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用行动擦亮服务百姓的“窗口”
单从组织规模上来说,社区算不上什么“大组织”。但是,若从重要性上来讲,社区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区,一头连接着政府,一头连接着百姓,是社会管理最基础的平台、最前沿的阵地,是党和政府为民服务的重要窗口。社区工作怎么样,社区居民最有发言权。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我市有很多社区工作做得踏实、做得细致,在社区居民中反响良好。
在西安区安康社区,社区计生服务站的“安康新婚祝福工程”QQ群知名度很高。这个群创立的目的就是想为育龄群众服务,时刻关注他们的需求,当好他们的“贴心人”,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个平台的作用,自从这个QQ群建立以来,社区计生服务站利用这个平台,及时向育龄群众宣传人口计生的相关政策法规,传播婚育新风,提供办理证照的须知等,为他们提供更科学、更人性化的服务。除此之外,为了让每对新婚夫妇更了解避孕药具的使用方法及相关常识,社区计生服务站特意准备了“新婚大礼包”,并为育龄妇女建立了档案,定期随访送去“贴心服务”。现在,“安康新婚祝福工程”QQ群成员已从原来的十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80多人。如今,这里已经不仅是为群众答疑解惑的平台,更是与育龄群众交心的好去处。
打造文明、整洁、规范的绿色社区,给居民提供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是西安区安康社区一直在做的工作。日前,西安区安康社区都会定期以“保护生态环境,共建和谐社区”为主题,组织社区党员及志愿者对辖区卫生死角的垃圾和乱粘乱贴的小广告进行了“大扫除”。就这样,小区内的垃圾能够被及时清运,乱粘乱贴的小广告也被有效的清理,辖区环境靓丽起来。同时,由社区党员组成的宣传团还主动上门宣传,引导居民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并劝导沿街店铺商家不要把货物堆放在小区门口。党员志愿者们用实际行动感召社区居民,居民纷纷表示,“维护公共环境卫生、共建美好家园”是每个居民共有的责任,今后将自觉投身到共建和谐社区活动中来。
社区面对的是百姓,每天做的事情虽然算不上惊天动地,却连着百姓的冷暖。社区只有把平常百姓的诉求当成事儿,想办法办好,百姓在生活上得到便利,自然会真心拥护。
“少儿温馨港湾”是东丰镇西城社区建设的一个特色品牌,更是“点亮微心愿”、创建“幸福社区”的一个重要成果。社区针对儿童放学时间早、家长下班晚这一情况设置了此“港湾”,为小朋友提供舒适安全、富有特色的活动场所。同时,东丰镇西城社区积极引进开发智力、扩散思维的玩具,由富有爱心的工作人员对小朋友实行看护,小朋友在这里可以得到和家里一样的健康和快乐。
东丰镇西城社区在了解每一位留守儿童的详细情况后,对留守儿童家庭进行登记存档管理,并严格进行保密。社区工作人员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通过走访或电话沟通,与家长互换信息,掌握留守儿童的第一手资料,真正了解孩子的最新状态。对待辖区内留守儿童,社区制订了特殊的教育和管理模式,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习,还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思想状况及身体健康等情况。
今年7岁的吴华青(化名),父母在他4岁的时候离异,与父亲生活在一起,迫于生活,吴华青的父亲常年在外地打工,他平时只能跟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由于爷爷、奶奶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方面,都不能全面地辅导和教育孩子,尤其接送孩子上、下学更是难上加难。今年5月,社区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动联系了他家,告诉他们社区可以代为接送和辅导吴华青,彻底解决了老人的困难。起初,吴华青刚来到“少儿温馨港湾”时,并没有像其他小朋友那样开心,在他的脸上时常表现出了怯懦、惊恐和害羞。负责“少儿温馨港湾”工作的孙殿丰经过多次与他的接触,主动和他谈心交流。现在吴华青终于可以融洽地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学习、玩耍了。他的爷爷激动地说:“孩子好久都不这样开心的笑了,感谢西城社区对孩子的精心照顾……”
目前,东丰镇西城社区共计投入资金3万余元用于“少儿温馨港湾”的建设,共有35位小朋友在这里健康成长。在这个特殊的“港湾”里,每天都可以听到欢乐的歌声、笑声和读书声。
马魁元是一位老党员,党龄已有56年。1980年,他被辽源市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后因单位合并,组织关系不知道应该落到哪里,这也成了马魁元这么多年的“心病”。一天,马魁元拄着拐杖,来到西安区鸿民社区党政办公室的门口,询问工作人员是否可以把组织关系落到社区。看到老人这么大年纪,工作人员马上起身让他坐下来慢慢说明情况。老人坐下后从口袋里缓缓地拿出了优秀党员证书和身份证。工作人员双手接过证件仔细查看后,耐心地听老人讲起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最后,社区工作人员向他保证:“我们不管怎么费劲儿,一定会尽快查清情况,给您满意的结果。”老人走后,工作人员就立即向社区领导作了汇报。社区领导要求工作人员尽最大努力查清情况,圆这位老党员的“回家梦”。工作人员经过多次去组织部门沟通、核实,最终查明了情况,确认了马魁元的党员身份。在确认马魁元的老党员身份后,社区工作人员为他填写了《党员基本信息采集表》,并郑重地为他佩戴了党徽。办理好一切手续后,马魁元激动地说:“今天我终于又找到‘家’了。”
这样的事情只是西安区鸿民社区工作的一个缩影。社区工作人员在工作中遇到的诸如“邻里纠纷”“困难救助”“治安卫生”的事情很多。在社区工作人员眼里,这些事情尽管看似令人头疼,但是只要工作中多点儿耐心、多点儿细心、多点儿恒心的话,事情大都会圆满解决。
2012年9月15日,新兴社区开展了“幸福小区、邻里如亲”首届邻里节活动。参与的居民达到1000余人,70桌居民自带食物,大家共同分享。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自家的食物、互动的小游戏,欢声笑语中无不渗透着辖区居民们的友好、和睦。此活动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不仅开创了社区居民管理工作的新篇章,也进一步创新了社区管理,全力打造“五型”社区。
2013年1月13日,新兴社区举办了第二届邻里节之微电影节首映仪式。社区的人演绎社区的事儿,经过一年多的创作和拍摄,四部社区居民和工作人员共同创作的微电影《印象新兴》《醒》《假日》《圆梦》正式与大家见面。故事内容源于生活,参演的演员也是在社区居民里经过层层选拔的影视爱好者。在拍摄的过程中居民们都积极为场景和道具奉献力量。微电影的拍摄活动为邻里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改善了邻里关系,邻居们在戏里演绎邻里和谐,在戏外再续邻里情谊。
2015年的第四届邻里节系列活动。社区为了推进特色网格建设。以“星星点灯、一格一色”为主导,分网格组织。第一网格开展的“迎中秋、创和谐”文艺活动;第六网格开展“情暖隆府、爱在新兴”包饺子比赛活动;第三网格开展的“踏征程、爱我中华”徒步系列活动;第五网格开展的“赛出邻里和谐、展现居民风采”刨幺比赛活动;第二网格开展“快乐活动、激情运动、全民健康”趣味运动会;第七网格开展的“和谐邻里情”百家宴活动,新兴社区第四网格开展“让运动成为习惯、让生命更加精彩”羽毛球比赛活动,系历届邻里节参与层面最广的一次活动。
该社区工作人员表示:“邻里相识让陌生的邻居熟悉起来;邻里相知让疏远的邻居亲近起来。我们殷切的希望,能够通过邻居节的开展有越来越多的朋友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力争逐步将‘社区邻里节’办成新兴社区固定的文化传统节日,让居民有自己的平台和自己的节日,通过发展自己、发展社区,通过凝聚社区、提升自己,让居民在工作之余,自己的精神得到张扬、升华,让新兴社区更加安定祥和、温馨和谐。”
56岁的辖区居民张玉昌系肢体残疾人,生活上有诸多不便。妻子体弱多病,干不了重活,也没有工作。在楼房覆盖率日益增高的今天,张玉昌一家还只能住在年久失修的低矮平房里。由于家里经济非常困难,低矮的平房每到雨季,常常是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漏到“忍无可忍”的时候,便只能用塑料布在屋顶盖着一层又一层,还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
今年夏天,东辽县镇南社区工作人员得知这一情况后,及时到张玉昌家实地查看,并作了相关书面材料上报给镇政府街道办。街道办经研究决定,启用了社区党组织服务民生的专项经费为张玉昌家维修房屋。经费到位后,社区便聘请了专业的施工单位负责维修。在施工期间,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也多次到现场监督检查施工质量。今年10月,老张家的房屋一家修缮完毕,破旧不堪的屋顶已被鲜艳的彩钢瓦代替。
望着自家屋顶崭新的彩钢瓦,张玉昌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并激动地对记者说:“我家的房子能变成今天这样,全是街道办和社区的工作人员们为我张罗的。为了我家维修房屋这事儿,他们是一次次地来查看记录,一次次地跑东跑西,晴天来,雨天也来。现在,县里出钱,给修得这么好,我只有感激、感恩、感动了。”
为此,东辽县镇南社区的工作人员表示:“服务居民是我们份内的工作,我们社区今后将继续加强服务民生工作力度,为更多需要帮助的居民服好务。生活困难的居民房子坏掉了,我们就有责任和义务为之奔走协调。房子修好了,我们才能心安。为辖区居民修缮房屋其实也是在为民生工作添砖加瓦。”
58岁的残障人士沈云山和88岁的母亲张桂清是晨风华府小区回迁楼的低保户,多年来母子俩相依为命。6年前,因讨要工薪遭到用人单位拒绝,心理受到打击而迷路走失,以至于两天两夜才回家。寒冬腊月,零下30多度的低温将沈云山的手脚严重冻伤,由于没钱及时到医院治疗,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双手、双脚一点点地溃烂,直至现在完全失去了双脚和所剩无几的手指。虽然年纪不算大,但已经处于生活半自理状态。不但不能照顾早已年过耄耋并已失聪的母亲,反而他的日常生活起居还要由母亲照料。母子二人仅靠每个月几百元的低保金和沈云山儿子每月给的300元钱赡养费维持生活。
今年5月,东辽县新城社区的工作人员了解到沈云山家的情况后,立即将他家列入了社区“爱心捐赠平台”的帮扶对象名列并展开帮扶行动。当工作人员带着帮扶物资看望沈云山时,已经事隔6年的冻伤,仍然让人胆战心惊。早已被冻坏了的手脚,病情并没有什么好转,脚踝和脚心处都还在流脓。当问到他平时都是怎么处理冻伤时,他只是淡淡地回答,买点儿便宜的止疼药消炎和止痛。伤在沈云山的身,疼在新城社区工作人员们的心。他们下决心要大力帮助沈云山和他的母亲。要利用各种时机把他们家的情况让更多的单位和个人所了解,希望能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能呼吁更多单位和个人伸出援手,争取让沈云山的冻伤和心伤早日康复。
东辽县新城社区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许多真正困难的家庭不是靠几次帮扶就能解决问题。我们社区正在极尽所能地呼吁和有针对性地搭桥。对于有困难的家庭来说,我们能帮一点儿是一点儿,没有感天动地的事情,只有实实在在的爱心帮助……我们这个基层党组织,正大胆尝试着各种服务功能,为建设新型服务型党组织不断创新,努力作为。虽然我们社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但全社会的力量却是无穷的。扶弱济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希望让这美德在东辽大地上长久地发扬,让爱心接力在东辽大地上传递。”
王大爷所说的自来水改造问题,只是东丰镇南站社区服务百姓的一个缩影。东丰镇南站社区自2004年组建以来,始终将“为居民解决实事、难事”作为创建幸福社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社区末梢”,听民声、解民忧、顺民意。
今年69岁的李海荣是南站社区的一位“空巢”老人,老伴儿去世早,儿子常年在外打工。老人虽说身体还不错,但买点东西,跑来跑去,冬天烧炉取暖,还是有点儿吃不消。东丰镇南站社区了解了这个情况后,在社区进行摸底调查,将辖区内32户“空巢”老人家庭情况、身体状况以及生活情况进行详细梳理统计,不仅成立了帮扶小组,对“空巢”老人进行“一对一”包保,还为32户“空巢”老人以及行动不便的老人安装了“一键通”服务电话。社区将电话上的两个按键,一个设置成其子女的电话,另一个设置成社区的热线服务电话,有什么困难只要按下电话热键,社区工作人员就上门为其提供服务。社区还将辖区内的机关单位、餐饮、零售、修理等商业网点的服务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建立了服务资源信息库,设立专门的热线处理员,为社区居民的衣、食、住、行、医等日常生活,提供热线咨询和电话约办、代办服务。2012年以来,东丰镇南站社区共接听热线电话4768次,接待办事人员7362人次,开展上门服务8655次,为群众做好事实事9612件,深得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
本版策划 咸凯慧
西安区安康社区——
社区服务就是给百姓带来方便
本报记者 李锋
社区是党和政府传递、落实政策和了解民情的最基层组织,是管理与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平台。社区一般都不大,但日常事务却一点儿也不少。社区除了要完成上级各个部门交办的繁杂任务外,更重要的是要服务群众,给群众最大的方便。西安区安康社区在日常工作中就是坚持“群众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的理念,把服务群众的工作做实、做细,赢得了社区居民的称赞。在西安区安康社区,社区计生服务站的“安康新婚祝福工程”QQ群知名度很高。这个群创立的目的就是想为育龄群众服务,时刻关注他们的需求,当好他们的“贴心人”,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个平台的作用,自从这个QQ群建立以来,社区计生服务站利用这个平台,及时向育龄群众宣传人口计生的相关政策法规,传播婚育新风,提供办理证照的须知等,为他们提供更科学、更人性化的服务。除此之外,为了让每对新婚夫妇更了解避孕药具的使用方法及相关常识,社区计生服务站特意准备了“新婚大礼包”,并为育龄妇女建立了档案,定期随访送去“贴心服务”。现在,“安康新婚祝福工程”QQ群成员已从原来的十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80多人。如今,这里已经不仅是为群众答疑解惑的平台,更是与育龄群众交心的好去处。
打造文明、整洁、规范的绿色社区,给居民提供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是西安区安康社区一直在做的工作。日前,西安区安康社区都会定期以“保护生态环境,共建和谐社区”为主题,组织社区党员及志愿者对辖区卫生死角的垃圾和乱粘乱贴的小广告进行了“大扫除”。就这样,小区内的垃圾能够被及时清运,乱粘乱贴的小广告也被有效的清理,辖区环境靓丽起来。同时,由社区党员组成的宣传团还主动上门宣传,引导居民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并劝导沿街店铺商家不要把货物堆放在小区门口。党员志愿者们用实际行动感召社区居民,居民纷纷表示,“维护公共环境卫生、共建美好家园”是每个居民共有的责任,今后将自觉投身到共建和谐社区活动中来。
社区面对的是百姓,每天做的事情虽然算不上惊天动地,却连着百姓的冷暖。社区只有把平常百姓的诉求当成事儿,想办法办好,百姓在生活上得到便利,自然会真心拥护。
东丰县东丰镇西城社区——
“少儿温馨港湾”彰显真情真爱
王华荣 舒国梁
张大林(化名)是东丰镇西城社区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今年5岁,常年和母亲生活在一起。母亲在农贸市场卖菜,每天张大林幼儿园放学时,是市场最忙碌的时候,因此,接送张大林放学成了这位单亲母亲最难的事儿。东丰镇西城社区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立即在全社区开展调查。当得知辖区共有60余名留守儿童,类似张大林这种情况的孩子还不占少数的时候,社区于2012年10月成立了“少儿温馨港湾”,将张大林这样无人接送上、下学的孩子,接到“少儿温馨港湾”进行临时看护,为家长彻底解决了难题。“少儿温馨港湾”是东丰镇西城社区建设的一个特色品牌,更是“点亮微心愿”、创建“幸福社区”的一个重要成果。社区针对儿童放学时间早、家长下班晚这一情况设置了此“港湾”,为小朋友提供舒适安全、富有特色的活动场所。同时,东丰镇西城社区积极引进开发智力、扩散思维的玩具,由富有爱心的工作人员对小朋友实行看护,小朋友在这里可以得到和家里一样的健康和快乐。
东丰镇西城社区在了解每一位留守儿童的详细情况后,对留守儿童家庭进行登记存档管理,并严格进行保密。社区工作人员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通过走访或电话沟通,与家长互换信息,掌握留守儿童的第一手资料,真正了解孩子的最新状态。对待辖区内留守儿童,社区制订了特殊的教育和管理模式,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习,还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思想状况及身体健康等情况。
今年7岁的吴华青(化名),父母在他4岁的时候离异,与父亲生活在一起,迫于生活,吴华青的父亲常年在外地打工,他平时只能跟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由于爷爷、奶奶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方面,都不能全面地辅导和教育孩子,尤其接送孩子上、下学更是难上加难。今年5月,社区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动联系了他家,告诉他们社区可以代为接送和辅导吴华青,彻底解决了老人的困难。起初,吴华青刚来到“少儿温馨港湾”时,并没有像其他小朋友那样开心,在他的脸上时常表现出了怯懦、惊恐和害羞。负责“少儿温馨港湾”工作的孙殿丰经过多次与他的接触,主动和他谈心交流。现在吴华青终于可以融洽地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学习、玩耍了。他的爷爷激动地说:“孩子好久都不这样开心的笑了,感谢西城社区对孩子的精心照顾……”
目前,东丰镇西城社区共计投入资金3万余元用于“少儿温馨港湾”的建设,共有35位小朋友在这里健康成长。在这个特殊的“港湾”里,每天都可以听到欢乐的歌声、笑声和读书声。
西安区鸿民社区——
社区干部就是百姓的“知心人”
本报记者 李锋
在百姓眼里,社区工作人员是国家干部,是可以为他们“做主”的人。社区百姓都希望自己在遇到问题找到社区时,能够有社区干部帮助他们。百姓的事情一般不大,但有时需要花费很多耐心才能把事情做好。百姓有求,社区干部把事情办好了,百姓心里会很温暖、很感激。社区干部是党和政府形象的最直接代表,百姓的事情办好了,百姓会说“党好、政府好”。西安区鸿民社区就要求工作人员做百姓的“知心人”,不负百姓期望。马魁元是一位老党员,党龄已有56年。1980年,他被辽源市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后因单位合并,组织关系不知道应该落到哪里,这也成了马魁元这么多年的“心病”。一天,马魁元拄着拐杖,来到西安区鸿民社区党政办公室的门口,询问工作人员是否可以把组织关系落到社区。看到老人这么大年纪,工作人员马上起身让他坐下来慢慢说明情况。老人坐下后从口袋里缓缓地拿出了优秀党员证书和身份证。工作人员双手接过证件仔细查看后,耐心地听老人讲起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最后,社区工作人员向他保证:“我们不管怎么费劲儿,一定会尽快查清情况,给您满意的结果。”老人走后,工作人员就立即向社区领导作了汇报。社区领导要求工作人员尽最大努力查清情况,圆这位老党员的“回家梦”。工作人员经过多次去组织部门沟通、核实,最终查明了情况,确认了马魁元的党员身份。在确认马魁元的老党员身份后,社区工作人员为他填写了《党员基本信息采集表》,并郑重地为他佩戴了党徽。办理好一切手续后,马魁元激动地说:“今天我终于又找到‘家’了。”
这样的事情只是西安区鸿民社区工作的一个缩影。社区工作人员在工作中遇到的诸如“邻里纠纷”“困难救助”“治安卫生”的事情很多。在社区工作人员眼里,这些事情尽管看似令人头疼,但是只要工作中多点儿耐心、多点儿细心、多点儿恒心的话,事情大都会圆满解决。
龙山区新兴社区——
连续四年邻里节 欢聚一堂促和谐
本报记者 王超
邻里和谐是社区和谐的基础,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在如今快速的生活节奏和邻里间日渐却疏远情况下,龙山区新兴社区自2012年至今,连续4年先后成功举办了不同主题的邻里节系列活动。2012年9月15日,新兴社区开展了“幸福小区、邻里如亲”首届邻里节活动。参与的居民达到1000余人,70桌居民自带食物,大家共同分享。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自家的食物、互动的小游戏,欢声笑语中无不渗透着辖区居民们的友好、和睦。此活动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不仅开创了社区居民管理工作的新篇章,也进一步创新了社区管理,全力打造“五型”社区。
2013年1月13日,新兴社区举办了第二届邻里节之微电影节首映仪式。社区的人演绎社区的事儿,经过一年多的创作和拍摄,四部社区居民和工作人员共同创作的微电影《印象新兴》《醒》《假日》《圆梦》正式与大家见面。故事内容源于生活,参演的演员也是在社区居民里经过层层选拔的影视爱好者。在拍摄的过程中居民们都积极为场景和道具奉献力量。微电影的拍摄活动为邻里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改善了邻里关系,邻居们在戏里演绎邻里和谐,在戏外再续邻里情谊。
2015年的第四届邻里节系列活动。社区为了推进特色网格建设。以“星星点灯、一格一色”为主导,分网格组织。第一网格开展的“迎中秋、创和谐”文艺活动;第六网格开展“情暖隆府、爱在新兴”包饺子比赛活动;第三网格开展的“踏征程、爱我中华”徒步系列活动;第五网格开展的“赛出邻里和谐、展现居民风采”刨幺比赛活动;第二网格开展“快乐活动、激情运动、全民健康”趣味运动会;第七网格开展的“和谐邻里情”百家宴活动,新兴社区第四网格开展“让运动成为习惯、让生命更加精彩”羽毛球比赛活动,系历届邻里节参与层面最广的一次活动。
该社区工作人员表示:“邻里相识让陌生的邻居熟悉起来;邻里相知让疏远的邻居亲近起来。我们殷切的希望,能够通过邻居节的开展有越来越多的朋友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力争逐步将‘社区邻里节’办成新兴社区固定的文化传统节日,让居民有自己的平台和自己的节日,通过发展自己、发展社区,通过凝聚社区、提升自己,让居民在工作之余,自己的精神得到张扬、升华,让新兴社区更加安定祥和、温馨和谐。”
东辽县镇南社区——
为居民修缮房屋 为民生“添砖加瓦”
本报记者 王超
东辽县镇南社区现有居民小组16个,居民4133户,人口6049人。镇南社区的工作宗旨是为每个辖区居民服好务。56岁的辖区居民张玉昌系肢体残疾人,生活上有诸多不便。妻子体弱多病,干不了重活,也没有工作。在楼房覆盖率日益增高的今天,张玉昌一家还只能住在年久失修的低矮平房里。由于家里经济非常困难,低矮的平房每到雨季,常常是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漏到“忍无可忍”的时候,便只能用塑料布在屋顶盖着一层又一层,还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
今年夏天,东辽县镇南社区工作人员得知这一情况后,及时到张玉昌家实地查看,并作了相关书面材料上报给镇政府街道办。街道办经研究决定,启用了社区党组织服务民生的专项经费为张玉昌家维修房屋。经费到位后,社区便聘请了专业的施工单位负责维修。在施工期间,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也多次到现场监督检查施工质量。今年10月,老张家的房屋一家修缮完毕,破旧不堪的屋顶已被鲜艳的彩钢瓦代替。
望着自家屋顶崭新的彩钢瓦,张玉昌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并激动地对记者说:“我家的房子能变成今天这样,全是街道办和社区的工作人员们为我张罗的。为了我家维修房屋这事儿,他们是一次次地来查看记录,一次次地跑东跑西,晴天来,雨天也来。现在,县里出钱,给修得这么好,我只有感激、感恩、感动了。”
为此,东辽县镇南社区的工作人员表示:“服务居民是我们份内的工作,我们社区今后将继续加强服务民生工作力度,为更多需要帮助的居民服好务。生活困难的居民房子坏掉了,我们就有责任和义务为之奔走协调。房子修好了,我们才能心安。为辖区居民修缮房屋其实也是在为民生工作添砖加瓦。”
东辽县新城社区——
让爱心接力 在东辽大地上传递
本报记者 王超
东辽县新城社区为了让辖区内的低保户以及有需要的家庭能更真切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在2012年建立了“爱心捐赠平台”。为此,社区工作人员也进行了仔细的入户摸排工作,并与该县40余家企事业机关单位实施了相应对接。目前,新城社区共计帮助辖区内的贫困家庭100余户,为200多人捐赠衣物628件,其他生活物资总价值4800余元。58岁的残障人士沈云山和88岁的母亲张桂清是晨风华府小区回迁楼的低保户,多年来母子俩相依为命。6年前,因讨要工薪遭到用人单位拒绝,心理受到打击而迷路走失,以至于两天两夜才回家。寒冬腊月,零下30多度的低温将沈云山的手脚严重冻伤,由于没钱及时到医院治疗,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双手、双脚一点点地溃烂,直至现在完全失去了双脚和所剩无几的手指。虽然年纪不算大,但已经处于生活半自理状态。不但不能照顾早已年过耄耋并已失聪的母亲,反而他的日常生活起居还要由母亲照料。母子二人仅靠每个月几百元的低保金和沈云山儿子每月给的300元钱赡养费维持生活。
今年5月,东辽县新城社区的工作人员了解到沈云山家的情况后,立即将他家列入了社区“爱心捐赠平台”的帮扶对象名列并展开帮扶行动。当工作人员带着帮扶物资看望沈云山时,已经事隔6年的冻伤,仍然让人胆战心惊。早已被冻坏了的手脚,病情并没有什么好转,脚踝和脚心处都还在流脓。当问到他平时都是怎么处理冻伤时,他只是淡淡地回答,买点儿便宜的止疼药消炎和止痛。伤在沈云山的身,疼在新城社区工作人员们的心。他们下决心要大力帮助沈云山和他的母亲。要利用各种时机把他们家的情况让更多的单位和个人所了解,希望能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能呼吁更多单位和个人伸出援手,争取让沈云山的冻伤和心伤早日康复。
东辽县新城社区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许多真正困难的家庭不是靠几次帮扶就能解决问题。我们社区正在极尽所能地呼吁和有针对性地搭桥。对于有困难的家庭来说,我们能帮一点儿是一点儿,没有感天动地的事情,只有实实在在的爱心帮助……我们这个基层党组织,正大胆尝试着各种服务功能,为建设新型服务型党组织不断创新,努力作为。虽然我们社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但全社会的力量却是无穷的。扶弱济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希望让这美德在东辽大地上长久地发扬,让爱心接力在东辽大地上传递。”
东丰镇南站社区——
为民便民 利民惠民
王华荣 舒国梁
家住东丰镇南站社区六网格的王大爷今天特别高兴,一大早便兴冲冲地来到早市,买了几大袋新鲜蔬菜和水果。王大爷为啥这么高兴?通过交谈得知:王大爷家吃上了一直向往的自来水,今天要做几个好菜好好庆祝一下。据王大爷介绍,以前的生活可不是这样,由于他家地处城乡结合部,2014年以来,所在的自来水管网由于年久失修,管网布线复杂,出现供水困难,一直没有得到彻底修复。以往,王大爷每天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去5公里外的周边村运水,夏天还好说,可是一到了冬天便犯愁了,不仅道远路滑,而且老寒腿犯病走路十分困难。今年8月,社区网格员入户征求民意,王大爷将这个多年未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告诉了网格员。没想到刚过几天,社区领导便带领有关人员进行现场办公,利用近一个月的时间把事涉一、六两个网格,共计49户、130余位居民的自来水管网彻底修好了,老百姓终于吃上了放心的自来水。王大爷所说的自来水改造问题,只是东丰镇南站社区服务百姓的一个缩影。东丰镇南站社区自2004年组建以来,始终将“为居民解决实事、难事”作为创建幸福社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社区末梢”,听民声、解民忧、顺民意。
今年69岁的李海荣是南站社区的一位“空巢”老人,老伴儿去世早,儿子常年在外打工。老人虽说身体还不错,但买点东西,跑来跑去,冬天烧炉取暖,还是有点儿吃不消。东丰镇南站社区了解了这个情况后,在社区进行摸底调查,将辖区内32户“空巢”老人家庭情况、身体状况以及生活情况进行详细梳理统计,不仅成立了帮扶小组,对“空巢”老人进行“一对一”包保,还为32户“空巢”老人以及行动不便的老人安装了“一键通”服务电话。社区将电话上的两个按键,一个设置成其子女的电话,另一个设置成社区的热线服务电话,有什么困难只要按下电话热键,社区工作人员就上门为其提供服务。社区还将辖区内的机关单位、餐饮、零售、修理等商业网点的服务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建立了服务资源信息库,设立专门的热线处理员,为社区居民的衣、食、住、行、医等日常生活,提供热线咨询和电话约办、代办服务。2012年以来,东丰镇南站社区共接听热线电话4768次,接待办事人员7362人次,开展上门服务8655次,为群众做好事实事9612件,深得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