做榜样。面对别人的称赞,她总是淡淡地说:“我只是在尽儿媳、妻子、母亲的责任。”她就是好儿媳张晓棠。
30年前,张晓棠带着姑娘的纯真走进了这个家庭,自结婚以后,便一直跟公婆住在一起,为了维持家里的生计,丈夫张春生常年在外打工,照顾老人孩子的重担便落在了这个女人的身上。虽然日子过得清贫,但张晓棠始终把这个家照顾得井井有条。伺候公公婆婆吃穿,伺候年幼的孩子上学,这个女人用自己的行动温暖着这个属于她的家庭。但婚后的第6年,丈夫的大娘去世了,只剩年老多病的大爷一个人生活,他无儿无女,腿脚也不方便。经过一番思考,张晓棠做出了一个让人意外的决定,就是把大爷接到自己家里住。一个54平方米的小屋,怎样住下5个人,这让张晓棠犯了难。通过与丈夫的一番商量,她把主卧让给了公婆,小屋给了大爷公公,而自己则在客厅放了张床,在屋外过道处给儿子搭了个小床,就这样,一个特殊的5口之家,成立了。伺候好一家老小成为她生活的全部重心,帮这个洗洗脸,给那个端端盆,给这个按摩按摩,又给那个擦洗擦洗……
54平方米的小家已然显得越来越拥挤。大爷公公、公公婆婆、儿子儿媳、现在还有了一个小孙女。但张晓棠从未有过任何抱怨,依然日复一日地为了这个家呕心沥血地忙碌着。三位老人因年纪大了,在饮食上更加需要细心照料。每天至少熬一样粥,做一样干饭,有一种面食,菜也必须保证营养均衡,吃喝可口,老人换下来的脏衣服,也要马上洗、不过夜。
去年,大爷公公病重住院,张晓棠每天精心护理在床边,奔走于家和医院之间,为了不让儿子儿媳因为家庭琐事耽误工作,照顾孙女的任务也落在了她一个人的肩上。
49岁的张晓棠虽然显得有些苍老,脸颊已然起了皱纹,但她把爱的种子播撒在这个家庭中的每一个角落,她还是习惯在空闲的时候拉起老人的手告诉他们儿媳永远陪在他们身边。
见义勇为——李鸿、王文清、王殿成
2014年9月24日7时许,犯罪嫌疑人张某手持镰刀相继在东辽县平岗镇大营村四组和小街砍死一人、砍伤多人,并继续在小街持刀行凶。小街上的许多村民都发现了手持镰刀伤人的危险人物,一边呼喊,一边躲到了街道两边的商铺中。原本热闹的平岗镇小街一时间空无一人,整个小镇被紧张、恐惧所充斥。
而听到“砍人了”的呼喊后,在小街经营网吧的李鸿赶了出来,他第一时间认出了曾经和他同在小街经营小生意的犯罪嫌疑人张某。与此同时,一路追随犯罪嫌疑人张某的王殿成也赶了上来,两人经过短暂的商议,决定应该利用李鸿曾经与之相识这一基础,先稳定其情绪,并制定好一旦发生搏斗的应对措施,等待公安人员到来,伺机而动。李鸿和王殿成想尽各种办法拖延足足十几分钟的时间,直到警车呼啸而来。
自知走投无路的犯罪嫌疑人张某看到民警的到来,情绪再度失控,挥舞着镰刀疯狂地向民警砍去。李鸿和王殿成见状,马上与警察一同参与到与歹徒的搏斗中。已经红眼的犯罪嫌疑人张某见谁砍谁,对警察的鸣枪示警毫无恐惧退缩的心理。由于附近商铺都是百姓,民警无法开枪,只能在两位村民的协助下近身搏斗。而此时,一直在旁边默默观察,随时准备出手的另一位村民王文清,看准时机迅速地从地上捡起一根木棍,向罪犯的后方打去,正是这一击,转移了疯狂歹徒的注意力。犯罪嫌疑人张某将原本挥向李鸿的两把镰刀,砍在了没有来得及躲闪的王文清身上。随后,犯罪嫌疑人张某被警察与王殿成、李鸿、王文清共同制服。犯罪分子落网,村民拍手称快,王殿成、李鸿、王文清三位村民成为协助公安机关制服歹徒的首功之臣。2015年8月,李鸿、王文清、王殿成三人被授予辽源市“见义勇为”积极分子荣誉称号。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李 锋 刘红娇 王超 实习生 李冬瑞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刘 鹰 王彦雨 摄
本版策划 咸凯慧
“辽源好人”传递着正能量,感动着我们,更激励着我们。弘扬社会正气,推动道德建设,需要每个人从一点一滴身边的小事做起,一个个凡人善举就会让“好人现象”不断升温,从善如流不断汇聚,形成弘扬正气、催人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让这种“正能量”无限发扬光大,来引领良好的社会风气。
在砍人事件发生时我们只是想着要制止对方,别让他再继续伤人。虽然当时几次与歹徒镰刀擦身而过,事后想想也挺后怕,但要是再遇到这样的事,哪怕是付出生命,我们也还会再冲上去。
我们不图什么,就是希望贫困家庭的孩子能正常上学,让他们的家庭能够过得好一些。今天能得到这个奖,感到十分高兴,我们只是做些该做的事,却得到了这么多人的认同和鼓励。
我热爱教育事业,我喜欢孩子,我也离不开孩子。尽管现在身体没以前好了,但是我不会忘记自己的诺言和责任。
“非常感谢好心人对我的帮助。希望我快快长大,通过自己的努力早日回报家人和社会。”
白玉晶获奖感言:
之前没有想到我能获得这个奖,因为我觉得自己做的都是分内的工作,而且这么多年早已习惯了。今后我会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尽量努力给咱辽源百姓创造一个好环境。“社会是和谐的,人与人之间就应该互相帮助,互敬互爱。作为辽源‘的哥’我有责任和义务多为社会做贡献。市里给我这个荣誉,我很激动。今后我会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多做好事。”
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和长辈是每一个人应该做的,这是分内的事情。今后,我会一如既往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尽到自己的责任。
我会一如既往地坚守在岗位上,与所有公安战线的同志们一起,为保一方平安做出应有的贡献。
张宝琴获奖感言:
得知自己被评为“辽源好人”,心里特别高兴,还十分的紧张,想都想不到能有一天得到这样一个奖。虽然哥哥一直需要我照顾,但他是我的主心骨,有他在,我的心里就有底,再苦的日子也能坚持下来。我相信,付出总有回报,日子会一天天好起来的。现在,我的孩子们也长大了,他们同样非常孝顺,我很知足。
能被评为“辽源好人”我非常的高兴和欣慰。今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微笑面对,坚强撑起这个家。现在,丈夫有所好转,儿子也已经十四岁了。我相信,我们家也会越来越好。
获得这样的荣誉,我很高兴,这说明大家对我的认可。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工作,为平安辽源贡献力量。
大美夕阳——李方田、王选英夫妇
西安区福盛社区关工委“五老”人员。李方田退休后加入了“五老”队伍,和老伴儿一起主动帮助社区内的贫困学生。为了能让父亲瘫痪在床、奶奶体弱多病的韩基元安心上学,李方田除了资助韩基元学习费用外,还承担起照顾韩基元家人的重担。为了能让年幼丧父、母亲患病的张辰正常生活,李方田经常带着老伴儿到张辰家维修房屋、拉煤、劈柴火、种菜,还把儿女们回来看望他带来的水果和食品等送给张辰。李方田老人的事迹在西安区传为佳话。
18岁的韩基元,父亲患病不能自理,86岁的奶奶也身患多种疾病。为了节省开支,照顾父亲和奶奶的生活,韩基元在读高一时不得不辍学在家。李方田得知后,通过与社区的多方努力,让韩基元去了市大龄留守儿童职业技能班学习,并主动和老伴儿照看韩基元的父亲和奶奶。
13岁的张辰,母亲患重病,家里仅靠低保金维持生活。李方田经常和老伴儿到张辰家看望。70多岁的李方田还帮他们家挑水、劈柴、维修房屋,重活累活都帮他们干。张辰的妈妈多次住院,每次老李夫妇都把张辰接到自己家吃住。他们母女非常感动,经常向邻里们颂扬李方田老两口的恩德。
作为福盛社区的“五老”人员,社区里哪个孩子家境贫困、哪个孩子面临辍学都连着他的心,李方田也尽自己所能,给予这些孩子关心和爱护,为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创造条件。他说:“帮助孩子们,就是想让他们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将来能有出息,做一个有用的人。”
流动名片——李宜想
李宜想,男,1975年生,中共党员,辽源市中心出租车公司司机。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而对于李宜想来说,无论自己从事哪个行业,“状元”可以不当,但却要有“凡人善举”。
2003年,在市植物油厂工作的李宜想看到不法分子侵害工厂的财产,他临危不惧,勇敢地与不法分子做斗争,最后为工厂挽回经济损失20余万元;2005年厂区失火,他为了防止爆炸事故的发生而奋不顾身地扑救大火。
2008年,李宜想开始从事出租车运营,成了一名“的哥”。
说到“的哥”,想必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载送乘客。安全地将乘客送至目的地也是“的哥”的主要职责。然而,习惯了做好人好事的李宜想改不了这个“习惯”。乘客遗失的钱包、手机、旅行箱等物品,他都悉数奉还,而且从不接受失主任何形式的酬谢。2015年10月,一对情侣乘车后将3万余元遗落在车上。当李宜想发现后,第一时间主动报警,及时归还了3万余元。
在工厂里,李宜想是一个好工人,勇斗歹徒,见义勇为,为国家挽回巨额经济损失。开起出租车,他又是一位乐于助人、拾金不昧的好“的哥”。他用自己无数的善举诠释着社会的和谐,也擦亮了辽源这张流动的城市名片。
阳光少年——陆桐
陆桐,女,2002年生,东辽县甲山乡中学学生。13岁,是花一样的年纪,这个年纪本该做着七彩斑斓的梦,但东辽县甲山乡中学七年级的陆桐却早早扛起了家庭的重担。尽管如此,她却以微笑的态度面对人生,刻苦学习改变自己命运,以感恩之心回报社会,以乐观的态度拥抱生活。
陆桐的父母离异多年,为了生计,妈妈常年在外打工,年逾花甲的姥爷还在给人打更,姥姥身体又不好。在常人眼里,8岁的孩子正是被全家呵护、宠爱的时候,但陆桐却在8岁时便开始独自洗衣、做饭、照顾家人。虽然年纪小,但喂鸡喂鸭,烧火做饭,炕上地下、屋里屋外的清扫整理,她都是行家里手。2013年,姥姥被摩托车撞伤。11岁的陆桐既担心又害怕,她想打电话让妈妈回来。可是在通话过程中得知妈妈患了重感冒还没好,她硬是把到嘴边的话咽了下去。在姥姥负伤的一年时间里,她在不丢日常家务和学习的情况下,每天坚持为姥姥煎汤熬药,姥姥是看在眼里,疼在心上。
陆桐是老师眼里的好孩子,同学心中的好榜样,不但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而且脸上还总是挂着阳光的笑容。2015年5月,全市中小学生“母亲节,把爱说出来”征文大赛中,陆桐的一篇《母爱》闯进了评委们的视野。字字情真意切、句句感人肺腑,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个留守女孩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对完美家庭的眷恋。这篇作文一举夺得了大赛的一等奖。
家庭条件不好,陆桐从小就非常节省,从来不乱花钱。从家到学校10公里的路程,她舍不得坐校车。无论风霜雨雪,她都坚持走半个小时的路步行回家。直到近期有爱心人士资助,她才坐上了校车。
在常人眼里,陆桐承受了她这个年纪不该承受的压力。她不但坚强地承受了,而且还能阳光地面对。能为姥姥减轻一些负担是最快乐的事情。虽然她不能像别的同学一样放学以后在外面玩耍,也买不起零食,但她却学会了独立生活和操持家务。
13岁的孩子,再坚强也是孩子。陆桐羡慕别人三口之家的快乐,渴望向父母撒娇的幸福,也常常在深夜偷偷地想妈妈。虽然很想很想,但她更深深体谅着母亲的不易。她最大的愿望是长大以后在市区内买一套楼房,把姥姥、姥爷和妈妈都接到城里生活,让她们享清福。
为爱坚守——杨雪
杨雪,女,1979年生,东丰县沙河镇礼义村村民。 一场意外事故,丈夫瘫痪在床。12年的漫长岁月,年轻妻子不离不弃,相依相随。面对丈夫瘫痪、孩子幼小的人生困境,善良坚强的妻子乐观面对,以坚毅和执著苦乐作伴。在无数个日日夜夜里,她用身体为丈夫做支架,用心温暖着全家老小。她,就是东丰县沙河镇一名普通的农家妇女杨雪。
今年37岁的杨雪是东丰县沙河镇礼义村八组一名普通的农家妇女。1998年,她和丈夫黄长胜相识、相爱。2001年,两人结了婚,婚后第二年生了儿子。23岁就有了爱她、疼她的丈夫,又有了乖巧可爱的儿子,她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也认为自己的幸福生活才刚刚开始。
2003年,丈夫在外出打工途中遭遇车祸致高位截瘫。她没想到,自己刚刚开始的幸福就在这场车祸中戛然而止。杨雪觉得天要塌了,丈夫是家里的“顶梁柱”,却突然间成了生活不能自理的高位截瘫患者,公婆和不满周岁的儿子需要人照顾,家里的一切重担也都要由25岁的她来抗。遭遇如此打击和考验的杨雪没有退缩,而是坚强地挑起了家中的“大梁”。而这一挑,就是12年。
清楚儿子状况的公婆怕拖累儿媳,曾多次劝她离婚。亲友们看着风华正茂的她同样规劝,趁着年轻应该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在大家这样的游说下,杨雪也动摇过。但看着日渐年迈的公婆,再看看未满周岁的孩子,她毅然留下来撑起这个家。年轻的杨雪渐渐明白,眼泪救不了脆弱的家,她只有努力接受现实,笑着面对人生,替丈夫为父母尽孝、为孩子尽责。
当丈夫知道自己已经高位截瘫,什么都做不了而且会拖累家人时,备受打击并经常把气撒在妻子身上。轻则大吼大叫,重则出口大骂。杨雪明白,丈夫一是因为接受不了这个打击,二是为了她好,不想拖累她而故意为之。她每次都是等丈夫喊完了、骂累了,自己偷偷将眼泪擦干,再耐心、反复地开导丈夫要接受事实,勇敢面对,为了父母和儿子要好好活下去……在她的鼓励和悉心照料下,丈夫的情绪渐渐平复,并开始配合治疗。她更是无微不至、全力以赴地伺候着丈夫。丈夫感冒咳不出痰,她就在家自学护理知识,辅助丈夫咳痰;为了避免长期卧床而导致肌肉萎缩或者生褥疮,她就每隔两小时给丈夫翻一次身,昼夜都如此。只要有时间就为其按摩全身。大便排不出,她就用手辅助。除此之外,12年来,杨雪每天还要重复着为丈夫翻身、擦洗、喂水、喂饭、洗衣以及照顾孩子、干农活等事情。
12年的光景,对于没有生活重担的人来说很快,但对于杨雪来说,却充满着心酸和眼泪。
山村红烛——周凤清
从最初的梦想,到一句简单的承诺。周凤清作为一名村小教师,她在自己的岗位上执著坚守了31年。无论风风雨雨,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她依然选择与大山小学为伴,用知识哺育这里的孩子们。31年来,周凤清没有后悔,甘愿平凡。她始终像红烛一样默默燃烧着自己,照亮这些村小孩子们成长的道路。
周凤清,今年52岁,家住辽源市东辽县寿山镇黑牛村,是黑牛小学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1985年,年仅21岁的周凤清于教师专业毕业后,本应该像大多数人一样,选择外面美好的世界,而她却选择留在了这个生她养她的故乡。21岁,花样年华,而周凤清却因为当时的一句承诺选择留在了这里,这一留就是整整31年。早期的黑牛村是县里典型的贫困小山村,人口稀少,黑牛小学的教学设施也是极为简陋。
虽然通过政府的一系列帮扶政策,现在村小的条件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冬季的取暖依然是这些师生最大的难题。清晨领孩子们上山采松塔,成为了她和学生们的必修功课。
刚采回来的松树塔还带着冬日里的微霜,但却是他们引炉取暖的重要材料。火炉越烧越旺,教室里的温度也在缓缓上升。伴随着一声清脆的铃响,周老师班级一天的课程开始了。
日复一日,用知识哺育村小的孩子是周凤清一生的快乐。曾经俏丽的容颜已然变老,拿起粉笔的双手也越显粗糙,但周凤清在课堂上示以孩子们的永远是微笑。
课间十分钟一起做游戏是周凤清班所有学生最愉快的时刻。虽然没有太多的体育器材,但只要有周老师在,操场上永远不失的是欢笑声。但周凤清不灵活的身体却让这简单的游戏成为了她重重的负担。常年的辛苦劳累,加上艰苦的生活条件,周凤清的身体也在岁月中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常年超负荷的工作使她身患腰间盘突出、右侧半月板损伤等疾病。
一心忘我的工作,一身的病痛折磨,常常让这个坚强的女人感到深深的自责。在家庭与学生的选择上,周凤清无疑选择了后者。
铁血丹心——具鲜雄
东丰县公安局东丰派出所副所长、今年49岁的具鲜雄,一直对公安工作有着近乎偏执的热爱。自从穿上这身警服,他始终牢记人民警察的职责,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扑在了工作上。早来晚走、加班加点,对他来说就是家常便饭;节假日不休,逢年过节替同事值班,更是常有的事儿。多年来的埋头苦干,具鲜雄得到了领导、同事和百姓的认可,但他的身体健康却是每况愈下。
2013年,在省公安厅开展的“三实信息”采集工作中,连续超负荷工作的具鲜雄身体出现了明显的不适,在单位领导、同事和家人的再三催促下,他才到长春吉大医院进行检查,结果被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得这种病的患者一般只能生存3至5年。在得知自己的病情后,具鲜雄仅住院治疗10天,就以更大的热情重返工作岗位。看着日渐憔悴的具鲜雄每天依然为了工作奔波忙碌,单位领导多次劝他回家休息治疗,可他非但一天假都没有请,就连有限的几次复查也是利用休息日去的。
2013年8月3日,具鲜雄挺身而出制服持刀伤人的歹徒;2014年10月9日,他带队连续蹲守10多天,一举捣毁涉嫌贩毒、容留吸毒、组织容留卖淫的犯罪窝点,抓获犯罪嫌疑人18人。两年来,具鲜雄共帮扶困难群众50余人次,先后为辖区20余名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群众争取民政救助资金10万余元。
2013年8月,在一次走访中具鲜雄了解到,从外地来东丰投亲的郑召清老人,一直住在哥哥家的仓房里,兄弟二人都是农村户口,家中没地,又没有任何手艺,只能靠蹬人力车为生。兄弟俩相依为命的窘迫,让具鲜雄看得直心疼,当即自己掏钱买了米、面、油等生活用品,连同500元钱送到兄弟俩手中。随后,他还联系同事为他们解决了农转非的户口问题,并积极协调社区、民政等部门,前前后后跑了十来趟,终于帮助兄弟俩办理了低保,让他们的生活有了保障。郑召清兄弟知道自己碰上了好人,知道具鲜雄是个好警察,可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最喜爱的具所长,自己的生活已经很拮据,每个月工资4000,光买药就要花掉3000多,而且还都是治疗他这种病最便宜的药。妻子没有工作,孩子还在上大学,时至今日,身边人早已都住上供热楼房,他们家却依然居住在县城边上一间70平方米的平房里。即便是在这种经常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仅2013年至今,他就自掏腰包4000多元,帮扶资助困难群众50多人。
春风化雨——耿忠儒
耿忠儒,男,汉族,1950年9月9日生,2010年10月1日于龙山区医院退休,现任辽源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耿忠儒先后被评为“全国人民调解能手”“省优秀人民调解员”“辽源市人民好调解员”称号,2012年荣记个人三等功,2015年被省综治委和省司法厅评为吉林省“我最喜爱的人民调解员”。
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成立初,耿忠儒放弃了在四平市一家私立医院当院长(月薪8000元)的机会到市医调委工作。耿忠儒深知医院发生医疗纠纷的滋味,深知“有纠纷的日子不是人过的日子”,在医院工作时,一旦有医患纠纷那真是什么难听的话都得听,甚至挨骂和挨打也得受。每当医患双方受到纠纷困扰,那是饭吃不下、觉睡不好,真是一种煎熬。但是,他依然选择担起这个重担。
2011年1月16日,耿忠儒接到东丰县卫生局的报案,这是成立医调委后受理的第一起案件(案例:东丰县沙河镇卫生院属一个村卫生所)。经过三天三夜的谈判、调解,最终达成协议。
耿忠儒热爱人民调解工作,其中的酸甜苦辣更是深有体会。每当耿忠儒调处成功一起案子,望着当事人双方满意的笑容时,当和解之手握到一起的时候,他心里的喜悦油然而生。社会的和谐有医调委的一份力量,“法治辽源”建设也有医调委工作人员的一滴汗水,这也是耿忠儒退休之后坚持当好一名人民调解员的不竭动力。去年11月,耿忠儒身体深感不适,一个时期以来总是感到身体乏力,不愿意进食。到医院检查后,确诊耿忠儒患上了小肠间质瘤疾病,属恶性肿瘤。当月18日,耿忠儒做了小肠部分切除手术。当时已近年底,又是医患纠纷频发季节,每天都有电话催促其到调解现场。无奈之际,耿忠儒在医院仅住了20天,就重新回到调解一线,当时耿忠儒全身浮肿还未全消,单独行动觉得很吃力。主管人民调解工作的领导劝其养好病再工作,耿忠儒的老伴儿心疼地说:“咱家不缺钱,老耿头为了工作不要命啦?”但是每当耿忠儒想到医患双方求助的眼神,想起办公桌上需要收案的人民调解书时,他就毅然地回到了自己人民调解的工作岗位上。耿忠儒常说:“筑起医患和谐之路、当好人民调解员是我的责任,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愁,我无怨无悔!”
无悔青春——白玉晶
今年38岁的白玉晶,一个从事清掏、排水16载的女工,没离开过排水一线,用自己的脚步丈量过辽源市每条排水管线,使排水管线成为她脑海中的另一幅“辽源市区地图”。有着穿过繁华的安静从容,也有着默默无闻的克己奉公,有着超脱淤泥的不染点尘,有着玉向泥中洁的不悔人生。
1998年,大专毕业的白玉晶和同龄人一样,憧憬着有一份安逸而体面的工作。然而,现实却事与愿违,进入水务集团以后,她被安排到清掏队工作,这一掏就是16年。自参加工作进入清掏队以来,她始终发扬“宁可一人脏,换来万家洁”的精神,不怕脏、不怕累,总能出色完成疏通排水任务。
白玉晶自2009年担任排水队队长以来,积极发挥表率作用,冲锋在前、吃苦在前,带领全体同事出色地完成各项急难险重任务。如今,开车的人越来越多了,熟悉辽源市区街路的“活地图”一定不少,可是要问辽源地下排水管线的分布,恐怕就少有人知了。身为队长,她带领32名职工负责全市排水设施的维护、维修工作,每年排查市区内近万个排水井。负责东至银基花园、西至钢管厂、南至汽车公司、北至矿务局的198公里的主干道、巷路以及支路排水管网的畅通和相关设施的维护,负责市区内防汛的主要工作。
人人都知道,排水工人主要从事井下清淘作业,这是份“苦、脏、累、险、毒”的活,必须要有“冬战三九、夏练三伏”的拼劲儿。在白玉晶身上,我们感受得淋漓尽致。排水时,她为了防止过往车辆、行人掉进排水井而站在3月冰冷刺骨的积水里;抢修时,她被水车枪头喷起的下水道污水从头淋到脚却继续坚持作业;清淤时,她爬到出水口里亲手扒出淤泥、粪便和垃圾;抗洪时,她扛着沙袋子成为防洪大坝上唯一一名女工;工作时,她为了工人的安全不顾自己的安危,为每一次施工费尽思量;工作之余,她为了记住每一条下水管线的路线和方向,一井一图地走过每一条街道。
从走上排水岗位的那天起,白玉晶哪怕是怀孕期间,都没有离开过排水一线。在汛期,雨势就是命令。无论多晚,只要雨下得大,白玉晶就得立刻出发。2013年,台风“布拉万”来袭,风助雨势,那几天,她和同事们连续几天昼夜奋战在抗洪抢险一线,顾不上家和孩子……
亲情无价——张宝琴
西安区灯塔镇正风村村民张宝琴今年66岁,在外人眼里,她的一生一直在做着一件事情——照顾长她10岁的瘫痪哥哥张宝廷。
张宝廷19岁那年,正在读高中的他因运动受伤,导致全身强直性瘫痪,从此生活不能自理,全靠他人照顾。没多久,张宝琴的父母先后去世,她只得独自担起全家的生活和照顾哥哥的重担,那年她才21岁。
张宝琴一边靠种地卖菜、打零工挣钱供弟弟上学、维持家里的生活,一边照顾瘫痪在床的哥哥。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她决定带着瘫痪的哥哥出嫁,张宝琴说:“我左寻思右寻思的,反反复复想得找个什么样的对象。首先,前提是我得把我哥哥带着,我也不管他穷与富,他要同意就行,不同意就拉倒。”这个决定,让她的两次婚约均告失败。
在小儿子7岁那年,张宝琴原本幸福的婚姻由于生活的重重压力再次失败。离异后的张宝琴把全部心思放在了照顾哥哥、照顾儿子的日常起居上。她像别人家的男人一样下地干农活儿,到市区里卖菜,每天从天不亮忙到天黑。有一口好吃的,她也要留给哥哥和两个孩子吃,自己从不舍得花钱。在张宝琴的印象中,唯一的两件新衣服是亲戚给自己买的,可她舍不得穿,给卖了出去补贴家用。张宝琴的儿子说:“在我的印象中,我母亲从来没有给自己买过一件新衣服,衣服全是亲戚给的,甚至化妆品也从来没有买过,有钱也是给我大舅和我们哥俩花了。”
张宝琴没有因为任何困难而放弃自己的哥哥,就这样一坚持就是40年。如今,她已年过六旬,依然不离不弃地照顾哥哥。过去,身边有亲戚朋友劝张宝琴再找户人家享享清福,她拒绝了。现在,大家又劝她把哥哥送到敬老院生活,她也坚决不同意。张宝琴说,只要自己活着,就要不离不弃地守护哥哥。因为有哥哥在身边,就有亲人在身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平淡日子,张宝琴与哥哥守望相助,诠释了感人至深的兄妹之情。
守护港湾——张晓棠
她是远近闻名的孝顺儿媳,多年来,无怨无悔照顾瘫痪大爷公公、年迈公公婆婆,为丈夫分忧解愁,为兄妹、孩子做榜样。面对别人的称赞,她总是淡淡地说:“我只是在尽儿媳、妻子、母亲的责任。”她就是好儿媳张晓棠。
30年前,张晓棠带着姑娘的纯真走进了这个家庭,自结婚以后,便一直跟公婆住在一起,为了维持家里的生计,丈夫张春生常年在外打工,照顾老人孩子的重担便落在了这个女人的身上。虽然日子过得清贫,但张晓棠始终把这个家照顾得井井有条。伺候公公婆婆吃穿,伺候年幼的孩子上学,这个女人用自己的行动温暖着这个属于她的家庭。但婚后的第6年,丈夫的大娘去世了,只剩年老多病的大爷一个人生活,他无儿无女,腿脚也不方便。经过一番思考,张晓棠做出了一个让人意外的决定,就是把大爷接到自己家里住。一个54平方米的小屋,怎样住下5个人,这让张晓棠犯了难。通过与丈夫的一番商量,她把主卧让给了公婆,小屋给了大爷公公,而自己则在客厅放了张床,在屋外过道处给儿子搭了个小床,就这样,一个特殊的5口之家,成立了。伺候好一家老小成为她生活的全部重心,帮这个洗洗脸,给那个端端盆,给这个按摩按摩,又给那个擦洗擦洗……
54平方米的小家已然显得越来越拥挤。大爷公公、公公婆婆、儿子儿媳、现在还有了一个小孙女。但张晓棠从未有过任何抱怨,依然日复一日地为了这个家呕心沥血地忙碌着。三位老人因年纪大了,在饮食上更加需要细心照料。每天至少熬一样粥,做一样干饭,有一种面食,菜也必须保证营养均衡,吃喝可口,老人换下来的脏衣服,也要马上洗、不过夜。
去年,大爷公公病重住院,张晓棠每天精心护理在床边,奔走于家和医院之间,为了不让儿子儿媳因为家庭琐事耽误工作,照顾孙女的任务也落在了她一个人的肩上。
49岁的张晓棠虽然显得有些苍老,脸颊已然起了皱纹,但她把爱的种子播撒在这个家庭中的每一个角落,她还是习惯在空闲的时候拉起老人的手告诉他们儿媳永远陪在他们身边。
见义勇为——李鸿、王文清、王殿成
2014年9月24日7时许,犯罪嫌疑人张某手持镰刀相继在东辽县平岗镇大营村四组和小街砍死一人、砍伤多人,并继续在小街持刀行凶。小街上的许多村民都发现了手持镰刀伤人的危险人物,一边呼喊,一边躲到了街道两边的商铺中。原本热闹的平岗镇小街一时间空无一人,整个小镇被紧张、恐惧所充斥。
而听到“砍人了”的呼喊后,在小街经营网吧的李鸿赶了出来,他第一时间认出了曾经和他同在小街经营小生意的犯罪嫌疑人张某。与此同时,一路追随犯罪嫌疑人张某的王殿成也赶了上来,两人经过短暂的商议,决定应该利用李鸿曾经与之相识这一基础,先稳定其情绪,并制定好一旦发生搏斗的应对措施,等待公安人员到来,伺机而动。李鸿和王殿成想尽各种办法拖延足足十几分钟的时间,直到警车呼啸而来。
自知走投无路的犯罪嫌疑人张某看到民警的到来,情绪再度失控,挥舞着镰刀疯狂地向民警砍去。李鸿和王殿成见状,马上与警察一同参与到与歹徒的搏斗中。已经红眼的犯罪嫌疑人张某见谁砍谁,对警察的鸣枪示警毫无恐惧退缩的心理。由于附近商铺都是百姓,民警无法开枪,只能在两位村民的协助下近身搏斗。而此时,一直在旁边默默观察,随时准备出手的另一位村民王文清,看准时机迅速地从地上捡起一根木棍,向罪犯的后方打去,正是这一击,转移了疯狂歹徒的注意力。犯罪嫌疑人张某将原本挥向李鸿的两把镰刀,砍在了没有来得及躲闪的王文清身上。随后,犯罪嫌疑人张某被警察与王殿成、李鸿、王文清共同制服。犯罪分子落网,村民拍手称快,王殿成、李鸿、王文清三位村民成为协助公安机关制服歹徒的首功之臣。2015年8月,李鸿、王文清、王殿成三人被授予辽源市“见义勇为”积极分子荣誉称号。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李 锋 刘红娇 王超 实习生 李冬瑞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刘 鹰 王彦雨 摄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