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禁烧秸秆想到的

本报记者 赵强

    时下,秋收接近尾声,尽管禁烧秸秆的措施越来越严密,但仍有农民为图“省事”,还在田地里焚烧秸秆,这不仅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还极易引发火灾等事故,造成不必要的财产损失。
    季节性焚烧秸秆一直是困扰各级政府的一个难题,为有效防治秋收季节秸秆焚烧污染空气,各级政府做了大量工作,一遍遍地发通知落实禁烧政策,但部分地区违法焚烧秸秆现象仍然屡禁不止。其原因何在?主要是由于秸秆目前利用率不高,即用于发电,且由于人工费激增,导致收集成本高、利润空间小,农民未能从中获利。再者,随着农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户饲养大型牲畜少了,加之农民生活普遍用电、煤气,农业秸秆作为草料和生活燃料的作用渐渐弱化。因此,从治理效果来看,焚烧秸秆的现象屡禁不止,“禁烧令”也并不是解决秸秆焚烧这一难题的良方。
    那么,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焚烧秸秆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坚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原则,切实加强宣传引导,构建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的长效机制,在全社会更要大力开展焚烧秸秆的危害和秸秆综合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科普宣传,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环保意识,引导农民群众转变观念,为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同时,政府应加大技术推广力度,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加快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比如,因地制宜地引导农民机械化秸秆粉碎后“就地还田”、鼓励农民将农作物秸秆卖到电厂用于发电、利用切碎装置和腐熟剂的使用将秸秆转化为肥料等综合利用技术,真正实现秸秆变废为宝,让农民从秸秆多元化利用中获益,让秸秆造福于农民,焚烧秸秆的难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