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五大发展理念 实现百年奋斗目标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如何贯彻这五大发展理念,难点和重点在哪里?本报记者约请多位专家进行解读。 ——编者
坚持创新发展
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全会公报中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对加快发展动力转换,实现规模速度型发展向质量效率型发展转换,从而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实现创新发展,就要引导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围绕创新发展优化配置,引导创新资源向创新活动集聚。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通过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等创造新供给,释放新的市场需求,从而形成发展新动力。
实现创新发展,就要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形成若干在全球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区,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实施《中国制造二〇二五》,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动以提高生产率为核心的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区域增长极和经济增长点。
实现创新发展,就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努力取得一批原创性科研成果,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使创新深度融入经济发展之中。
实现创新发展,根本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建立有利于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创新潜能充分释放的体制环境。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矫正生产要素和资源性产品价格扭曲,增强企业创新发展动力。更加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加大执法力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 (人民日报记者 左娅采访整理)
坚持协调发展
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协调发展”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理念,也是我们要采取的重大战略举措。
协调发展的核心是要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各个时期一些重大关系的研究。公报明确提出了需要处理的一些重大关系,重点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及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等。其实协调发展的内涵还有很多,如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的关系,经济结构中一、二、三产业的关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关键也在农村。“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相比于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又是中国当下薄弱的一环。这次公报中提出了“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因此,必须着力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未来的公共财政应向农村、向贫困地区更多倾斜,公共资源的配置要更多向基层倾斜。
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今后将更注重大区域的协调发展,这也是公报中所说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通过跨区域的协调发展,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和质量。当前实施的“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都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资源要素在更宽的范围内优化配置的举措。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汪同三 (人民日报记者 冯华采访整理)
坚持绿色发展
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最近一段时间,生态文明领域的文件紧密出台,但生态文明不可能一天建成,必须脚踏实地。公报中绿色发展的内容,是全面落实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体现,在表述上保持了“十一五”“十二五”以来的一贯性,“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虽然这些表述耳熟能详,看似不新,实际上反映了党中央坚定不移的决心。内容也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渐进性,把握了现阶段的主要问题,有的放矢、非常务实。
同时,创新发展中的“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协调发展中的“资源环境可承载”,开发发展中的“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主动参与二〇三〇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等内容,实际上都是绿色发展的外延,真正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各个方面,形成五位一体的新格局。
环境质量众所关注。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目标要求中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还是绿色发展部分的“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新提法、新表达都让人眼前一亮。“十三五”期间环境状况将面临转折,这对于处在快速发展转型中的我国将是巨大的挑战。
以绿色发展为途径,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公报给出了许多有效的手段和工具,比如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等。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毅 (人民日报记者 孙秀艳采访整理)
坚持开放发展
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当前,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深刻变化。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各项改革全面推进。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任务,我们应该坚持开放发展,以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主动,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建设开放型经济强国。
新一轮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需要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外商投资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在外贸方面,要努力提升外贸竞争力,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促进外贸提质增效升级等。
开放发展要“东中西协调,陆海统筹”,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公报提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将来,沿海地区要通过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培育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和经济区,打造开放新高地;通过提高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发展水平,培育沿边开放新支点。
在国际市场上,企业有竞争力才有话语权。在开放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外贸为例,中国是贸易大国,但还不是贸易强国,我们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新时期的开放发展,应该注重以创新驱动为导向,以质量效益为核心,推动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邢厚媛 (人民日报记者 王珂采访整理)
坚持共享发展
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全会公报提出,要坚持共享发展,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这是我们在发展理念上的重要提升,也是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需求。
实现共享发展,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人。“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意味着我们今后将更加注重人自身的发展。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这些都是从人的发展角度提出来的。
实现共享发展,关键在于要解决一些重大矛盾问题。目前,我国65岁以上老人占人口比例已经超过10%,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针对此,这次全会对生育政策作出调整。这一举措无疑能从长远上增加劳动力供给规模、改善社会人口和家庭结构,更加积极有效地应对老龄化带来的经济社会问题。
加快分配制度改革、缩小收入差距,是实现共享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难点所在。全会提出,要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两个同步”指明了今后改革要坚守的原则,那就是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初次分配要更加凸显公平。
实现共享发展,需要在经济社会两个领域同步发力。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这是经济问题;但是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普及高中教育等又是社会问题。只有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让人们在经济和社会两个维度上都有“获得感”,共享发展才能真正实现。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 (人民日报记者 刘志强采访整理)
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29日发布,公报中有何亮点?当晚,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汪同三、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王远鸿接受人民网强国论坛访谈,解读了公报亮点。
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摘帽
公报提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扶贫目标是本次公报中的一大亮点。”汪玉凯说,按照现行的贫困标准,我国贫困人口还有大约7000万,在5年内实现农村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任务非常艰巨,这体现了国家推进扶贫的坚定决心。实现上述目标,汪玉凯认为,国家要加大扶贫投入,并创新扶贫模式,把扶贫资金管好用好。
汪同三指出,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不仅要强调收入这个硬指标,而且农村居民的饮水、人居环境等指标,也应统筹纳入扶贫工作中。
环保机构省以下垂直管理
公报提出,“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
“此次绿色发展成为指导‘十三五’发展的五大理念之一,体现了国家对生态的高度重视,而公报提出环保执法部门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这是环保体制上的重大改革,是保障未来绿色发展的重大举措。”汪玉凯说,过去环保执法实行属地管理,受到地方制约比较多,执法缺乏刚性。省以下垂直管理后,环保执法的体制机制更加顺畅,地方环保部门可以较好地摆脱地方的不当干预。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
公报提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
“公报提出了许多保障民生的具体举措,表明中央保障民生的坚强决心。”汪玉凯说,免除贫困学生高中学杂费,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还体现了国家对教育公平性的重视,对促进整个社会公平正义具有积极意义。
王远鸿认为,普及高中教育、逐步实行中职免费教育,还可以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人才,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实施全民参保计划,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
公报提出,“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
“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建好社会保障网,是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汪同三指出,从国际经验看,要走出“中等收入陷阱”,一是要调整经济结构,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二是要解决社会公平性的问题。
汪同三指出,实行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有利于解决地区间养老金收支不平衡的问题,促进地区和行业间养老金水平的均等化。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也有利于筹集养老资金,确保养老金足额及时发放,让居民更好分享国企发展的红利。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公报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理顺药品价格,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会公报首次把健康中国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汪玉凯表示,健康中国是在共享发展这个大理念下提出的,具体来说就是确保百姓少生病,并且生病后能获得良好医疗保障。
“老百姓十分期待这样的政策。不能经济发展后环境却污染了,水质下降了,雾霾变多了,这绝对不行。”汪玉凯认为,全会从体制、机制、制度、战略等方面对健康中国进行了具体化。汪同三指出,当前中国城乡医保已基本实现全覆盖,但水平较低、质量不高,如何建设一个高质量高水平的医保体系是健康中国在未来实施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全面实施一对夫妻可生两孩
公报提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全面放开生育两孩,回应了不少百姓的期待。”王远鸿说,这也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需要,对人口政策作出的又一重大调整。
王远鸿指出,2014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率已达15.5%,而且近年来我国15—59岁劳动力人口绝对数量持续减少,农村转移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也已经过去,人口红利显著下降,适度放松计划生育政策,可以缓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支出压力,并为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劳动力,提高居民的储蓄率和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此外,人口政策适当放松,还有利于减少对人口性别的人为控制,缓解我国男女性别比失衡问题。 (转自《人民日报》)
坚持创新发展
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全会公报中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对加快发展动力转换,实现规模速度型发展向质量效率型发展转换,从而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实现创新发展,就要引导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围绕创新发展优化配置,引导创新资源向创新活动集聚。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通过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等创造新供给,释放新的市场需求,从而形成发展新动力。
实现创新发展,就要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形成若干在全球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区,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实施《中国制造二〇二五》,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动以提高生产率为核心的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区域增长极和经济增长点。
实现创新发展,就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努力取得一批原创性科研成果,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使创新深度融入经济发展之中。
实现创新发展,根本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建立有利于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创新潜能充分释放的体制环境。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矫正生产要素和资源性产品价格扭曲,增强企业创新发展动力。更加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加大执法力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 (人民日报记者 左娅采访整理)
坚持协调发展
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协调发展”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理念,也是我们要采取的重大战略举措。
协调发展的核心是要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各个时期一些重大关系的研究。公报明确提出了需要处理的一些重大关系,重点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及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等。其实协调发展的内涵还有很多,如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的关系,经济结构中一、二、三产业的关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关键也在农村。“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相比于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又是中国当下薄弱的一环。这次公报中提出了“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因此,必须着力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未来的公共财政应向农村、向贫困地区更多倾斜,公共资源的配置要更多向基层倾斜。
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今后将更注重大区域的协调发展,这也是公报中所说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通过跨区域的协调发展,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和质量。当前实施的“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都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资源要素在更宽的范围内优化配置的举措。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汪同三 (人民日报记者 冯华采访整理)
坚持绿色发展
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最近一段时间,生态文明领域的文件紧密出台,但生态文明不可能一天建成,必须脚踏实地。公报中绿色发展的内容,是全面落实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体现,在表述上保持了“十一五”“十二五”以来的一贯性,“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虽然这些表述耳熟能详,看似不新,实际上反映了党中央坚定不移的决心。内容也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渐进性,把握了现阶段的主要问题,有的放矢、非常务实。
同时,创新发展中的“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协调发展中的“资源环境可承载”,开发发展中的“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主动参与二〇三〇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等内容,实际上都是绿色发展的外延,真正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各个方面,形成五位一体的新格局。
环境质量众所关注。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目标要求中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还是绿色发展部分的“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新提法、新表达都让人眼前一亮。“十三五”期间环境状况将面临转折,这对于处在快速发展转型中的我国将是巨大的挑战。
以绿色发展为途径,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公报给出了许多有效的手段和工具,比如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等。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毅 (人民日报记者 孙秀艳采访整理)
坚持开放发展
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当前,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深刻变化。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各项改革全面推进。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任务,我们应该坚持开放发展,以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主动,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建设开放型经济强国。
新一轮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需要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外商投资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在外贸方面,要努力提升外贸竞争力,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促进外贸提质增效升级等。
开放发展要“东中西协调,陆海统筹”,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公报提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将来,沿海地区要通过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培育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和经济区,打造开放新高地;通过提高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发展水平,培育沿边开放新支点。
在国际市场上,企业有竞争力才有话语权。在开放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外贸为例,中国是贸易大国,但还不是贸易强国,我们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新时期的开放发展,应该注重以创新驱动为导向,以质量效益为核心,推动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邢厚媛 (人民日报记者 王珂采访整理)
坚持共享发展
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全会公报提出,要坚持共享发展,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这是我们在发展理念上的重要提升,也是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需求。
实现共享发展,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人。“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意味着我们今后将更加注重人自身的发展。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这些都是从人的发展角度提出来的。
实现共享发展,关键在于要解决一些重大矛盾问题。目前,我国65岁以上老人占人口比例已经超过10%,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针对此,这次全会对生育政策作出调整。这一举措无疑能从长远上增加劳动力供给规模、改善社会人口和家庭结构,更加积极有效地应对老龄化带来的经济社会问题。
加快分配制度改革、缩小收入差距,是实现共享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难点所在。全会提出,要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两个同步”指明了今后改革要坚守的原则,那就是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初次分配要更加凸显公平。
实现共享发展,需要在经济社会两个领域同步发力。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这是经济问题;但是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普及高中教育等又是社会问题。只有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让人们在经济和社会两个维度上都有“获得感”,共享发展才能真正实现。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 (人民日报记者 刘志强采访整理)
公报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人民日报记者 刘先云 黄超
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29日发布,公报中有何亮点?当晚,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汪同三、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王远鸿接受人民网强国论坛访谈,解读了公报亮点。
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摘帽
公报提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扶贫目标是本次公报中的一大亮点。”汪玉凯说,按照现行的贫困标准,我国贫困人口还有大约7000万,在5年内实现农村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任务非常艰巨,这体现了国家推进扶贫的坚定决心。实现上述目标,汪玉凯认为,国家要加大扶贫投入,并创新扶贫模式,把扶贫资金管好用好。
汪同三指出,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不仅要强调收入这个硬指标,而且农村居民的饮水、人居环境等指标,也应统筹纳入扶贫工作中。
环保机构省以下垂直管理
公报提出,“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
“此次绿色发展成为指导‘十三五’发展的五大理念之一,体现了国家对生态的高度重视,而公报提出环保执法部门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这是环保体制上的重大改革,是保障未来绿色发展的重大举措。”汪玉凯说,过去环保执法实行属地管理,受到地方制约比较多,执法缺乏刚性。省以下垂直管理后,环保执法的体制机制更加顺畅,地方环保部门可以较好地摆脱地方的不当干预。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
公报提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
“公报提出了许多保障民生的具体举措,表明中央保障民生的坚强决心。”汪玉凯说,免除贫困学生高中学杂费,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还体现了国家对教育公平性的重视,对促进整个社会公平正义具有积极意义。
王远鸿认为,普及高中教育、逐步实行中职免费教育,还可以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人才,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实施全民参保计划,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
公报提出,“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
“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建好社会保障网,是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汪同三指出,从国际经验看,要走出“中等收入陷阱”,一是要调整经济结构,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二是要解决社会公平性的问题。
汪同三指出,实行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有利于解决地区间养老金收支不平衡的问题,促进地区和行业间养老金水平的均等化。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也有利于筹集养老资金,确保养老金足额及时发放,让居民更好分享国企发展的红利。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公报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理顺药品价格,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会公报首次把健康中国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汪玉凯表示,健康中国是在共享发展这个大理念下提出的,具体来说就是确保百姓少生病,并且生病后能获得良好医疗保障。
“老百姓十分期待这样的政策。不能经济发展后环境却污染了,水质下降了,雾霾变多了,这绝对不行。”汪玉凯认为,全会从体制、机制、制度、战略等方面对健康中国进行了具体化。汪同三指出,当前中国城乡医保已基本实现全覆盖,但水平较低、质量不高,如何建设一个高质量高水平的医保体系是健康中国在未来实施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全面实施一对夫妻可生两孩
公报提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全面放开生育两孩,回应了不少百姓的期待。”王远鸿说,这也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需要,对人口政策作出的又一重大调整。
王远鸿指出,2014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率已达15.5%,而且近年来我国15—59岁劳动力人口绝对数量持续减少,农村转移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也已经过去,人口红利显著下降,适度放松计划生育政策,可以缓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支出压力,并为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劳动力,提高居民的储蓄率和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此外,人口政策适当放松,还有利于减少对人口性别的人为控制,缓解我国男女性别比失衡问题。 (转自《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