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里面有奇观
——访市政协原副主席梁国长
本报记者 李奎福
因为打了预约电话,市政协原副主席梁国长收集了很多数据,为与记者交谈做了充分的准备。他说,30年来,我市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从数字的递增就可以感受到我们的生活在一天天变化着。下面的一组数字特别能说明问题:1983年,我市财政收入8000万元,工业总产值8亿元。2012年,财政收入38亿元,和那时相比增长37倍;工业总产值达到1022亿元,增长了122.8倍。2012年国民生产总值实现605亿元,比当时增长了85.4倍。
梁国长说,人们都还记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市的一部分工厂经常压工资,一些企业用自己生产的产品顶工人的工资。因为经济情况不好,这是无奈之举。现在可就大不一样了,无论工厂、机关,都能按时发放工资,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说明我们的经济发展了,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我们可以看一看辽源目前的工业情况。2012年,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就有960个,投资1亿元以上的项目有460个。增长的速度如此惊人,与30年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再看群众的衣食住行,这些变化是有目共睹的。我市在当初没有一座10层以上的高楼。现在却是十多层的高楼鳞次栉比,街道纵横交错。市区目前有近50条公交线路,400多辆公交车在同时运营,极大地方便了市民的出行。在农村也是一样,我们早已经实现了“村村通”,农民们不再为走路而发愁了。
梁国长说,这样的结果是干出来的,得益于解放思想。辽源的市容市貌今天可以和其他城市比一比了。做一个辽源人大家感觉到了一份光荣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