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你还会写信吗?

    “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现在工作很忙吗?身体好吧……”还记得这歌词吗?上世纪90年代,歌手李春波的歌曲《一封家书》拨动了多少游子的心;离家在外的人纷纷拿出纸和笔,或给父母寄去问候,或给好友寄去祝福……曾几何时,书信是作为人们情感寄托、信息传递的重要途径。在与亲朋好友离别时,我们常常会说“有空常来信”。如今,这句话早已沉寂,人们不再用书信交流,取而代之的是短信、E-mail、QQ、微信、微博。在网络信息和电子通讯迅速发展的时代,人们逐渐淡忘了传统的书信来往,书信文化随之渐行渐远。那么,“鸿雁传书”是否成为历史?今天的我们,还愿提笔写信吗?曾经的“笔友”和那一段将情感跃然纸上的“手写时代”,你还记得吗?放弃亲笔写信,究竟是这个时代的进步还是遗憾?

    纸笔失宠 ——“鸿雁传书”正在消失
    十几年前,如果和亲朋好友道别,常会把“写信联系”“常来信”挂在嘴边。而今,这句话似乎已经沉寂多时了,取而代之的是“有空打电话”或是“发电邮”“QQ聊”“微信说”。在网络信息和电子通讯迅速发达的这个时代,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逐渐淡忘了传统的书信来往,而书信文化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渐行渐远。
    尤其是在年轻人眼中,书信更为陌生,有些人甚至不了解书写书信的正确格式。就连情书也都改用短信和E-mail表达的形式了。“90后”大学生小孙说,她现在不写信了。书信比起电话和短信,时效性太差。“虽然书信比较便于深入交流,看起来也更有诚意,但我们没有时间。”小孙的同学小静也表示了相同的观点,写信给自己亲密的人,更利于事情的叙述和感情的含蓄表达,但是传递信息的速度实在是太慢了。在东北师范大学上学的胡同学更为喜欢现代通讯工具,可以及时地交流,快捷、安全、方便。“中国人比较含蓄,书信可以表达更多深刻的感情,但是现在生活节奏这么快,什么都是快餐,书信的淡出我认为是必然的。”胡同学说。
    “很久没有写过信也没有收到过信件了。”在辽源某事业单位上班的高女士告诉记者:“写信的记忆如果要追溯的话,还要回忆到1989年前,刚读大学的时候。”她说,当时是2002年、2003年的时候,高中毕业后,同学分别去全国各地读书或者工作,同学及好朋友之间的信息往来就是通过信件。“当时写信、收信的感觉,充满了温馨与浓浓的情感。”对于信笺的回忆,高女士无不怀念,“现在手机、网络这么畅通,很长时间都没有提起笔,静下心来写一封信了。”
    记者还随机采访了一些市民,问他们最近有没有写过信或者收过信呢?几乎所有人都是摇头。还有许多人提到都已经是信息时代了,谁还会用那么“老套”的方式呀。而且记者又在辽源市各大主要路段走了一遍,基本没有看到邮筒,只是在一些偏僻的地方还有几只邮筒,孤孤单单的停在原地。它们似乎也证实了书信这种传统信息交流方式的没落。

    “家书抵万金”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作为万里相隔的亲人之间维系感情的方式,自古至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傅雷家书》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人的自爱其子,也是一种自然规律。人的生命总是有局限的,而人的事业却永远无尽头。通过亲生的儿女,延续自己的生命,也延续与发展一个人为社会、为祖国、为人类所能尽的力量。我们看傅雷怎样培育他的孩子,从家书中显而易见。
    在1955年1月26日的信中,当时傅聪正在“得意”之时,傅雷劝戒孩子如何面对情绪上的跌宕。首先,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其次,冷静客观的分析前因后果引以为签,从而越来越坚强。十分真切地表达出所有“过来人”回首“过来事”的心情: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这封信写在儿子取得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激励儿子时刻保持谦卑,不惧怕孤独,要勇于攀登艺术的止境,同时,他借儿子成功之机给予他更多,向他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保持一颗纯洁的“赤子之心”。
    “坚强”是贯穿这封信的内在精神。傅雷对孩子说:“只要你能坚强,我就放心了!”可见坚强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坚强有两个方面的体现:不怕挫折,永远保持谦卑之心。也就是胜不骄,败不馁。这也是我们可以学到的。还有,他在给儿子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年轻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不论在做人方面还是其他各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谊,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聪在异国漂流的生活中,从父亲的这些书信中汲取了多么丰富的精神养料。时时给他指导,鼓励与鞭策。使他有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式各样的魔障。踏上自己正当的成长道路。
    家书是指富有特色、自成一家的著作。我国也有很多传世后人的家书,例如《鲁迅家书》,其主要介绍了鲁迅一生中致许广平信的78封、以及致周作人信18封、致母亲信48封半、致周心梅信1封、致阮善先信1封等内容。
    民间家书中的传统道德观念随处可见,特别是从书信礼仪中看出,它在隋唐时期便已形成制度。比如,写信人在信中提到父母时,一般都冠以“大人”相称,要么字体很大,要么前进两格。而写自己时则称“吾”或“男”,不是字体很小,就是退一格。当今社会沟通工具越来越便捷发达,但父母和子女的沟通却愈发困难。而且很多人认为,家书这一沟通方式可以增强亲情交流的效果,将家长的人生经验有效地传递给自己的儿女。

    如今沟通多样了,人情味儿却少了
    在邮政局工作过的老员工王福英告诉笔者,随着互联网和电子通讯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不仅是书信减少了,网聊多了;还有打电话多了,见面聊天的机会少了;写信和寄贺卡少了,用E-mail、QQ、微信联系多了;纸质的书看得少了,电子书看得多了;逛街少了,网上购物多了等等。
    书信、书籍等传统沟通方式变少的同时,包含的情感却可能变得更厚重。小时候,每到年节都能收到不少信件和贺年卡,这也表达了亲朋间一份真挚的情感。有不少人觉得,虽然现在的通讯手段很发达,但是这种问候却总觉得少了那种浓浓的人情味,人们很难从冷冰冰的显示器屏幕或者被“克隆”了千百遍的短信中,感受到亲人、朋友的生活气息,更不能从中捕捉到那些曾经引起共鸣的点点滴滴。
    很多人喜欢向别人倾诉写下自己心情的感觉,喜欢收到别人信件时慢慢回味的感动。但是要做的事情很多,大部分时候时间不允许。 还有一些人认为,“见字如见人”,做父母的宁愿看到儿子歪歪扭扭的字,也不愿看电脑打印后中规中矩的字、没了个性的字。在他们眼里,蘸着笔墨的书信,字里行间,流露的都是温情。
    书信文化的淡化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有什么消息在QQ上留言或者发个微信;遇到好友生日,网络邮件上有专门制作的精美贺卡,只需点击一下就可发送;即使远在重洋,也有视频聊天可以共诉衷肠。对适应了现代通讯带来方便和快捷服务的人们来说,书信在所难免地退出了他们的生活。
    豆瓣、天涯等很多知名网站也曾经推出过这样的活动——“我要给你写封信”,让网友们重温写信,用纸和笔传情达意。但也有部分人认为,传统书信文化的淡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没有什么不好。
    书信是一种文化遗产,有其收藏的价值,从不同年代的家书中,人们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民俗风情。书信还是一种礼仪文化,中国人的书信格式严谨,体现着中国特有的礼仪文明。
    其实,我倒是觉得写信或者不写,没有多大的关系;重温书写时代也好,或是让它在时代的洪流中被替代也罢。书信,都已经成为我们一段时光的烙印,寄托着几代人的情感,那些在纸上传递的思念、温暖和幸福感,即使过去很多年,在心里却始终抹不掉。
    也许在现代社会,我们真的是“欲寄彩笺兼尺素”,却没有时间和心情;更希望“云中谁寄锦书来”,可别人也同样没有时间和心情,这都没有关系,因为书信的影响永远都有它无法复制的亲切感怀和纪念价值。如果你愿意你可以拿起笔和信纸,给你关心的亲人和朋友写一封信表达问候,重温纸上传情的幸福和美妙;或是把它当做美好的回忆封存在心里,就已足矣。

    提笔写信的年代 你还记得吗?
    尽管人们都表示现在已经基本不写信了,但对于书信,几乎每个人都有一段回忆,或浪漫,或温馨,或感动……
    “写信还得追溯到上高中的时候了。在那个电话还不普及的时代,书信是我们交往的唯一渠道。那时候班上的同学都流行交笔友,或是和要好的同学之间交流个小秘密什么的,都会写信,用各式各样漂亮的信纸。写信成了那个年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女孩子们,还对邮票的贴法、信件的折法情有独钟,颇有研究啊……”在辽源某机关上班的公务员小苏回忆道:“班上收发信件的女孩正是我的闺蜜,每天早上,上完第二节课,她都会去门卫的传达室收取信件,我就倚在窗口眺望着,期盼她走得快些。每次,她一进教室,都会有同学问‘有我的信没’,收到信的同学喜形于色、如愿以偿;没收到信的同学耷拉着脑袋,直摇头叹气!那种期盼的心态,现在想来觉得很好笑!”
    记者的一位大学学姐小敏如今在长春的一家外企工作,无论是订单更改还是开会通知,甚至是病假申请,大事小情都要用电子邮件来解决,“连电话都懒得打。”小敏说,“总不动笔,时间长了,字写得越来越难看不说,好多字怎么写都记不得了。就连会议记录,写的字也是缺胳膊少腿的。有时还得用上拼音。”
    据她回忆,七八年前,刚上大学的时候,是她唯一用纸和笔写信的时光。“那时,班上的很多人都忙着写信和收信”。新生信多,这似乎已经成为当时大学里的普遍规律。每天,生活委员抱着一摞信走进教室,就立即成为焦点,大家都盼着有自己的信,谁的信频繁了,还会互相揶揄两句,“是不是有情况了”?
    写信、盼信、收信,日子在期待中变得急促而美妙。
    “书信的沟通很微妙,很容易抒发情感。”小敏觉得特别是在谈恋爱这个问题上,书信的作用不容小觑,“在某种程度上是男友的情书俘虏了我的心。”那时小敏在四平上学,男友在西安,经常寄一些小礼物和情书来“联络”感情。
    “那时候也有手机了,可长途话费很贵,后来慢慢地,手机就取代了书信。收信的感觉虽好,可有电话在身边,我们都没法再忍受这周的祝福对方要在下周才能收到。”
    现在,两人都在同一个城市工作了,虽然不写信了,可男友的“情书”并没随之而消失。每当小敏生日和什么纪念日,他都会打一份“情书”送给她,只是不再是手写的了。小敏说,打印出来的信“规矩但缺个性,工整却乏真情。每当看到打印的信时,我都会很冲动地翻出以前他给我写的情书,回味一番”。

    你还知道写信的格式吗?
    信封的格式基本如下: 收件人邮编:这个有小格子的;收件人地址:写在信封第一条横线上;收件人姓名:写在信封第二条横线上,姓名后面习惯写上“(收)”字;你的地址 姓名:写在信封第三条横线上,你的名字后面习惯写“(寄)”字。有的信封没有横线,那么参照这个格式,分三行写在信封正中央;你的邮编:写在信封右下角。
    一般书信由六个部分构成。这六个部分分别是:称呼、问候、正文、祝福语、署名、日期。下面分别说说它们在格式上的要求。
    1、称呼:写一封信,先要把收信人的称呼顶格写在书信第一行,再在后面加上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
    2、问候语:要写在称呼的下一行,左起空两格。它可以独立成为一段。
    3、正文:一般分为连接语、主体文、总括语三个部分。每一个部分开头都应另起一行,空两格落笔。
    4、祝福语:表示致敬或祝贺一类的话,如“此致”、“祝”等。它可以紧接着正文写,也可以独占一行,空两格写。另外,在写与“此致”和“祝”相配套的“敬礼”、“健康”一类表示祝愿的话语时,一般要另起一行顶格写。
    5、署名:、写完信之后,在信的右下角写上写信人的姓名叫做署名。在署名的前面一般还要加上合适的称谓,如“朋友”、“兄弟”、“学生”、“下属”等。
    6、日期:写信的日期可写在署名的后边,也可以另起一行。

    网友热议
    网友只是枚女子说: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俺现在用网络随便发也不用多少钱,行走天下及时报平安,家人安心我也安心。以前写信为啥从容淡定?因为很容易‘一书鸿雁无消息’,所以很多就不在乎到底能不能送达。”
    网友牛兴全说:
    “我不记得最后一封书信的时间了。其实,比这重要的很多事情,都没有留下记忆。我并不认为书信的远去有什么不好,它的诞生就是为了快捷地传递信息,当更快的传递媒介出现的时候,它只有让位。从容和淡定不是书信的品质,如果你非要给它这样的修养,不妨在网络时代也做一番尝试。”
    网友了凡说:
    “在这个网络横行的时代,执笔写信,借着灯光和音乐,静静心情,实属难得的一种享受和心境 ,也是一种难能可贵吧。”
    网友异类说:
    “写信绝对是很好的一种交流手段,可惜大家都不用了,都是电话、E-mail等等了,但是电子邮件永远也代替不了信件!因为那是一笔一笔写出来的真情流露!”
    网友赵先生说:
    “打开邮箱接到在外地上大学儿子的一封家书。信中告诉我们,这个假期将带一个朋友到家乡玩耍,希望家里能提前做好准备。我们高兴之余却无法接受儿子的写信方式,信上内容全由电脑打字,整齐划一,儿子原先的手写体跑得无影无踪。懒到这个地步!现代年轻人,亲情感觉太淡漠了。我当即提笔写信给儿子,要儿子今后的家信一律手写,否则就不要再写信。”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咸凯慧  实习生  杨  鑫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