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大局 取信于民

——辽源市法学会成立以来工作综述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个为民工程能服务万千百姓。2011年,辽源市恢复成立了法学会,并于2012年在4个县(区)全部成立了法学会。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为基层法学会建设提供了历史机遇和重要条件。辽源市法学会的“重生”,既是“法治辽源”建设之所需,也是民之所想、民之所盼。辽源市法学会自恢复成立之日起,就把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放在服务上,在服务大局、服务基层中,不断强化法学会功能,将工作触角下放到基层,身处实践前沿,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在政府和百姓之间,用法律架起了一座取信于民的桥梁,在地方法治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服务地方工作大局,是基层法学会工作的主线。辽源市法学会及各县(区)法学会始终坚持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充分发挥法学、法律资源优势,紧紧抓住市委、市政府关注和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法治建设、社会稳定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疑点及难点问题,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为各级领导和决策部门当好参谋。积极参与法治建设。参与了辽源市依法治市实施意见的起草,并邀请专家对实施方案进行了研讨论证。同时,还主动承担了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开展理论研究等六项工作任务,并积极推动落实。主动参与城市立法工作,积极筹备组建城市管理法学研究会,为人大立法建立了专家库和智囊团。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市法学会积极组织推动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开展应用性强、综合属性的法学研究,参与党委、政府有关重大决策风险评估、司法体制改革和法制宣传等工作,并组建了由12人组成的政府法律咨询服务团队,为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提供法律服务。积极拓展工作领域。参与市政府招商引资、重点项目的法律服务工作,通过规范投资合同等方式,保障各方合法权益,推动加快项目建设。
    法治建设重点难点在基层,对于基层法学会来说,服务群众和服务大局同等重要。辽源市法学会成立后,结合地方实际,在基层乡镇、社区建立了法律服务站,面向广大群众加大法律宣传、法律服务力度,在基层创造了法学会工作的一个抓手,搭建了一个平台。明确法律专家服务站职能。在基层法律专家服务站建设中注重发挥法学会组织的社会性、专业性、中立性和服务性特点,借助基层综治平台,接受司法行政部门指导,强调优势互补。完善法律专家服务站管理。研究建立“市法学会统筹指导、部门(县、区)具体负责、基层单位共建共管”的基层法律专家服务站工作体系,形成了齐抓共管、层层负责的管理模式。扩大法律专家服务站覆盖。坚持因地制宜,针对区域人群特点、矛盾纠纷类型、法律需求内容,推行差异化建站。
    实践证明,辽源市法学会向政府和百姓提供无偿的多渠道法律服务,是法治辽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面向社会打响的重要民生品牌。

    权威中立:化解矛盾的第三方平台
    辽源市法学会把法律专家服务站定位于专业性和民间性,让服务站具备了中立性和权威性,联系实际建立了代理、听证、解答、回访、化解等机制,为争议双方提供了一个说理释惑的中立第三方平台,让社会矛盾找到了一个理性平台的“泄洪口”。
    东丰县孙某因其前夫犯诈骗罪被判刑7年后长年上访。市法学会启动案件评查、公开听证后,邀请法律专家团成员进行依法解答,扭转了孙某“信访不信法”的错误观念。其两名外地代理律师赞叹地说:“辽源的法律专家服务模式,让我们很服气。”东辽县白泉镇镇南社区居民李某因与政府就土地征收补偿款产生纠纷而提起诉讼,二审败诉。李某不服判决,开始上访。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但收效甚微。法律专家在社区召开了由法律专家主持、政府有关部门以及政法委、法院、检察院等多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李某说:“专家的立场客观公正,不偏袒政府,既指出了他们在执法程度上的某些瑕疵,也指出了自己长期以来存在的认识误区。他们从情理和法理两个角度,把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分析得明明白白,也教育我必须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力。”最终在法律专家的协调下,李某自愿息访。“在群众与政府部门发生矛盾时,群众更相信专家的话。”镇南社区党支部副书记朱德富说,法律专家服务站实现了“官员的清白,百姓的明白。”

    全角覆盖:织就密集的法律服务网
    矛盾纠纷的产生,其原因来自方方面面。市法学会根据矛盾纠纷的不同类型和群众的实际需要,在政法机关、信访部门、医疗纠纷调处委员会、交通事故处理部门分别建立了法律专家服务站,聘请相关行业法律专家进行法律服务。
    政法机关的法律专家服务站,充分发挥专业理论特长,对司法实践中的疑难案件进行法律论证,多次避免不当的诉讼程序和浪费司法资源案件出现。市信访中心设立的法律专家服务站,随时解答上访人员提出的问题,针对一些群体性上访事件,从法律层面给予协调,避免了20多起过激上访案件的发生。辽源市道路交通事故快速处理中心率先建立了“十位一体”的交通事故快速处理法律专家综合性服务模式,2013年以来法律专家参与调解案件3410件,占立案总数的70%。
    全省首家“968968”法律咨询服务热线是为民提供法律服务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法律专家服务团队进行电话或网络法律咨询服务,收集案件当事人的意见和建议,开展机关、社区、企事业单位法治服务等8项职责。从去年4月至今,共接听法律咨询服务电话7400多个,形成延伸发展。激活政法部门离退休干警资源,在涉法问题较多的部位,搭建起拥有117名“警官+法官”的法律服务平台。红城社区法律服务站原市公安局监管支队退休民警张连群,自2012年10月以来参与调解各类民事纠纷157次,接待来访群众236人次。今年张连群被评为“辽源好人”。边宏华从市检察院处长岗位退休后,被聘为辽矿公司法律服务站负责人,在对企业提供法律服务的同时,举办预防职位犯罪知识巡回展,有近3000名党员干部及重点岗位人员观看了展出,达到了“水未来先筑坝”的效果。

    机制保障:“身边人”解决身边事
    市法学会深入研究完善法律专家服务站的工作机制、保障机制、培训机制、法治咨询热线管理机制和代理、听证、解答、回访等机制,在先期成立9个法律专家服务站的基础上,又逐步成立了96个法律专家服务站。县(区)法学会深入挖掘自身法律人才,充分发挥驻社区的有关单位和执法机关的作用,把居住在社区的法律人员,依据各自专长纳入到法律专家服务站工作资源,用身边的法律专家和调解人才解决身边的矛盾。
    几年前,家住盛世社区的老人王某因对法院作出的人身伤害赔偿判决不满,多次上访。市法学会驻社区法律专家服务站了解情况后,为老人请来省里的法律专家悉心解答,终于打开老人的心结。老人对前来采访的《法制日报》记者说:“省里的法律专家都来给咱免费解答,我还有啥不满意的!”武宏生律师是盛世社区深受百姓欢迎的法律专家,每月不定期到社区进行法制讲座,与群众现场互动解答法律问题。该社区居民张某因工伤害赔偿不满,多次上访,武律师上门服务,依据法律和相关政策给予了满意答复,消除了他继续上访的念头,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社区法律:百姓身边的法律百宝箱
    社区工作纷繁复杂,需要提供法律服务的事务方方面面。盛世社区法律专家服务站的建立,使老百姓与政府之间架起了一座服务民生的桥梁,让法治服务真正服务居民百姓,让信访人在法律范围内反映合理诉求,促进百姓和谐、社区平安、社会稳定。
    社区居民赵某的儿子在上体育课时,和另一个同学发生碰撞摔伤胳膊导致骨折。赵某是社区的低保户,儿子出事后不知道怎么办,就到社区的法律专家服务站进行咨询,看看能不能帮他想点解决办法。法律专家服务站为其提供了详尽的法律援助,使孩子顺利得到了赔偿。两年多来,不管是上访或咨询,社区法律服务站共接待居民涉及法律问题有记载案件28件,通过法律专家的咨询接待和社区工作人员的努力,都得到有效处理。


    因地制宜:破除“信访不信法”怪圈
    龙山区地处辽源市中心城区,这几年,龙山区委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城镇化、工业化加速推进,征地拆迁、就业安置、劳资纠纷等社会矛盾逐渐凸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压力较大,在这样的形势下,区法学会把围绕中心,加强法治实践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提高法学会工作效能。
    面对一些上访群众缺乏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走入“信访不信法”的“怪圈”,而基层社区工作人员大多缺乏专业法律知识,在调解矛盾纠纷时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一现实情况,区法学会利用两年时间在全区因地制宜建立了20个法律服务站。盛世社区与市武德吉律师事务所合作共建了盛世专家型法律服务站,北寿社区与市检察院联合共建北寿检察法律服务站,福阳社区依托公安、司法联合成立的大调解中心建立福阳大调解中心法律服务站,长寿社区以创建法治型社区为目标与市公安局、市委党校法治研究室共建专家服务站,区法学会在区信访局建立了信访大厅法律专家服务站,聘请了法院退休老院长常态坐诊,引导信访群众走合理化诉求程序。在基层社区,律师作为法学会成员、法学专家开展进社区活动,10名社会律师对基层社区日常搜集整理的信访问题从法学、法理上定时定期集中为上访群众解答。今年上半年,全区各法律服务站累计提供法律咨询公益服务700多人次,接待群众上访案件600余件,成功化解矛盾纠纷400余件。

    真诚援法:你有需要我来帮助   
    说起辽源市法学会,不得不提到武宏生。武宏生是辽源市法学会组建的市政府法律咨询服务团12名成员之一。作为专业律师的他,利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先后为具有全市影响的5件重要工程、重大项目、重大不稳定因素进行法律风险评估,为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提供了法律支持。2011年被市委、政法委和市法学会聘为法律咨询专家后,先后协调处理了申某、杨某等8件重大、疑难、复杂,久拖不结的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在工作中,武宏生作风严谨,中立正派,不偏不倚,自觉维护法律尊严和当事人利益,用真情感化,用法律说理,得到了信访人的信任,帮助相关部门成功依法化解平息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得到了党委政府领导和信访当事人的好评,实现了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和谐统一。
    2012年以来,武宏生主动承担起全市交通事故快速处理中心、东北袜业大学生创业园区、预备役部队、龙山区盛世社区和西安区红城社区等法律专家服务站法工作,积极开展免费、中立、专业化的法律服务。东北袜业大学生创业园区作为大学生创业基地,许多企业法律合同问题较多,经济纠纷错综复杂,他主动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了56次法律服务,成为大学生创业的坚强法律后盾。2013年,市法学会与预备役炮兵某团共同建立了法律专家服务站,他多次到部队为官兵解答涉法问题,现场解答共性问题46条。同时,开通网络及电话咨询,两年来共通过电话及网络咨询78条。

    “坐实”民之所盼
    “这个材料怎么写?”“这个问题该找谁?”“出了情况怎么办?”……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自己不太明白的涉法问题时,往往在一头雾水或急火攻心之下,盲目采取一些不理智的行为,以求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因不得其法,其结果也往往事与愿违。
    “我们需要法律援助”不仅是老百姓的心声,也是市委、市政府致力造福的民生问题。2011年10月,辽源市在全省率先实施了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撤销街道,整合了30个社区。辽源市法学会抓住契机,联合吉林财经大学法学院和省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组建了126人的法律专家团队,在城市社区和政法部门的立案信访、公安交通管理、信访部门、医疗单位等矛盾最集中、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建立了39个法律专家服务站。近一段时间以来,又在乡镇、社区和重点行业探索建立了96家法律专家服务站,开展矛盾调处、法律援助和法制宣传,发挥了第三方平台的专业性、中立性、服务性作用,给社会矛盾一个理性、规范的“泄洪口”,在政府和百姓之间架起了一座取信于民的桥梁。
    在城市大小角落建立覆盖面如此之广的法律专家服务站,基于一些老百姓缺乏法律知识,不知道依法维权;有的怕花钱不想打官司;有的不懂法不会打官司;有的怕不公正不敢打官司,“信上不信下、信访不信法”的情况比较突出,甚至出现“弃法转访”“以访压法”。
    既是法律专家,为民服务就要“货真价实”。市法学会从行业、专业、社会等层面,聘请了交通、医疗卫生、行政执法、劳动仲裁等行业部门优秀专家学者,退休老民警、老法官、老检察官,法律院校和科研单位教学研究人员,充分利用政法部门离退休干警资源,搭建了“老警官+老法官”的法律服务平台,并吸收“五老”人员等热心公益的法律服务志愿者。专家们实行常态化坐班一线,为老百姓及时提供法律服务,成功调处了婚姻、赔偿、赡养、邻里矛盾等方面大量纠纷。据统计,3年来,全市信访量逐年减少,今年全市单人访件次同比下降27.3%,集体访批次下降15.9%。
    为民服务,要的是一个“实”字。从老百姓的家长里短入手,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着眼,遇到事儿了,老百姓有处可问、有人可询,以公正公平的视角帮助解决遇到的难题,这才是百姓所想所要的,法律专家服务站“坐实”了百姓所盼。

    东辽县组织法学会会员深入学校宣讲法律知识。


    东丰县组织法学会会员深入农户家中进行法律调解。


    西安区红城社区法律服务站人员解答咨询者的法律问题。


    龙山区法学会聘请法律专家到社区进行法律调解。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李艳红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