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不住的耿老板

本报记者 王颢锡


    创业路上闲不住的耿明哲。 本报记者 夏景明 摄


    耿老板是个闲不住的人。

    他的名字叫耿明哲,个子不高,小眼睛里放着光,显得很有神。虽然他只着一身最普通的工装和长裤,但浑身上下透着一股成熟、稳重的气质,一看就是个见识过风浪的人。
    耿明哲是辽源佳德化工有限公司的总经理。第一次见到他是在半年前,那次采访时,他正忙着给新建的厂区跑手续;这回他也没闲着,刚刚去省里开完特种纤维产业联盟大会,才赶回来。总之,他给人的印象老是急匆匆的,似乎一天到晚总有做不完的事情。
    他这闲不住的性子,其实早在20年前就养成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活性炭纤维材料在工业上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然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发还是空白,相关产品也完全依赖进口。为了打破这样的被动局面,1991年,当时的国家化工部确定了活性炭纤维材料的研发生产课题。学化工出身的耿明哲得到这个消息后心思一下活泛开了,他想试试。
    可真把这个课题争取到手时,他犯难了。当时,我国在相关领域既没有成型的研究经验可供借鉴,又没有丰富的研究文献可供查阅,也没有具备相关研究经历的科研人员共同参与研发。耿明哲接下的这个任务可以说是平地起高楼,完全要从“零”开始。可他没有因此犹豫退缩,因为他对自己从前的学习经历有信心,对自己的团队有信心。他找来了同样有化工学习背景和碳毡生产经验的7个年轻人,组成了我国第一支活性炭纤维毡的研发团队,耿明哲担任这个研发小组的组长。通过参与相关领域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几人之前的碳毡产品生产经验,这个7人小组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不断地探索前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一次次地改进工艺、改造设备,试验炉体经过了27次修正和改造……1993年,他们终于完成了课题攻关,建造了我国第一个活性炭纤维毡生产线,并将从前“间歇法”的生产工艺改进为“连续法”生产,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也有了大幅度提高。
    掌握了先进的技术,耿明哲就想着怎么把它运用到实际生产中,这时的他,开始琢磨要创业了。
    万事开头难。2003年,耿明哲遭遇了创业路上的第一次“寒冬”。此时,国家工业经济正处于调整改革的关键阶段,发展步伐逐渐放缓;活性炭纤维毡作为新材料碳毡在当时的工业市场上还不为人熟知,应用范围十分有限。他开始考虑依靠增加产品种类拓宽企业成长空间,陆续研发了加厚碳毡、碳粉、碳丝等新产品。随着市场渐渐回暖,耿明哲挺过了最初的这段困难时期。
    然而,创业路上的考验仍在继续。2007年,企业发展再次遭遇了资金困难。加上佳德自有的技术条件和操作环境已无法满足产品研发越来越高的要求。耿明哲见状又坐不住了,他把企业的日常管理和运营交托给手下的员工,只身一人去北京,在中国节能集团总公司,他凭借此前丰富的碳毡研发经验获得了个人专属实验室,中节能集团拨付百万研发基金,由他带领研发团队进行活性炭纤维毡新产品的技术研发。这段宝贵的经历让耿明哲掌握了国际先进的活性炭新材料的技术理论,也为企业后来的进一步发展增添了重要动力。耿明哲说:“佳德能够走到今天,与我这段学习、研发经历有很大关系。如果不是当时攻破了那些技术难关,也许就没有今天这么多碳纤维的新产品了。”
    同时,为了增强企业发展后劲,耿明哲一直在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路子。就是在这个刚刚结束的特种纤维产业联盟大会上,佳德公司作为理事单位同吉林大学及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达成科研合作意向,有望将这里作为两座院校的科研实训基地,迅速实现碳毡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
    耿明哲说,做新材料行业,一靠雄厚的技术实力,二靠丰富的产品种类。如今,这两个要素佳德都具备了,他在考虑的,是如何打开更广阔的市场。活性炭纤维毡等新材料的国内市场集中在江苏、上海、浙江等几个沿江、沿海省份,为了打破区域条件限制,耿明哲在无锡和南通建立了两个销售分公司,直接将销售窗口推向前沿市场,面对终端企业和用户。同时,开设了网上营销平台,也让碳毡这个传统的工业产品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
    闲不住的耿老板,骨子里透出的是二十几年热度不减的创业激情、拼搏和韧性,这些不都是我们走在创业路上的所有人真正需要的吗?
    为闲不住的耿老板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