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手抄报”,父母该不该“代劳”

本报记者 于芯

    为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如今在许多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办手抄报已成为一项“硬性”作业,特别是寒暑假期间,手抄报更是不可缺少的内容。但手抄报的优劣考评标准却让家长们“心有余悸”,出于替孩子争面子、分忧或减轻功课压力等原因的考虑,众多家长成为了“手抄报”代劳的“生力军”。
    一张手抄报原本是为了培养孩子思维创造能力和拉近家长与孩子互助关系的一项作业,居然会引发大多数家长们的激烈讨论,是作业本身的问题?家长的问题?还是孩子的问题?
    “每次孩子做手抄报,看着他又是写又是配图,搞得手忙脚乱的,我不得不伸手帮忙,真是没办法。”李女士说起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每次做手抄报的事儿有些无奈。“其实,老师让做手抄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儿,可孩子有点太小,每次出的主题对于孩子来说根本摸不到头绪,更不知道从哪儿找内容,除了配色,根本不懂如何配图、规划版式。为了让孩子完成作业,我只好帮她做。”李女士说,每次自己也是先在网上学习一番,然后再照葫芦画瓢地改造后完成手抄报。很多家长和李女士一样,明白老师和学校的良苦用心,可对现在还没有这方面才能的孩子来说,真的是在浪费时间,培养能力不一定非用这种方法。
    可也有家长持相反观点,认为手抄报是对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其内容需要自己查找,孩子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提高审美能力、统筹和构思能力。大多数老师们表示,手抄报的最终目的是锻炼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不仅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家长陪同完成过程中还可增进父母与子女间的感情沟通。
    教育心理学专家表示,手抄报是一种可传阅、可观赏、可张贴的报纸形式,具有相当强的可塑性和自由性。组稿、编辑、排版、插图、书写,对于孩子们来说这是一个全神贯注、脑手并用的创作过程,是从小培养文化修养、生活情趣、精神风貌和艺术修养的综合体现,是发展个性才能的平台。作为家长,首先应理解制作手抄报的意义,而不是重在结果。家长们也应与孩子沟通了解制作主题,以引导、教育、学习的姿态发挥辅助作用,让孩子成为主角。而对于没有时间的家长来说,应主动与老师沟通,了解手抄报的主题,尽量陪孩子一起完成作业。对于孩子们最在意的评定结果,老师也绝不要过分地注重作品的好坏,应关注和关心学生们的完成效率。同时,在选择手抄报制作主题时,应尽量考虑大多数孩子的能力范畴,在学生间营造出相互借鉴学习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