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周”的“ 含金量”到底有多少?

——“十一”长假过后的“冷”思考

    回首国庆长假,每个人的过节方式都不一样,感受也不一样,许多人选择了出门旅游。旅游是让我们放松心情、增长见识的最佳途径。而假期出游质量如何呢?“健康游”、“安全游”、“文明游”、“放松游”,我们真的做到了么?
    回顾一周经历,特别是在旅游度假过程中经历了欢乐、沮丧、收获、遗憾,过后会有哪些思考?景区“沦陷”、游人失控、交通拥堵、不文明旅游的泛滥……这些都是旅游中不得不说的尴尬。网友眯眼看人说,长假损失一定比收益大——全国拥堵、浪费汽油、人员集中出行破坏环境、机关不办公、推迟企业的审批申请、影响创造价值的效率、科研停止、有病得不到及时治疗……10月6日,知名经济学家汪丁丁在其搜狐博客撰文谈到:每年长假的损失,保守估测大约折合人民币2000亿元,建议取消3天以上的法定长假。
    面对种种“黄金周”的“后遗症”,我们是不是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这个假期,我们收获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创造了什么?
    这个长假已经结束了,今后还要面对很多假期,如何提高假期“含金量”是我们最该思考的问题。

“堵”字当道,让自驾游不自由
徐志杰  司机

    今年,已是连续第14年实行“十一”长假制度,但拥堵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从去年开始,高速公路在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景区拥堵的局面,延伸到了高速公路上。今年假期高速公路仍旧免费,选择自驾游的人依然特别多,这就注定会给交通带来巨大压力。路上拥堵是很多自驾游遇到的烦心事,甚至还有人略显夸张地形容这是“从出门堵到了进门”。
    提起黄金周自驾游的经历,我市市民徐志杰回忆起了这次并不轻松的假期经历:我是和朋友一行5人外出旅游,本以为自驾游出行相比其他出行方式要自由。在出行前,我们做了足够的出行计划,储备了足够的食品。为了节省时间不疲劳驾驶,我们一行人轮换开车。上了高速,我们才真的感受到高速公路的堵,“堵”真是这个长假的另一道“风景线”。我们这次在高速公路上的经历就是高速变“龟速”、“龟速”变停步,有些路段成了停车场。服务区车辆扎堆,排队上厕所的队伍排了有100多米。出门堵,到了目的地也堵,特别是下公路进景区的衔接处,自己的车停下了,景区的停车位不够;前面的路走不通,后面的人却一个劲儿地涌进来,我们陷在中间“进退两难,两头受气”,一些焦躁的司机还不停地按喇叭,真是一个闹心。平时我们常说:添堵、添堵,这时候就更容易理解这个词。
    交通运输部门的数据显示,今年国庆期间,全国公路、水路客运总量将超过6.1亿人(次),日均有8760万人(次)出行,比去年同期增长6%,比春节长假期间还多出一半。这只是公路、水路的运输量,还没算坐火车、乘飞机的。人多,拥堵在所难免。应对这样的考验,交通部门加强组织协调是应当的,但也要提醒大家出行要注意安全,着急于事无补;与其你争我抢,倒不如以礼息争。返程的路上,咱们的心再宽一点,回家的路也许就不那么窄了。

    点评  在大家都选择出行的“十一”假期,选择自驾游并不一定是方便、快捷、安全的出行方式。很多问题会让我们在出行的过程中措手不及,不但不能从自驾游中获得快乐、轻松的感觉,甚至会让我们疲惫不堪。
    支招  尽量避免自驾游。如果选择了自驾游就应当做好相关的准备,制定合理的出行路线及牢记驾车的注意事项。同时切忌疲劳驾驶。

人走了,垃圾还在
徐常富  辽河半岛业主

    “我是从辽源到长春看望家人,然后在长春跟团旅游的。这一路上的不文明现象真多。我坐在大客副驾驶的位置上,视野开阔,在高速路上眼瞅着前面的小轿车里往外扔杂物。到了堵车的地段,有人干脆停车,越过隔离栏‘大小便’,还有的父母抱着小孩就在高速公路上‘方便’。到了景区,不文明现象更多。在禁止吸烟区吸烟的、瓜子皮嗑一地到处都是。随地扔垃圾的、爬到雕塑上照相的屡见不鲜。最可气的是在动物园,有的游人扔食物喂动物,有的人则是扔装有水的矿泉水瓶打动物;电视、网上、报纸报道的‘某某到此一游’的现象,在一些景区依然存在。有些地方的墙壁上明显是之前写过处理掉的,可是又被人二次刻字……这一路旅游看到不文明现象频发,真的让人堵得慌。我看不惯的不文明的事情也去制止过,总是遭到冷眼。还有人对我说,这里又不是你家的,碍你什么事儿,多管闲事。”家住辽河半岛的徐常富耿耿于怀地讲起了他的旅游经历。
    针对种种不文明行为,10月1日新出台的《旅游法》,对“文明旅游”也有明确的规定。随旅行社出游,《游客文明旅游公约》等文件将作为合同附件纳入到报价合同中。法律的强制性措施固然重要,但强制性、惩罚性的措施只是一个辅助手段,根本解决方式是游客自我约束,主动提升文明素养。

    点评  腰包鼓了,出去玩的人多了,我们在这些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但我们的文明素质,是不是也应该尽快上一个层次,提高一个档次呢?
    支招  请随身携带方便袋,随手带走自己制造的垃圾。到景区时别光看风景,也要留意垃圾桶的位置。

“我们根本是被推着下山的”
乔孝华  退休工人

    我老家是山东的。今年长假跟老伴到了泰山,就想着怎么也得看看泰山日出。半夜我们就往泰山顶上赶。直通山顶的小路旁有不足膝高的围墙,我们小心地在山路中前行。
    可这泰山的日出好看,等想要下山时就难心了。山顶的人太多,有拍照等着排队洗相的、要坐下山缆车挤着买票的,都扎堆在山顶上。不宽的山路上一个挨一个地站满了人,后面的人想要下山就得推着前面的人往下走。我感觉下山这段路根本就不是自己走下去,而是被身后的人群给挤下去的。这一路我都提心吊胆,就怕哪一步没踩好,被后面的人给推倒了。这种时候就看出安全问题了,游客们都是互相推搡着下山,也不管前面的是老人还是孩子。

    点评  为什么“十一”假期到哪里都是人?在中国旅游,人多早已成了普遍现象。应该说假期集中是一大问题。这造成了游客都选择相同的时间出游,相应的旅游资源就会变得紧张。再就是国人骨子里“爱凑热闹”的原因。“某地很出名,你去过?好,我也去。”越是出名的景点越是人群扎堆,人满为患,造成的结果是,越著名的景区接待游客的压力越大。
    支招  平时就很空闲的游客要合理安排旅游时间和路线,而工作繁忙的游客则要善用年假,尽量避开旅游高峰期。这样不仅减少了人多玩不好的诸多不便,而且在旅游淡季出行,可以享受许多商家提供的打折优惠。至于出行的目的地,其实我们的祖国山川秀美,地大物博,许多地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如画的美景、特色的美食……我们可选的地方非常多,不必要都往一个地方挤。

“六个人问出六个价”
侯远明  富奥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泵业分公司员工

    我和家人都很爱旅游。今年我带着妻子和女儿去大连玩,正好那里的海产品又新鲜又便宜,就想着带点回辽源。在“海市”我们挑了几样商品,回去才发现同团的几人也买了一样的东西。我就好奇地问了一下价格,没成想同一家商店的相同商品,我们6个人所花费的是6种价格。这还只是普通情况,到外地旅游,总会碰到这种“宰外”的情况。就在两年前的一次旅游途中,当时我刚从一家特色金店里出来,就听到同行的一位游客大哥在那儿不停地抱怨。据说他们两个人就在我进的那家店旁冷饮摊吃了7支冰棍,结果一算帐傻眼了,7支要他49元钱。这么一算下来,咱们这5角钱一支的冰棍,被卖上7元钱一支。但话又说回来,买东西怎么能不问价啊。明知被宰,但东西都吃了,还能怎么办?咱们都是外地人,也不敢跟店家起争执,只能自认倒霉。
    旅游景区的商品卖“天价”这种事,我早在十几年前就遇到过了。那一次是去北戴河旅游,遇到一个明码标价的西瓜摊,摊前小黑板上面写着0.5元50克,当时西瓜0.2元1斤都算贵的,我还以为是0.5元1斤,细看才发现不对,几块西瓜下去就是好几十元,基本等于“明抢”了。

    点评  会出现“宰客”情况,是因为旅游市场还是不够严格和规范,让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损害消费者利益。同时,游客也应提高法律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以免造成不必要损失。
    支招  一物多价的混乱现象并不少见,买东西先问价格已经是旅游购物常识了。所以不管这样商品你有多么熟悉,买之前还是先问问价吧,不然总会碰到“心黑手狠”的商家,就只能找当地的物价、消协、旅游局等相关部门解决了。

“我们就是照相团”
褚天娇  《辽源日报》编辑

    今年“十一”长假与几个朋友相邀组团出游。我们经天津、济南、青岛、烟台,最后到大连,一路8天不算坐船3000多公里的旅途玩得很开心。所到之处更是各种拍照留念,同行一位朋友调侃我们旅游团就是“照相团”。不光是我们喜欢拍照,只要有景点就能看到游客在不停拍照,入耳的都是“咔咔”的按快门声。
    在路经曲阜时,我们到孔府参观,准备好好了解一下孔府的历史。可当我放下手中的相机,准备细听导游的讲解时,却发现自己根本听不清导游的声音。周围的游客们不停地拍照,不仅没人去理会导游对孔庙的介绍,喧哗声更是让想听讲解的人心生烦躁。
    在我们游玩青岛极地海洋世界时还遇到了一位极品“拍客”。那是在一处造型别致的帆船景观点,我们到那里时有位女游客正站在帆船上照得兴起。让人没想到的是,她照完之后竟然不肯从上面下来,声称要给未到的同伴“占地方”。等到这位女游客的同伴赶到时,她已经在帆船上待了近10分钟了。想象一下,在人满为患的景区里,许多想要拍照的游客围等在旁边的画面,真不知这位游客怎么能“坚持”这么久。

    点评  旅游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出门旅游是为了游览风景,体味当地人文风情,感受古人智慧魅力,亲历美好山水,这些,相机是捕捉不到的。游客不应该是“照相团”。文明出游,在我们离开景区时带走的不仅是相片,还有记忆。同时,我们也应该为景区留下一份美丽,为有幸成为同路的其他游客留下一个美好轻松的心情。
    支招  看到美景,拍上几张就好了,还是要常放下手中的相机,静下心来,深呼吸,听听声音,用身心去感受不同的风景,这才是旅游的魅力。

全家出行真的轻松了吗?
李东  隆府嘉园业主

    “这个假期,甭提了。本以为一家5口儿人能够高高兴兴地出去游玩,没成想高高兴兴出门憋一肚子气回来。”家在辽源、工作在沈阳的李先生谈起了长假旅游有些尴尬:“平时工作忙,好不容易赶上国庆长假,寻思借着长假带着父母和妻子儿子一起去外地散散心放松放松。在家的时候商量去北京,可到了目的地一家人却出现了分歧。父母想去天安门广场看看升旗仪式,儿子却在睡懒觉,起不来;儿子想去北京欢乐谷玩,可父母那么大年岁了,又不愿意去。这还不说,饮食也是问题。儿子想吃北京烤鸭和西餐,父母嫌油腻,想吃面。就连返程都是闹得‘唧唧歪歪’的。父母选择坐火车回来,孩子却要坐飞机。这次旅游我就夹在中间,这边是父母,那边是妻儿,真是让我左右为难,原本快乐的旅游闹得别别扭扭,谁心里都不爽。说句实在话,去哪玩不重要,重要的是心情,可这么一来二去的谁的心里也不舒服,这假期旅游过得真憋屈。”

    点评  旅游本是散心,不想散心变闹心。
    支招  介于家人年龄段不同,建议分开旅游或选择一些适宜老人和孩子去的风景区游玩。


旅游=拍照?

    “来给我拍一张,等会儿,我摆个pose!”
     “你让开一点,我们也想照一张!”
    10多年前的天安门广场上密密麻麻布满了拍快照的摊位。来自天南海北的人们耐心地排队等候着,只为留下一个写有“北京天安门留念”字样的珍贵照片。在进景区的入口前,在景点的某个大石头前,在某个历史人物雕像前,在古树旁,在亭间,在海边……如今,我们依然要穿越人头攒动的“游客大军”,只为留下一张照片,相机在旅游中充当了主角,这就是我们旅游的意义吗?除了相片,难道就没有其他东西可留下吗?我不知道,旅游结束后,又有多少人会真的经常翻看?更有甚者,国人出国竟然因为争抢拍照地点大打出手,让外国人笑话…… 
    诚然,我们尊重每个人旅游的方式,不反对拍照,人们为了让美好永存,只好举起相机,让它留驻在镜头里。在相机屏幕上,我们以为拥有了美,往往却是,有了镜头,没有了眼睛;有了摄影,没有了欣赏;有了纪念,没有了记忆。我的一个朋友去巴厘岛旅游,看舞蹈表演时体会更深。第一次看时拼命拍,连剧情是什么都无暇看,后来有机会重看时才能入戏并观察演出者的神情动作等。其实,旅游是为了放松,为了增长见闻,丰富阅历,但很多游客想的却是积累谈资、炫耀品位,斤斤计较审美活动的“性价比”。有的朋友去历史博物馆,好多地方不让拍,但他总是忍不住拍,导游对于历史的讲解他啥也没听清,回来之后他都说不清自己到底拍了些什么。
    其实,除了呈现在照片上的色彩与光影,还有更多东西值得细味。不是吗?面对自然,还有内心的震撼;面对艺术,还有情感的激荡;面对文化,还有理性的思索;甚至是清新宜人的空气、眼波流转的细节、浓厚深沉的氛围……这些,该如何用相机记录?
    当你执著在一个光线、时间、地点时,当你对所拍的相片不满意一再在原地重复拍摄时,其实会错失周边更生活化、更让人感动的人事和景物。
    用心感受,用眼捕捉,当下的感受更能长存。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郭珍珠  刘红娇  季式学 采写
    本版策划 郭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