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幸福感”和“获得感”来得更加实在
——决战四季度之民生改善篇(五)
本报记者 王茵
社会保障惠及民生。 本报记者 夏景明 摄
穆继玲,是辽源市富迪纺织有限公司的退休女工。4年前记者见到她时,她刚刚办理完退休手续。
那时的她黑黑瘦瘦,一脸凄徨。工作20多年,月退休金仅仅634元。她告诉记者,拿到退休金的第一个月,她躲在没人的地方好一顿伤心。今年,记者再次见到穆继玲,发现她比以前精神多了,身体也丰腴、圆润了。用她的话说,退休4年,她的退休金连涨4次,现在达到1254元钱了,和当初比差不多翻了一倍。
与穆继玲的小小满足和开心比起来,东辽县的李显红最近心情是忧郁中夹杂欣慰。她告诉我们,自己一直在南方打工,前些天养母生病住院,她特意赶了回来。李显红说,养母孤身一人,自己常年在外,照顾得也不多,这些年老太太一直享受村里的“五保户”待遇,补助年年都涨,住院也由政府承担。李显红说,这次养母病得不轻,她心里沉甸甸的,放心不下。不过,对于国家对“五保户”的照顾,她心存感激。她说,镇里已经通知她,出院后,她还可以依据相关政策到镇里办大病特困补助。
据了解,自2011年起,按照国家政策,我市连续5年较大幅度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人均月养老金水平由“十一五”期末的970.7元提高到1611.5元,增长了166%。失业保险金标准则由“十一五”期末的260元提高到854元,增长了328%。
针对困难群体救助工作,今年5月,我市制订并下发了《辽源市城乡居民临时救助办法》,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它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其它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基本生活暂时仍有严重困难的家庭或个人给予应急性、过渡性救助。截至目前,我市临时救助共救助10837人次,投入临时救助资金539.12万元。
为妥善解决困难群众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它特殊原因导致生活陷入困境的问题,民政部门发挥专业社工和志愿者作用、畅通基层救助渠道,通过实行“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工作机制,从救助速度、救助内容、救助额度、救助程序入手,真正实现了补短板、托底线,有效弥补了现有救助政策的漏洞,织密筑牢了救助网,起到了防止和缓解社会矛盾激化、凝聚民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截至目前,我市共救助58例,救助金额19.2万元。针对困难群众的特殊需求,都给予了及时受理和转办,做到了让群众救助有门,受助及时。
延伸阅读:
养老金调整、失业金发放,低保上涨,困难群体救助,对政府而言,这些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对老百姓来说,这些与他们的生活更是息息相关。抓住群众所思所想,所期所盼,为群众解决更多困难,办更多实事,这样的民生工程才实在,才有温度。
2015年,面对百姓的迫切需求,我市先后完成了“九路五带两园”建设、自产菜销售市场建设、农村公路、公交候车亭建设、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养老大院建设等。经过努力,2015年我市市本级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增幅13%、城市24小时供水能力达到95%、城市公立医院药价平均下降21%。市住建局积极探索货币化安置方式、市民政局探索实行了“医养整合”模式、市社保局采用了“人脸识别”信息数据采集。为破解建设资金难题,我市各部门主要领导亲力亲为,统筹内部挖潜、向上争取、市场化运作等各种渠道,确保了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瓶颈问题得到切实突破。
然而,衡量民生工程是否真的抓得准、是否真的落得实,政策是不是仅仅停留在路上,惠民是不是仅仅表现在嘴上,最终看的还是老百姓是不是真的得到了实惠。穆继玲、李显红只是一个缩影,让发展成果惠及普通百姓,让“幸福感”“获得感”来得更加实在,我们由衷希望各级党委、政府将民生工程做得实些、再实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