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向南偏西19°36'带来了什么?
本报记者 李及肃
垄向南偏西19°36'带来了什么?日前,从东辽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传来喜讯,安石镇众志村采用垄向南偏西19°36'的水稻高光效栽培技术,经省农委专家测产,最高地块亩产达847.9公斤,比常规栽培水稻亩产559.41公斤增产288.49公斤,可为农民每亩增收865.47元,创造了该县水稻高产新纪录。
在东辽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工作人员向记者详细介绍了高光效技术。调整垄向,水稻插秧垄向南偏西19°36',小行距20厘米,大行距50厘米,穴距13至15厘米,每平方米插秧19至22穴,穴插3至4株苗。这样一来,水稻在生育期间通风透光好、水(地)温高、早生快发、有效分蘖多,穗大、粒多、优质、高产即高光效技术。但是,水稻高光效栽培技术不单纯是调整垄向,提高光能利用率。要获得更高的产量,必须与综合配套技术相结合,满足水稻各生育时期生长对各种条件的要求,这样才能确保水稻全生育期健壮生长,水稻高光效栽培技术才能发挥显著的增产效果。
采用节水灌溉控制技术。传统水稻大水漫灌,从5月10日泡田到9月10日停水共123天,每亩水稻需水751m3。其中,蒸发量258m3、蒸腾量185.4m3、渗漏量307.6m3,分别占总需水量的34.4%、24.7%、40.9%。采用节水灌溉控制技术比传统灌溉每亩节约生态和作业用水260m3。渠道铺膜和做水泥槽防渗漏。据测定干渠、支渠、斗渠采用铺膜和做水泥槽,彻底解决灌水跑冒漏问题,平均亩节水10m3。旱旋耕、旱整平、过水插秧。插秧前结合施用底肥,采用大型拖拉机旱旋耕12至15厘米,旱整平、过水插秧,缩短泡田耙地时间7至10天,田面保持3厘米水层过水插秧,减少渗漏、蒸发,亩节省作业用水100m3。
浅灌—晒田—间歇灌溉。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对水分的需求和施药、追肥作业用水的特点采取灌溉控制技术。分蘖期寸水灌田,提高水(地)温,促进水稻分蘖早生快发;6月末至7月8日排水晒田,控制无效分蘖,促进根系发育;拔节孕穗—开花授粉期,田面保持3厘米浅水层;灌浆成熟期,采用间歇灌水,乳熟期干湿交替,以湿为主,5至7天灌一次水;蜡熟期干湿交替,以干为主,7至10天灌一次水;9月10日停止灌溉。据测定亩节省生态和作业用水150m3左右。
根据水稻高光效栽培技术的特点,水稻高光效全部采用大中棚盘(鉢)适时育苗、人工配制床土、稀播培育壮秧技术,确保壮苗插秧,全根下地,不伤根,缓苗快,促进水稻早生快发,有效分蘖多,成穗率高,穗大粒多,早熟高产。
从我市3年来的实际推广效果看,水稻高光效平均亩产达到了702.43公斤,比常规栽培水稻亩产559.41公斤每亩增产143.02公斤,增产25.6%。目前,我市水田耕种面积为35万亩,高光效技术推广面已达到40%。使用垄向南偏西19°36'的高光效技术栽培水稻为我市农民增加收入60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