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理”, 您想占吗?
说话、做事要占理、要讲理,这是正常人的共识。在通常情况下,一个人只有占理、会讲理才会赢得公众的认可和支持。因此,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占理,是人们需要考虑的事情。在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遇到一些人,他们总会依仗自己的某些不足当做去“占理”的理由。譬如,有的人会以年龄大为由“倚老卖老”;有的人会把自己的贫穷当做不去奋斗的借口;有的人则希望人们对年龄小的小孩给予过度的宽容……这些看似“占理”的事情,我们该如何看待呢——
你老,你就有理吗?
“老人暴打未让座女孩”“年轻女导游被旁边两个老年人推倒”“老年人在医院插队被阻止与医生大打出手”“老人坐女孩身上逼人让座”“老人骂昏司机”“老人浴场专撞女子”“老年人倒地碰瓷”“老人的广场舞打扰到附近学校,高中生站立抗议,却遭到了老人的羞辱”等等有关老年人的负面新闻时而出现在网络或报纸上,让人不得不感叹“这些老人怎么了”?
凭心而论,这些负面新闻的主人公只是老年人群体中的极小一部分,代表不了整个老年人群体。但是,就是这极小的一部分人,却不断损害着老年人的形象。这几年,有关年轻人在公交汽车上不给老年人让座而遭到殴打或辱骂的新闻可谓屡见报端。公交汽车上的每位公民都有乘坐的权利,年轻人给老年人让座,是一种社会文明的提倡和体现,而不给他人让座,也只能说一个理当享有同等的权益,公民不愿让出自己的合法权益,并不存在违规、违法成分。应该说,社会上尊老敬老的风气越来越浓厚了。特别是体现在坐公交车时,虽然不少年轻人认为老年人不该在高峰时段出行,但真有老年人上车时,绝大多数年轻人还是会让座的。有部分老年人看见车上的年轻人不给自己让座而以骂或打而抢座的现象,实在令人感到不妥。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倚老卖老”,而是一些道德水准不高的老年人,借助社会提倡的敬老爱幼而“仗势欺人”。再说说老年人插队这件事儿,在公共场所按顺序排队这是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知道的道理,可是部分老年人明知道应该这样做,却以身反之。老年人之所以敢这样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为老不尊者片面地认为,自己年龄大、身体差,有粗暴的言行举动,年轻人不敢碰,违法乱纪公安人员也会网开一面,闹狠了顶多弄个批评教育。针对这样的部分老年人为老不尊的现象,大多数人显得很愤怒、很无奈。有网友认为:“在提倡尊老爱幼的同时,也希望老年人不要“倚老卖老”出手打人!公德是大家遵守的。不是只给年轻人的!”;也有人说:“未让座是道德问题,年轻人不让座应受道德谴责,但因此打人则是法律问题,老年人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还有人这样说:“通常我们认为在公共场所内好滋事的都是一些中轻年,可近期我们发现,公共场所中的一些滋事者往往是些老年人,不仅侵犯了一些公民的合法权益,也干扰公共秩序和社会文明。”
在人们的印象中,老年人是和蔼可亲的成熟长者,见识多、修养好、品质高、人品棒。人们常说“老人样儿”,即老年人有老年人的智慧风范,知道逊退避让、远祸去辱,不和年轻人较劲,但不是看着年轻人犯错误不说话,而是“君子不重则不威”,慈爱地关心年轻人,不跟年轻人开不合身份的玩笑,不跟年轻人计较。不少受传统社会环境熏陶过的老人,无论“成分”如何,也不管识不识字,对读书、对文化,从眼神里都透出一股敬仰之意。“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良言三冬暖,恶语六月寒”,这都是很多老人一生的信条。正因为有如此认识,大部分年轻人见到老年人是尊重的、恭敬的。尊老敬老是文明,但有的人说:“有些老年人不像老年人,为老不自尊,不值得尊敬。”社会上普遍的现象是:一个年轻人如果和老年人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情,而事情本身的来龙去脉又不被公众所知道时,那么这位年轻人将首先受到公众的谴责。电影《搜索》中,高圆圆扮演的女主角因未给老人让座,经媒体曝光并被网友人肉搜索后,被指责道德低下,但没有人知道她在公交车上正因自己身患绝症而不知所措。一个理性和友善的社会理应尊重和保护老年人,尊老也是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这个优良的传统会不会成为部分老人“倚老卖老”或是做其他有违社会公德甚至法律的“护身符”呢?面对这样的现象,在我们这个有着数千年尊老传统且理性和友善的国家里,是不是年轻人只能无可奈何呢?这正是现在我们面临的尴尬。
尊老爱幼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但作为应被尊重的长者,凡事都要有个度,不能“倚老卖老”、为老不尊,肆意在所谓的特权上胡搅蛮缠,更不该让我们的文明和道德被动地陷于尴尬中。同时,面对这样的社会尴尬,我们不应一味地批评某些老年人,而是应当深思这其中背后深层次的问题,弄明白这样现象屡见不鲜的原因。面对这样的现象,我们简单的思考“到底是老人变坏,还是坏人变老了”这样的问题没有太多意义。实现“为老者自尊”,一方面要创造出自尊的条件,一方面要对不自尊者进行惩罚。我们要做的首先还应该是恪守我们尊老的传统,给老年人更多地关怀和便利,给老年人创造更加舒心的生活环境。其次,那些拿“老”说事儿的老年人应当深刻反思自我,不要因为自己年纪大了,就可以适当“放纵”。试图拿“老”做“护身符”的老年人应当明白,若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别人。再说,人的权利和尊严是平等的,绝不是因为你年龄大就可以高人一等,恣意妄为。同时,对为老不尊者,应当依法追究其责任,该赔偿的要赔偿,该定罪的要定罪,不能让“倚老卖老”、脾气火爆肆意妄为。如果“为老不尊”者,缺乏道德底线,那么,就要由社会给他们划出一条法律底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如果“为老不尊”者,没有禁忌,没有界限,那么就要由社会让他们在道德、法律的规制下,有所敬畏、有所畏惧。
你小,你就有理吗?
据媒体报道,一位少年在5年间专盯临街店铺作案近300起。可是,当该少年被公安部门抓获时因年龄原因被行政拘留不执行。这个“熊孩子”并没有因此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是庆幸自己是仍可以放纵的年龄,并称“偷到16岁我就不会去偷了”。“偷到16岁我就不会去偷了”这不该是少年每次被抓后对民警的信誓旦旦,这成了他每次故伎重演给自己的一个借口或开脱。这个事例虽是个案,但是却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现在有很多所谓的“熊孩子”仗着自己年龄小而放纵自己的行为。这些孩子年龄在5到14岁之间,有着极大的好奇心、破坏力和充足的时间,他们无厘头的要求往往弄得你不耐烦乃至抓狂,但你却无可奈何。现在,像这样年龄小的小孩子闯下祸事的可真不少。
“用小石块和混凝土块向高速路上过往汽车投掷取乐”“ 模仿动画片火烤同伴”“ 顽童因‘无聊’将天台上堆放着的杂物逐一砸下。一块砖块飞落击中一人头部,造成此人当场死亡。”“因嫌楼外施工的电钻声太吵,屋内看动画片的小男孩,一气之下用小刀子将施工者下方的安全绳割断”等等这样的事情让人在为此生气的同时,却感到无可奈何。这些孩子年龄小犯了小错误,家长好好教育一番,严加管教即可,但是,一旦这样的孩子犯了大错后法律大多不适用。最令人生气的是,有些家长当自己的孩子犯错时不是第一时间去弄清事情原委,反思自己对孩子的教育,而是拿孩子年龄小做“挡箭牌”。以此逻辑,孩子年龄小似乎就可以堂而皇之成为孩子不懂事或是犯错的理由或借口。有人抱怨自己的邻居家就有一个这样的孩子。那个淘气的孩子去邻居家串门进门就抢电脑抢手机、逼着陪他玩游戏、游戏输了就打人、鞋不脱就往床上跳、乱翻家里东西、往电脑屏幕吐口水、卫生纸撕成片片……主人告诉孩子的妈妈该管一管这孩子了。孩子的妈妈听了不但没有制止孩子的行为,还以孩子年龄小为由替孩子开脱。
小孩子岁数小、有点调皮是正常现象。但是,有些小孩子却调皮的有点过度了。譬如,有的孩子不懂礼貌和规矩,或直接向大人索要红包,或当面做些让主人难堪的事,或抢吃别人家好吃的糖果,或乱搞别人的电脑、游戏机,或摔坏别人的珍贵摆设……给家长和主人家增添了许多麻烦。这样的小孩之所以这样做有年龄小不懂事的原因,也有一些家长没能正确教育引导的因素。
每一代人都有童年,小孩子也难免顽皮,但是为什么偏偏现在的爱惹事的孩子这么多呢,而且破坏力日益升级呢?这种层出不穷的“小孩子惹祸”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引导和教育好那些爱惹祸的小孩们。小孩子年龄小理应受到特别的关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年龄小就可以成为人们对小孩子犯的一切错误开脱的理由。孩子爱惹事,首先要反思的就是孩子父母。现在家里很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也不愿意批评孩子,这样一来,孩子更是变本加厉。一旦孩子犯错,家长第一个出来辩护,而不是接受批评。“他们还小啊!长大了就好了。”很多人对爱惹事孩子们都会如此宽容。父母说起自家的“熊孩子”,也是半嗔半怒,责备不足疼爱有加,心里抱定:孩子淘,那是有活力;搞搞破坏,那是创造力,大人跟他计较才真是心眼小到家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年幼的孩子,则更容易犯错误了。对于孩子犯错误,家长们可不能一味的护短。家长们不妨转变一下思路,如果是别的孩子来你家不守规矩,你会怎么办?如果没有规矩,没有看管,孩子天不怕地不怕,不是更可怕吗??“人之初,性本善。”爱玩爱闹是孩子的天性。所以,爱惹事的“熊孩子”本无关品行。可怕的是家长对待这样的“熊孩子”顽皮犯错后的态度。因此,当自己的孩子惹事了,家长们首先要大气,要反思己过。
正所谓“养不教,父之过”。为了不成为爱惹事的“熊孩子”,家长们可得注意家庭教育。对于负有监护责任的大人来说,绝不可忽略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教育。俗话说,“从小偷针,长大偷金。”许多教子失败的悲剧,往往是从日常言行一举一动开始的。有时候孩子的错根源就在父母。孩子的管教是父母的责任,父母应该告诉他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自己先要做好表率,不然,对于没有判断能力的孩子来说,很容易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并导致在日后犯错。同时,家长们该如何教育那些已经是经常惹是生非的“熊孩子”呢?对于孩子犯错误,很多家长是采取暴力的态度,责罚孩子,但是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有很大一部分家长,却认为自己孩子干什么都是对的,采取无限溺爱的态度,从而让孩子一错再错,“熊孩子”就是这样炼出来的。暴力惩罚和一味迁就都不是可取的方法。家长若要改变爱惹事的“熊孩子”的坏习惯就要认真对待孩子的所犯的错误,分析原因,坚持对孩子进行循序渐进的教育。把“熊孩子”改造成好孩子,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绝不可急于求成,切不可因为孩子的出格举动当众严厉训斥或体罚,应该将其带到没人的地方再进行耐心教育。孩子虽小但是自尊心很强,这对孩子的自尊心伤害至深,或许会影响到孩子以后的性格。与此同时,?把熊孩子改造成好孩子,学校教育更不可缺位。教育决不能掉以轻心,我们必须察其言、观其行,然后找准契机,因材施教地开展各种教育,着重对孩子们核心素养的培养。
你穷,你就有理吗?
现今社会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如果一个穿着华丽的人受到衣衫褴褛的人攻击,不知情的目击者总会潜意识地认为,一定是那个富丽堂皇的人无理取闹。你大概从来没有想过,这样的思维对富人来讲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却让某部分弱势群体“穷”地更加理直气壮。贫穷可怕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比贫穷更可怕的是什么?宁愿沦陷在穷困潦倒里却想不劳而获,只怕你穷,却还觉得理所当然。
也许造成他们贫困的原因有很多,家里有长年卧床的病人;农村家庭供应大学生上学;家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失业;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领取救济金度日,这样平常的日子一天天地消磨了他们对生活的激情,耗尽了他们所有的斗志,他们变成了社会的蛀虫,他们再也无法为社会创造价值。
但是有的人贫穷却是穷在思想上,并非某些外界原因,而是自身原因,本身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不能踏踏实实的工作,反而到处埋怨社会的不公,肆意的抨击着一些富人。在生活中花钱大手大脚,从不知道节俭,认为节俭就是小气,认为就应该活的潇潇洒洒,自由自在。慢慢地失去了自己的工作,成为了无业游民,不得不在家当起了啃老族,一点一点地压榨父母的血汗钱,浑浑噩噩地活下去。有的不愿寄人篱下的工作,选择自己创业,却丝毫不顾及市场需求,不了解市场的需要,天真的凭着自己的感觉,却又不能顶住创业初期的压力,无法克服初期的困难,最终也是以失败收场。他们不从自身考虑,反而抱怨社会的不公,埋怨经济的不景气,怪没人给自己一个机会,殊不知机会多如牛毛,但是都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而不是给坐在家里等着天上掉馅饼的人。所以他们开始自暴自弃,开始仇富,仿佛每个富人都是罪人,嘴里说着我之所以穷就是因为他们把我的钱赚去了之类可笑而又荒诞的话语。仿佛贫穷使的他们拥有一切权利,富人要捐钱给他们,国家要帮助他们,亲戚朋友们要借钱给他们。否则就是看不起穷人。他们宁愿每天待在家里享乐,也不会出去找工作,谋生活。每天做着发大财的白日梦,和规划着发财以后的生活,却从没想过要如何去一点一滴的积累财富,如何摆脱现状。这种人穷在心里,穷在思想,不值得别人怜悯和帮助。
贫穷不是你仇富的理由,更何况你们还拥有健康的体魄。现在做家政服务的人员一般都是40岁左右的妇女,她们每天靠打扫卫生、做饭、擦玻璃赚钱,一个月的收入将近4000元,也许她们的家庭并不富裕,但是她们却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依然努力地去好好生活,她们尽管每天工作的很累,但是他们的内心是幸福的。这些女工都能用如此积极的人生态度去面对生活所给予他们的磨难,更何况是现在的年轻人呢。只要人摆正自己的心态、端正态度,想要干活,就没有被饿死的。
我在读书的时候,班级里有个女同学。就是对谁都说自己的家境有多么不好,多么需要贫困补助,我们大家听了很同情她,在评选贫困补助的时候大家都为她投了票。可是后来发现她在生活上大手大脚,花费起来完全不知道心疼。大学的时间是很自由,要是真的懂得生活艰辛的学生,可以参加兼职工作,可是她呢?却把时间用在了吃喝玩乐上,这样的人虽然贫穷但却根本不值得我们可怜,她已然把贫穷当做是她收获钱财的正当理由了。她的家里无法负担她上大学的费用,她上大学都是靠着她的舅舅帮助,没钱了就知道回家去要,她舅舅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可是她却花的那样理所当然。
这样的人从未想过自强自立,去克服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她们只会怨天怨地,抱怨着社会对她们的不公,抱怨着其他人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他们从不反思自己,一切的过错的只是别人造成的,与他们无关。同样的,这些人的也能够从各种渠道接受救济,使得他们的生活过的平稳。
而且我身边有很多成功的朋友,他们一旦成功便必须担负起养活全家甚至是养活所有亲戚的重责。这样的责任不容推卸,一旦他们拒绝养活全家,便会被责怪为“忘恩负义”,殊不知,他们所拥有的成就都是他们自己奋斗出的结果,与旁人没有任何关系。而“嗟来之食”者则显得无比坦荡、从容,仿佛这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因为你比我们富有所以你有养活我们的职责。这样的想法还被许多“穷人”奉为至理名言,而且一点没有惭愧的想法。
我从不认同人分为三六九等的说法,也从不喜欢用一类人去囊括一帮人,这样的说法未免有些过于片面。虽然现在的社会不是遍地黄金可只要你手脚健全,不怕苦、不怕累、不对工作挑三拣四,总不会穷困潦倒到需要他人接济去生存。而且现今社会里面,许多的残疾人也不靠任何人帮助也能够生活地很好。
我崇尚平等,尤其是精神层面的平等,无关乎你是否周身名牌,只关乎你是否有一颗高尚的灵魂。沦陷在穷困潦倒里不劳而获的人们啊,只要你们愿意走出去,你就永远不需要向任何人低头弯腰,你所有的收获都是点滴的积累,无论多与少都是值得被所有人尊重。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李 锋 实习生 杨 鑫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
这样的“理”, 您想占吗?
你老,你就有理吗?
“老人暴打未让座女孩”“年轻女导游被旁边两个老年人推倒”“老年人在医院插队被阻止与医生大打出手”“老人坐女孩身上逼人让座”“老人骂昏司机”“老人浴场专撞女子”“老年人倒地碰瓷”“老人的广场舞打扰到附近学校,高中生站立抗议,却遭到了老人的羞辱”等等有关老年人的负面新闻时而出现在网络或报纸上,让人不得不感叹“这些老人怎么了”?
凭心而论,这些负面新闻的主人公只是老年人群体中的极小一部分,代表不了整个老年人群体。但是,就是这极小的一部分人,却不断损害着老年人的形象。这几年,有关年轻人在公交汽车上不给老年人让座而遭到殴打或辱骂的新闻可谓屡见报端。公交汽车上的每位公民都有乘坐的权利,年轻人给老年人让座,是一种社会文明的提倡和体现,而不给他人让座,也只能说一个理当享有同等的权益,公民不愿让出自己的合法权益,并不存在违规、违法成分。应该说,社会上尊老敬老的风气越来越浓厚了。特别是体现在坐公交车时,虽然不少年轻人认为老年人不该在高峰时段出行,但真有老年人上车时,绝大多数年轻人还是会让座的。有部分老年人看见车上的年轻人不给自己让座而以骂或打而抢座的现象,实在令人感到不妥。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倚老卖老”,而是一些道德水准不高的老年人,借助社会提倡的敬老爱幼而“仗势欺人”。再说说老年人插队这件事儿,在公共场所按顺序排队这是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知道的道理,可是部分老年人明知道应该这样做,却以身反之。老年人之所以敢这样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为老不尊者片面地认为,自己年龄大、身体差,有粗暴的言行举动,年轻人不敢碰,违法乱纪公安人员也会网开一面,闹狠了顶多弄个批评教育。针对这样的部分老年人为老不尊的现象,大多数人显得很愤怒、很无奈。有网友认为:“在提倡尊老爱幼的同时,也希望老年人不要“倚老卖老”出手打人!公德是大家遵守的。不是只给年轻人的!”;也有人说:“未让座是道德问题,年轻人不让座应受道德谴责,但因此打人则是法律问题,老年人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还有人这样说:“通常我们认为在公共场所内好滋事的都是一些中轻年,可近期我们发现,公共场所中的一些滋事者往往是些老年人,不仅侵犯了一些公民的合法权益,也干扰公共秩序和社会文明。”
在人们的印象中,老年人是和蔼可亲的成熟长者,见识多、修养好、品质高、人品棒。人们常说“老人样儿”,即老年人有老年人的智慧风范,知道逊退避让、远祸去辱,不和年轻人较劲,但不是看着年轻人犯错误不说话,而是“君子不重则不威”,慈爱地关心年轻人,不跟年轻人开不合身份的玩笑,不跟年轻人计较。不少受传统社会环境熏陶过的老人,无论“成分”如何,也不管识不识字,对读书、对文化,从眼神里都透出一股敬仰之意。“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良言三冬暖,恶语六月寒”,这都是很多老人一生的信条。正因为有如此认识,大部分年轻人见到老年人是尊重的、恭敬的。尊老敬老是文明,但有的人说:“有些老年人不像老年人,为老不自尊,不值得尊敬。”社会上普遍的现象是:一个年轻人如果和老年人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情,而事情本身的来龙去脉又不被公众所知道时,那么这位年轻人将首先受到公众的谴责。电影《搜索》中,高圆圆扮演的女主角因未给老人让座,经媒体曝光并被网友人肉搜索后,被指责道德低下,但没有人知道她在公交车上正因自己身患绝症而不知所措。一个理性和友善的社会理应尊重和保护老年人,尊老也是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这个优良的传统会不会成为部分老人“倚老卖老”或是做其他有违社会公德甚至法律的“护身符”呢?面对这样的现象,在我们这个有着数千年尊老传统且理性和友善的国家里,是不是年轻人只能无可奈何呢?这正是现在我们面临的尴尬。
尊老爱幼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但作为应被尊重的长者,凡事都要有个度,不能“倚老卖老”、为老不尊,肆意在所谓的特权上胡搅蛮缠,更不该让我们的文明和道德被动地陷于尴尬中。同时,面对这样的社会尴尬,我们不应一味地批评某些老年人,而是应当深思这其中背后深层次的问题,弄明白这样现象屡见不鲜的原因。面对这样的现象,我们简单的思考“到底是老人变坏,还是坏人变老了”这样的问题没有太多意义。实现“为老者自尊”,一方面要创造出自尊的条件,一方面要对不自尊者进行惩罚。我们要做的首先还应该是恪守我们尊老的传统,给老年人更多地关怀和便利,给老年人创造更加舒心的生活环境。其次,那些拿“老”说事儿的老年人应当深刻反思自我,不要因为自己年纪大了,就可以适当“放纵”。试图拿“老”做“护身符”的老年人应当明白,若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别人。再说,人的权利和尊严是平等的,绝不是因为你年龄大就可以高人一等,恣意妄为。同时,对为老不尊者,应当依法追究其责任,该赔偿的要赔偿,该定罪的要定罪,不能让“倚老卖老”、脾气火爆肆意妄为。如果“为老不尊”者,缺乏道德底线,那么,就要由社会给他们划出一条法律底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如果“为老不尊”者,没有禁忌,没有界限,那么就要由社会让他们在道德、法律的规制下,有所敬畏、有所畏惧。
你小,你就有理吗?
据媒体报道,一位少年在5年间专盯临街店铺作案近300起。可是,当该少年被公安部门抓获时因年龄原因被行政拘留不执行。这个“熊孩子”并没有因此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是庆幸自己是仍可以放纵的年龄,并称“偷到16岁我就不会去偷了”。“偷到16岁我就不会去偷了”这不该是少年每次被抓后对民警的信誓旦旦,这成了他每次故伎重演给自己的一个借口或开脱。这个事例虽是个案,但是却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现在有很多所谓的“熊孩子”仗着自己年龄小而放纵自己的行为。这些孩子年龄在5到14岁之间,有着极大的好奇心、破坏力和充足的时间,他们无厘头的要求往往弄得你不耐烦乃至抓狂,但你却无可奈何。现在,像这样年龄小的小孩子闯下祸事的可真不少。
“用小石块和混凝土块向高速路上过往汽车投掷取乐”“ 模仿动画片火烤同伴”“ 顽童因‘无聊’将天台上堆放着的杂物逐一砸下。一块砖块飞落击中一人头部,造成此人当场死亡。”“因嫌楼外施工的电钻声太吵,屋内看动画片的小男孩,一气之下用小刀子将施工者下方的安全绳割断”等等这样的事情让人在为此生气的同时,却感到无可奈何。这些孩子年龄小犯了小错误,家长好好教育一番,严加管教即可,但是,一旦这样的孩子犯了大错后法律大多不适用。最令人生气的是,有些家长当自己的孩子犯错时不是第一时间去弄清事情原委,反思自己对孩子的教育,而是拿孩子年龄小做“挡箭牌”。以此逻辑,孩子年龄小似乎就可以堂而皇之成为孩子不懂事或是犯错的理由或借口。有人抱怨自己的邻居家就有一个这样的孩子。那个淘气的孩子去邻居家串门进门就抢电脑抢手机、逼着陪他玩游戏、游戏输了就打人、鞋不脱就往床上跳、乱翻家里东西、往电脑屏幕吐口水、卫生纸撕成片片……主人告诉孩子的妈妈该管一管这孩子了。孩子的妈妈听了不但没有制止孩子的行为,还以孩子年龄小为由替孩子开脱。
小孩子岁数小、有点调皮是正常现象。但是,有些小孩子却调皮的有点过度了。譬如,有的孩子不懂礼貌和规矩,或直接向大人索要红包,或当面做些让主人难堪的事,或抢吃别人家好吃的糖果,或乱搞别人的电脑、游戏机,或摔坏别人的珍贵摆设……给家长和主人家增添了许多麻烦。这样的小孩之所以这样做有年龄小不懂事的原因,也有一些家长没能正确教育引导的因素。
每一代人都有童年,小孩子也难免顽皮,但是为什么偏偏现在的爱惹事的孩子这么多呢,而且破坏力日益升级呢?这种层出不穷的“小孩子惹祸”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引导和教育好那些爱惹祸的小孩们。小孩子年龄小理应受到特别的关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年龄小就可以成为人们对小孩子犯的一切错误开脱的理由。孩子爱惹事,首先要反思的就是孩子父母。现在家里很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也不愿意批评孩子,这样一来,孩子更是变本加厉。一旦孩子犯错,家长第一个出来辩护,而不是接受批评。“他们还小啊!长大了就好了。”很多人对爱惹事孩子们都会如此宽容。父母说起自家的“熊孩子”,也是半嗔半怒,责备不足疼爱有加,心里抱定:孩子淘,那是有活力;搞搞破坏,那是创造力,大人跟他计较才真是心眼小到家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年幼的孩子,则更容易犯错误了。对于孩子犯错误,家长们可不能一味的护短。家长们不妨转变一下思路,如果是别的孩子来你家不守规矩,你会怎么办?如果没有规矩,没有看管,孩子天不怕地不怕,不是更可怕吗??“人之初,性本善。”爱玩爱闹是孩子的天性。所以,爱惹事的“熊孩子”本无关品行。可怕的是家长对待这样的“熊孩子”顽皮犯错后的态度。因此,当自己的孩子惹事了,家长们首先要大气,要反思己过。
正所谓“养不教,父之过”。为了不成为爱惹事的“熊孩子”,家长们可得注意家庭教育。对于负有监护责任的大人来说,绝不可忽略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教育。俗话说,“从小偷针,长大偷金。”许多教子失败的悲剧,往往是从日常言行一举一动开始的。有时候孩子的错根源就在父母。孩子的管教是父母的责任,父母应该告诉他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自己先要做好表率,不然,对于没有判断能力的孩子来说,很容易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并导致在日后犯错。同时,家长们该如何教育那些已经是经常惹是生非的“熊孩子”呢?对于孩子犯错误,很多家长是采取暴力的态度,责罚孩子,但是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有很大一部分家长,却认为自己孩子干什么都是对的,采取无限溺爱的态度,从而让孩子一错再错,“熊孩子”就是这样炼出来的。暴力惩罚和一味迁就都不是可取的方法。家长若要改变爱惹事的“熊孩子”的坏习惯就要认真对待孩子的所犯的错误,分析原因,坚持对孩子进行循序渐进的教育。把“熊孩子”改造成好孩子,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绝不可急于求成,切不可因为孩子的出格举动当众严厉训斥或体罚,应该将其带到没人的地方再进行耐心教育。孩子虽小但是自尊心很强,这对孩子的自尊心伤害至深,或许会影响到孩子以后的性格。与此同时,?把熊孩子改造成好孩子,学校教育更不可缺位。教育决不能掉以轻心,我们必须察其言、观其行,然后找准契机,因材施教地开展各种教育,着重对孩子们核心素养的培养。
你穷,你就有理吗?
现今社会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如果一个穿着华丽的人受到衣衫褴褛的人攻击,不知情的目击者总会潜意识地认为,一定是那个富丽堂皇的人无理取闹。你大概从来没有想过,这样的思维对富人来讲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却让某部分弱势群体“穷”地更加理直气壮。贫穷可怕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比贫穷更可怕的是什么?宁愿沦陷在穷困潦倒里却想不劳而获,只怕你穷,却还觉得理所当然。
也许造成他们贫困的原因有很多,家里有长年卧床的病人;农村家庭供应大学生上学;家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失业;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领取救济金度日,这样平常的日子一天天地消磨了他们对生活的激情,耗尽了他们所有的斗志,他们变成了社会的蛀虫,他们再也无法为社会创造价值。
但是有的人贫穷却是穷在思想上,并非某些外界原因,而是自身原因,本身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不能踏踏实实的工作,反而到处埋怨社会的不公,肆意的抨击着一些富人。在生活中花钱大手大脚,从不知道节俭,认为节俭就是小气,认为就应该活的潇潇洒洒,自由自在。慢慢地失去了自己的工作,成为了无业游民,不得不在家当起了啃老族,一点一点地压榨父母的血汗钱,浑浑噩噩地活下去。有的不愿寄人篱下的工作,选择自己创业,却丝毫不顾及市场需求,不了解市场的需要,天真的凭着自己的感觉,却又不能顶住创业初期的压力,无法克服初期的困难,最终也是以失败收场。他们不从自身考虑,反而抱怨社会的不公,埋怨经济的不景气,怪没人给自己一个机会,殊不知机会多如牛毛,但是都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而不是给坐在家里等着天上掉馅饼的人。所以他们开始自暴自弃,开始仇富,仿佛每个富人都是罪人,嘴里说着我之所以穷就是因为他们把我的钱赚去了之类可笑而又荒诞的话语。仿佛贫穷使的他们拥有一切权利,富人要捐钱给他们,国家要帮助他们,亲戚朋友们要借钱给他们。否则就是看不起穷人。他们宁愿每天待在家里享乐,也不会出去找工作,谋生活。每天做着发大财的白日梦,和规划着发财以后的生活,却从没想过要如何去一点一滴的积累财富,如何摆脱现状。这种人穷在心里,穷在思想,不值得别人怜悯和帮助。
贫穷不是你仇富的理由,更何况你们还拥有健康的体魄。现在做家政服务的人员一般都是40岁左右的妇女,她们每天靠打扫卫生、做饭、擦玻璃赚钱,一个月的收入将近4000元,也许她们的家庭并不富裕,但是她们却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依然努力地去好好生活,她们尽管每天工作的很累,但是他们的内心是幸福的。这些女工都能用如此积极的人生态度去面对生活所给予他们的磨难,更何况是现在的年轻人呢。只要人摆正自己的心态、端正态度,想要干活,就没有被饿死的。
我在读书的时候,班级里有个女同学。就是对谁都说自己的家境有多么不好,多么需要贫困补助,我们大家听了很同情她,在评选贫困补助的时候大家都为她投了票。可是后来发现她在生活上大手大脚,花费起来完全不知道心疼。大学的时间是很自由,要是真的懂得生活艰辛的学生,可以参加兼职工作,可是她呢?却把时间用在了吃喝玩乐上,这样的人虽然贫穷但却根本不值得我们可怜,她已然把贫穷当做是她收获钱财的正当理由了。她的家里无法负担她上大学的费用,她上大学都是靠着她的舅舅帮助,没钱了就知道回家去要,她舅舅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可是她却花的那样理所当然。
这样的人从未想过自强自立,去克服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她们只会怨天怨地,抱怨着社会对她们的不公,抱怨着其他人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他们从不反思自己,一切的过错的只是别人造成的,与他们无关。同样的,这些人的也能够从各种渠道接受救济,使得他们的生活过的平稳。
而且我身边有很多成功的朋友,他们一旦成功便必须担负起养活全家甚至是养活所有亲戚的重责。这样的责任不容推卸,一旦他们拒绝养活全家,便会被责怪为“忘恩负义”,殊不知,他们所拥有的成就都是他们自己奋斗出的结果,与旁人没有任何关系。而“嗟来之食”者则显得无比坦荡、从容,仿佛这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因为你比我们富有所以你有养活我们的职责。这样的想法还被许多“穷人”奉为至理名言,而且一点没有惭愧的想法。
我从不认同人分为三六九等的说法,也从不喜欢用一类人去囊括一帮人,这样的说法未免有些过于片面。虽然现在的社会不是遍地黄金可只要你手脚健全,不怕苦、不怕累、不对工作挑三拣四,总不会穷困潦倒到需要他人接济去生存。而且现今社会里面,许多的残疾人也不靠任何人帮助也能够生活地很好。
我崇尚平等,尤其是精神层面的平等,无关乎你是否周身名牌,只关乎你是否有一颗高尚的灵魂。沦陷在穷困潦倒里不劳而获的人们啊,只要你们愿意走出去,你就永远不需要向任何人低头弯腰,你所有的收获都是点滴的积累,无论多与少都是值得被所有人尊重。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李 锋 实习生 杨 鑫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