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长龙 逐梦之路

——写在辽长铁路即将通车之际
本报记者 王颢锡

辽长铁路东辽河大桥。 本报记者 夏景明 摄

    核心阅读
    辽长铁路的建设,有效完善了东北地区的路网构成,对于加快推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构建辽长“一小时经济·生活圈”,助力辽源城市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100公里每小时,120公里每小时,140公里每小时,146公里每小时。看着仪表盘上最终定格的红色数字,正在进行动态检测的中铁三局辽长铁路项目总工程师王磊激动非常,用手机拍下了这个创造了沈阳铁路局国铁Ⅱ级线路动检测速最新纪录的时刻。
    这是一条再普通不过的铁路。97.146公里的建设里程,国铁Ⅱ级的建设标准,对于参与过高铁干线建设的王磊来说,辽长线工程在建设难度上几乎没有挑战。
    这又是一条有些特殊的铁路。设计之初,它曾先后两次被提上建设规划,又险遭排除;建成之后,它将成为连通辽源与长春两地的重要交通枢纽,成为我市融入“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实现城市转型的逐梦之“路”。
    迈上这条“路”的第一步并不好走。早在2008年9月,我省即就加快推进省内铁路建设的有关问题同原国家铁道部进行了会商,并确定了辽长铁路的建设规划。但是,与全国路网建设中的其它重大工程相比,建设辽长线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可就不那么显眼了。2010年,在铁道部对全国拟建铁路项目的梳理中,辽长线被排除“十二五”期间的建设任务。听到这个消息,当时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坐不住了,他们一次次地跑省城、进部委,多方协调,全力争取,终于让辽长线再次纳入了“十二五”的拟建规划,为项目建设埋下了“奠基石”。
    项目争来了,真正的难题也来了。作为省部合资建设项目,辽长线的建设工作由铁路部门负责,我省则主要承担沿线的土建征拆和项目服务工作。辽长铁路途经辽源、伊通、长春3个县、市,三地的征拆资金怎样筹措?补偿标准怎样确定?征拆矛盾怎样调处?准备工作怎样协同推进……面对一系列的现实问题,作为项目建设起点和总后方的辽源没有畏难、没有犹豫,而是上下一条心,全市一盘棋,全力保证征拆工作有序推进:市领导多次行文向省政府汇报项目进展情况,为征拆工作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线路途经的东辽县和西安区的各级干部们为保证征拆工作公正、平稳开展,克服诸多困难,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调研和调解工作:普法宣传、社区调解、居民听证……凡是能够想到的办法,他们全都用了个遍;沿线居民和企业也积极配合项目建设需要,展现出了难得的大局意识。市交通局副局长、辽长铁路项目建设办公室主任刘洪涛说:“没有县(区)干部的艰苦努力,辽长铁路的前期准备工作不可能进行得这么顺利。”
    一年多的时间里,在横贯辽源的41公里辽长线上,共完成征地158.77公顷,拆迁房屋139户, 完成“三电”迁改136处。这组数字的背后,是千百个为之付出辛劳和汗水的身影,是千万双对这条逐梦之路热切期盼的目光。
    扎实的前期准备,为辽长铁路持续推进奠定了良好基础,接下来的建设工作势如破竹。
    从2013年底进场勘察,到如今完成动检,通车在即,辽长铁路两年的建设,留给王磊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这个项目一直在和时间赛跑:“项目横跨两个冬施期,施工条件差,如果不抓紧建设,根本完不成。”为了保证如期完工,这个3000人的建设队伍在3个工区里轮流施工,几乎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作业。飞快的工程进度也丝毫没有影响施工质量,这一点从漂亮的动检数据上就看得出来。“我们的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与同环境下建设完成的其它同类铁路相比,毫不逊色。”王磊自豪地说。
    夕阳的余晖中,这条蜿蜒的钢铁长龙,承载着城市发展的热望,通向远方……

合作,是逐梦之路的基石
本报记者 王颢
    辽长铁路的建设,有效完善了东北地区的路网构成,对于加快推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构建辽长“一小时经济·生活圈”,助力辽源城市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这是一条发展之“路”、逐梦之“路”。而铺就这条逐梦之“路”的基石,正是务实、高效的合作精神。
    辽源、伊通、长春,3个沿线县、市的密切合作,保证了项目建设进度的协同推进,也实现了三地发展目标的有效对接;东辽、西安两个沿线县(区)和全市各部门的协调配合,保证了征拆工作平稳、有序完成,为项目的后续建设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辽长铁路建成后,将成为加强辽源、长春两地交流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的桥梁和纽带,为我市的转型发展赢得更多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