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重阳日 满目青山夕阳红
重阳,是老人的安康,是登高的远眺,是出游的精彩。重阳节对于多数人来说只知道是老人的节日。其实,这个传统节日除了有尊老、敬老意义的同时还有团圆、长久之意……
近年来,我市经济建设发展如日中天,文化建设也开展得如火如荼。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文化精髓被越来越多的人重拾,现代文明社会里应有的孝、爱和正能量更是被一个个感人至深的贤孝故事诠释得淋漓尽致。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双九节”“菊花节”“茱萸节”。重阳节是集“孝”文化、“寿”文化、“雅”文化于一体的传统文化节日。1989年,我国重阳节正式定名为老人节。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定为全国的敬老日。目前,我国的老人总数已超过一亿,已经接近老龄化社会指数。“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人们的知识、经验是我们社会的宝贵财富。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因此,重阳节又多了一层新含意。重阳节有登高和吃重阳糕的习俗。“高”和“糕”同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农历九月俗称菊月,我国很多地方在重阳节期间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时期以来,就有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的“风尚”。在汉族的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
青春长驻,人生不老,是世界各国人们世世代代的共同追求,重阳佳节之时,正是枫叶流丹、五谷飘香、秋高气爽的黄金季节,亲朋好友一起扶老携幼爬山登高,是人们的一次集体健身、崇尚长寿的传统活动。菊花和梅、兰、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四君子”,古代的文人骚客常在落叶萧萧时节怀乡赋诗或踏野访花。重阳节赏菊,是士大夫阶层和文人墨客留下的古文化遗风。
每缝传统节日,我市的国学志愿者多半都会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在充实自己的同时也让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尊老爱幼不是某个日子里才做的,是随时随地都应该做到的。我们东北地区在重阳节当日,即使少有插茱萸、吃重阳糕的习惯,也可以邀上亲友,一同出游或到近郊走走,看看需要帮助的老人,感悟一下家乡大地丰收的喜悦。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龙山区福安社区居民高丽媛用40年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今年64岁的高丽媛是中共党员,她40年如一日地照顾自己的婆婆和有智障的小叔子,感动着亲人、邻居以及知道此事的每一个人。
高丽媛结婚40多年来,一直和公公婆婆生活在一起。10多年前公公因病去世,她就和丈夫悉心照料着80多岁的婆婆和傻小叔子。
2012年大年初一,高丽媛的丈夫因癌症去世,婆婆又因过度悲伤病倒在床上,傻小叔子什么也不懂,稍不如意就会对母亲动手打骂。她的身体也不是很好,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轻微脑血栓而且还有腰椎间盘突出等病痛,她强忍失去亲人的悲痛为婆婆求医问药,当老人生病住院时,他比亲姑娘还着急,跑前跑后,不论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给老人极大的支持与安慰,外人不了解情况的,都以为高丽媛是老人的亲生女儿。在住院期间给老人打水洗脸、端饭喂药,不分昼夜地照料着婆婆,傻小叔子因为经常大小便失禁,屋里气味很难闻,但婆婆每次问她,她怕婆婆上火都说没有闻到。以前,傻小叔子想吃什么了就会说:“让老大媳妇买去。”有一天他嚷嚷:“腰折了,找嫂子。”这是这么多年来,他第一次开口叫嫂子,高丽媛有点儿激动,虽然丈夫不在了,但这个小叔子在她眼里跟亲弟弟没什么区别,她急忙带着傻小叔子去了医院,大夫检查后说腰没事,是腿受了风寒,进行处理之后,给拿了膏药。高丽媛告诉小叔子:“别怕,腰没折,贴几贴膏药就好啦。”回家后,她更加细心照料,小叔子腿疼起不来,她拉他起来很费力,经常累得满头汗,她发现小叔子经常坐在门口向外张望,婆婆习惯把门开条缝,原来小叔子就是这么受的风寒,她劝小叔子别离门太近,往里点儿坐,可他总是记不住,于是高丽媛就劝婆婆别开门了。过了一段时间,小叔子活动灵活了,也不嚷嚷疼了。
高丽媛所做的一切也深深感动了老人的亲生子女们。在她的带动下,三小叔子开始主动帮她照顾母亲和弟弟。一次他哽咽着说:“嫂子,这个家多亏了你,你也是年过花甲的人了,现在是有老妈在,不然长嫂如母,以后我们会把你当作母亲一样孝敬。”
人老了都会惦记不在身边的子女。逢年过节,高丽媛不管有没有钱都会给老人包饺子。每次婆婆都会说:“多包点儿,给我孙子带点儿。”高丽媛从不会计较,总是笑呵呵地说:“放心吧,都带了。”每次一包就是几蒸锅。60多岁的人每天接送孙女上学,照顾一家老小,连熬药都是双份的,熬完婆婆的,再熬自己的。邻居夸她,她却总是平淡淡地说:“谁家不是这么过呢,都有老的时候,比我有孝心的多了。我也遇到个好婆婆,她心疼我。”是的,婆婆跟邻居说:“我儿媳妇不容易,她就是我们家的顶梁柱啊,她对我比对她亲妈都好啊,她妈没了,我不疼她,谁疼她。”
常言道:“顺者为孝。”老人上了岁数,话多、唠叨是经常的事儿,每当高丽媛的婆婆话多的时候,她就对孩子们说:“不要与老人计较小节,尊敬老人是我们的美德。虽然有些话年轻人不爱听,但绝无恶意,我们要耐心听,人老了,就是老小孩,要有耐心,让老人开开心心地过好每一天才行。孝敬是满足,付出是快乐。”
今年72岁的谢福田退休前是辽源矿业集团的党委书记。2004年退休之后,他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更没有认为自己已经老去。随之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尊老爱老、组织离退休老同志和职工家属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推进矿区和谐建设上,不仅实现了离退休老同志“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而且矿区上下到处都充满了积极向上、平安祥和的氛围。
谢福田面对着辽源矿业集团老年体协一些同志年老体弱、急需充实领导力量,开拓老年体协工作新局面的情况,他不顾家人的劝阻,主动担起了老年体协主席的重担。他经常讲,离退休老同志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我们辽矿集团的功臣,没有他们就没有辽矿集团的今天。让这些老同志晚年更幸福、更健康,是我们的良心所求、党情所在。11年来,他几乎每天都深入到老同志之中,每年的大型活动都参与其中。每年都在老体协、老干站工作300天以上。
谢福田把组织和制度建设,作为首要工作,一抓到底。全矿区老年体协下设4个基层分会,太极拳气功、秧歌舞蹈、乒乓球、健步行等14个专业分会,囊括了老年同志喜爱的各项活动。在矿区形成了只要你想参加活动,就会得到老年体协组织的支持和帮助,就会从中得到快乐和健康。
为保证老年文体活动的开展,谢福田在征求老同志的意见、亲自参与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了相关制度。其中制定了“四自”原则,即自娱自乐、自己报名、自愿参加、责任自负;“三不”要求,即不安全不活动、不把握不活动、身体不适不活动。并规定:每次大型活动都要建立名册,必须请矿医院大夫参加,做好急救或特殊情况的医疗保障工作。从而使各种大型活动,能够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顺利进行,受到了广大老同志的称赞。
在工作中,谢福田坚持从老同志健身需求和上级老年体协组织部署的实际出发,每年都结合矿业集团的实际,制订出全年的工作规划。在老年体协全年规划中,根据各项体育健身和娱乐活动的特点,逐月进行安排,保证了每月最少举行一次大型的展演和比赛,实现了老年文体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为了进一步调动老年文体活动骨干的积极性,谢福田坚持每年都对老年文体活动的积极分子进行表彰奖励。现在,矿业集团老年体协已建立起了近200人的骨干队伍。这些文艺骨干分布在矿区各个活动场点,不仅起到了组织作用、带动作用,而且使矿区老年文体活动遍布每个角落,到处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为满足广大老年同志对广场秧歌舞的喜爱,他积极组织有关人员创编了《茶山情歌》;为推广健身球活动,组织人员创编了《新龙船调》;在群众性大秧歌活动中,又组织人员创编了《辽矿大秧歌》等。仅2014年他就组织人员创编各项健身项目达16个。在谢福田的组织倡导下,各分会广泛开办辅导员学习班,仅2014年,就举办文艺体育老年人学习班达41次,培训了630多人次。矿区丰富的老年人文化体育活动的开展,使老年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身体素质发生了明显变化,老年人的体育人口由上世纪九十年代的30%,上升到目前70%。
十几年来,谢福田同志把和谐矿区建设作为老年文体协会的工作目标,组织开展文学艺术创编活动,并且把歌颂党、歌颂中国梦、歌颂先进人物、歌颂爱矿山做主人作为创作主题。2005年成立老年合唱团、艺术团,组织离退休老同志创作歌曲、快板、表演唱等各种文艺作品达100多个,演出100多场。先后组织老同志编印了诗集《煤海放歌》《心中放歌》《矿山放歌》3本诗集和《论文集》。除此之外,谢福田同志每年都组织老同志举办一次书画笔会,陶冶老同志的情操,组织创作了大量书画作品。其中,退休老同志杨凯臣的书画作品,被吉林省委组织部、老干部局组织的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65周年“同心共筑中国梦”系列主题活动《白山松水、共绘中国梦》书法、绘画、摄影作品展中,被入选为收藏作品。在文学艺术创作中,谢福田同志亲自动手,创作了几十个突出正能量的文艺作品。今年,谢福田创作了腰鼓表演唱《永远跟党走》等。在谢福田的组织领导下,老年艺术团、合唱团演出的文艺节目都突出主旋律,突出宣传正能量。例如:创作并演唱了歌曲《实现中国梦阔步向前进》《见义勇为之歌》《矿山进行曲》、歌舞《和谐的社会平安的家》等等,都非常受欢迎,有力地促进了和谐矿区建设。
谢福田虽然已年过古稀,但他却认为自己人老心不老。虽然他已经退休十余年,但他却常说:“不能拿人老了,当不作为的借口和理由。我退休了,但一直坚持着让自己有事做。当矿区老年体协主席,这是老哥们儿老姐们儿信任我。所以,我没有理由不把矿区的老年事业做好,没有理由不把余热散发洒在党的光辉照耀下。”
现年71岁朱老先生退休前是一个从事文化工作的知识分子。对于文字他习惯于咬文嚼字,对于生活细节他更是不含糊。虽然性格上有些倔强的个性,但思想却有着超乎常人的高觉悟。一些想法甚至连年轻人都不及。比如,在2013年他就将自己的 “后事儿”策划完,并写下了遗嘱,为儿女们也制定了相关要求。
2005年退休后,读书、看报、写字、打扬琴都成了朱老先生的一部分,生活有滋、有趣、有情。随着年纪的增长,他不像有些老人“怕死”,但他对自己的身后事却越来越关心。不是怕子女们不大操大办,而是担心子女们办的、说的不合自己心意。2013年1月6日,朱老先生立下以《我的丧事我作主》为题目的遗嘱。
关于丧葬活动,他要求必须从简、文明。绝不许请阴阳先生,绝不许烧纸,绝不许摆供品,绝不许点香。遗体存放室必须安静,遗棺周围必须利索。只在门口两侧摆放一儿一女的花圈。关于丧葬仪式,他只想在殡仪馆大厅举行个简单仪式。关于悼念大厅布置,他要求墙上的横幅内容为:“朱老先生逝世追悼仪式”。墙上竖联内容:“——来了来了,我爸妈来了,我才来了,我这一生足了。”
“——走了走了,我爸妈走了,我也走了,我这一路美了。”关于追悼会仪式,他要求仪式不放哀乐,而是要求放《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乐曲放一遍后,由自己女儿主持追悼会,儿子致悼词。关于骨灰,不存放,也不回祖地,而是要撒在他出生的西辽河、工作的东辽河交汇处的三江口。关于纪念,有“烧三七”的老习俗,这个他认为可以有,但还是要求一切文明从简,绝不许烧纸,不许摆供品,不许点香……每“一七”,到东辽河边向河里放一束鲜花就可以了。关于以后的纪念,他什么也不要,只要儿孙们用手机给他发一条短信。儿子、儿媳和女儿、女婿,他要求发:“老爸,加油!”孙子要求发:“爷爷,加油!”外孙女要求发:“姥爷,加油!”
朱老先生能如此平静地面对自己的生与死,而且健在时就为自己写好了悼词,足以看出他的乐观和豁达。
朱老先生说:“我的晚年追求,就是让晚年活的更开心,走的更安心。”人生在世要常怀感恩之心,对社会应积极贡献,对人生要有满腔热情,对生活该执著信念。我的情感,永远都与龙首山永恒,与东辽河长流。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王超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
近年来,我市经济建设发展如日中天,文化建设也开展得如火如荼。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文化精髓被越来越多的人重拾,现代文明社会里应有的孝、爱和正能量更是被一个个感人至深的贤孝故事诠释得淋漓尽致。
重阳节是“孝” “寿” “雅”的传统大日子
辽源圣贤文化教育中心创办人 蒋 波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双九节”“菊花节”“茱萸节”。重阳节是集“孝”文化、“寿”文化、“雅”文化于一体的传统文化节日。1989年,我国重阳节正式定名为老人节。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定为全国的敬老日。目前,我国的老人总数已超过一亿,已经接近老龄化社会指数。“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人们的知识、经验是我们社会的宝贵财富。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因此,重阳节又多了一层新含意。重阳节有登高和吃重阳糕的习俗。“高”和“糕”同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农历九月俗称菊月,我国很多地方在重阳节期间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时期以来,就有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的“风尚”。在汉族的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
青春长驻,人生不老,是世界各国人们世世代代的共同追求,重阳佳节之时,正是枫叶流丹、五谷飘香、秋高气爽的黄金季节,亲朋好友一起扶老携幼爬山登高,是人们的一次集体健身、崇尚长寿的传统活动。菊花和梅、兰、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四君子”,古代的文人骚客常在落叶萧萧时节怀乡赋诗或踏野访花。重阳节赏菊,是士大夫阶层和文人墨客留下的古文化遗风。
每缝传统节日,我市的国学志愿者多半都会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在充实自己的同时也让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尊老爱幼不是某个日子里才做的,是随时随地都应该做到的。我们东北地区在重阳节当日,即使少有插茱萸、吃重阳糕的习惯,也可以邀上亲友,一同出游或到近郊走走,看看需要帮助的老人,感悟一下家乡大地丰收的喜悦。
花甲媳妇为耄耋婆婆撑起一个家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龙山区福安社区居民高丽媛用40年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今年64岁的高丽媛是中共党员,她40年如一日地照顾自己的婆婆和有智障的小叔子,感动着亲人、邻居以及知道此事的每一个人。
高丽媛结婚40多年来,一直和公公婆婆生活在一起。10多年前公公因病去世,她就和丈夫悉心照料着80多岁的婆婆和傻小叔子。
2012年大年初一,高丽媛的丈夫因癌症去世,婆婆又因过度悲伤病倒在床上,傻小叔子什么也不懂,稍不如意就会对母亲动手打骂。她的身体也不是很好,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轻微脑血栓而且还有腰椎间盘突出等病痛,她强忍失去亲人的悲痛为婆婆求医问药,当老人生病住院时,他比亲姑娘还着急,跑前跑后,不论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给老人极大的支持与安慰,外人不了解情况的,都以为高丽媛是老人的亲生女儿。在住院期间给老人打水洗脸、端饭喂药,不分昼夜地照料着婆婆,傻小叔子因为经常大小便失禁,屋里气味很难闻,但婆婆每次问她,她怕婆婆上火都说没有闻到。以前,傻小叔子想吃什么了就会说:“让老大媳妇买去。”有一天他嚷嚷:“腰折了,找嫂子。”这是这么多年来,他第一次开口叫嫂子,高丽媛有点儿激动,虽然丈夫不在了,但这个小叔子在她眼里跟亲弟弟没什么区别,她急忙带着傻小叔子去了医院,大夫检查后说腰没事,是腿受了风寒,进行处理之后,给拿了膏药。高丽媛告诉小叔子:“别怕,腰没折,贴几贴膏药就好啦。”回家后,她更加细心照料,小叔子腿疼起不来,她拉他起来很费力,经常累得满头汗,她发现小叔子经常坐在门口向外张望,婆婆习惯把门开条缝,原来小叔子就是这么受的风寒,她劝小叔子别离门太近,往里点儿坐,可他总是记不住,于是高丽媛就劝婆婆别开门了。过了一段时间,小叔子活动灵活了,也不嚷嚷疼了。
高丽媛所做的一切也深深感动了老人的亲生子女们。在她的带动下,三小叔子开始主动帮她照顾母亲和弟弟。一次他哽咽着说:“嫂子,这个家多亏了你,你也是年过花甲的人了,现在是有老妈在,不然长嫂如母,以后我们会把你当作母亲一样孝敬。”
人老了都会惦记不在身边的子女。逢年过节,高丽媛不管有没有钱都会给老人包饺子。每次婆婆都会说:“多包点儿,给我孙子带点儿。”高丽媛从不会计较,总是笑呵呵地说:“放心吧,都带了。”每次一包就是几蒸锅。60多岁的人每天接送孙女上学,照顾一家老小,连熬药都是双份的,熬完婆婆的,再熬自己的。邻居夸她,她却总是平淡淡地说:“谁家不是这么过呢,都有老的时候,比我有孝心的多了。我也遇到个好婆婆,她心疼我。”是的,婆婆跟邻居说:“我儿媳妇不容易,她就是我们家的顶梁柱啊,她对我比对她亲妈都好啊,她妈没了,我不疼她,谁疼她。”
常言道:“顺者为孝。”老人上了岁数,话多、唠叨是经常的事儿,每当高丽媛的婆婆话多的时候,她就对孩子们说:“不要与老人计较小节,尊敬老人是我们的美德。虽然有些话年轻人不爱听,但绝无恶意,我们要耐心听,人老了,就是老小孩,要有耐心,让老人开开心心地过好每一天才行。孝敬是满足,付出是快乐。”
老有所为 让余热散发在党的光辉照耀下
今年72岁的谢福田退休前是辽源矿业集团的党委书记。2004年退休之后,他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更没有认为自己已经老去。随之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尊老爱老、组织离退休老同志和职工家属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推进矿区和谐建设上,不仅实现了离退休老同志“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而且矿区上下到处都充满了积极向上、平安祥和的氛围。
谢福田面对着辽源矿业集团老年体协一些同志年老体弱、急需充实领导力量,开拓老年体协工作新局面的情况,他不顾家人的劝阻,主动担起了老年体协主席的重担。他经常讲,离退休老同志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我们辽矿集团的功臣,没有他们就没有辽矿集团的今天。让这些老同志晚年更幸福、更健康,是我们的良心所求、党情所在。11年来,他几乎每天都深入到老同志之中,每年的大型活动都参与其中。每年都在老体协、老干站工作300天以上。
谢福田把组织和制度建设,作为首要工作,一抓到底。全矿区老年体协下设4个基层分会,太极拳气功、秧歌舞蹈、乒乓球、健步行等14个专业分会,囊括了老年同志喜爱的各项活动。在矿区形成了只要你想参加活动,就会得到老年体协组织的支持和帮助,就会从中得到快乐和健康。
为保证老年文体活动的开展,谢福田在征求老同志的意见、亲自参与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了相关制度。其中制定了“四自”原则,即自娱自乐、自己报名、自愿参加、责任自负;“三不”要求,即不安全不活动、不把握不活动、身体不适不活动。并规定:每次大型活动都要建立名册,必须请矿医院大夫参加,做好急救或特殊情况的医疗保障工作。从而使各种大型活动,能够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顺利进行,受到了广大老同志的称赞。
在工作中,谢福田坚持从老同志健身需求和上级老年体协组织部署的实际出发,每年都结合矿业集团的实际,制订出全年的工作规划。在老年体协全年规划中,根据各项体育健身和娱乐活动的特点,逐月进行安排,保证了每月最少举行一次大型的展演和比赛,实现了老年文体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为了进一步调动老年文体活动骨干的积极性,谢福田坚持每年都对老年文体活动的积极分子进行表彰奖励。现在,矿业集团老年体协已建立起了近200人的骨干队伍。这些文艺骨干分布在矿区各个活动场点,不仅起到了组织作用、带动作用,而且使矿区老年文体活动遍布每个角落,到处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为满足广大老年同志对广场秧歌舞的喜爱,他积极组织有关人员创编了《茶山情歌》;为推广健身球活动,组织人员创编了《新龙船调》;在群众性大秧歌活动中,又组织人员创编了《辽矿大秧歌》等。仅2014年他就组织人员创编各项健身项目达16个。在谢福田的组织倡导下,各分会广泛开办辅导员学习班,仅2014年,就举办文艺体育老年人学习班达41次,培训了630多人次。矿区丰富的老年人文化体育活动的开展,使老年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身体素质发生了明显变化,老年人的体育人口由上世纪九十年代的30%,上升到目前70%。
十几年来,谢福田同志把和谐矿区建设作为老年文体协会的工作目标,组织开展文学艺术创编活动,并且把歌颂党、歌颂中国梦、歌颂先进人物、歌颂爱矿山做主人作为创作主题。2005年成立老年合唱团、艺术团,组织离退休老同志创作歌曲、快板、表演唱等各种文艺作品达100多个,演出100多场。先后组织老同志编印了诗集《煤海放歌》《心中放歌》《矿山放歌》3本诗集和《论文集》。除此之外,谢福田同志每年都组织老同志举办一次书画笔会,陶冶老同志的情操,组织创作了大量书画作品。其中,退休老同志杨凯臣的书画作品,被吉林省委组织部、老干部局组织的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65周年“同心共筑中国梦”系列主题活动《白山松水、共绘中国梦》书法、绘画、摄影作品展中,被入选为收藏作品。在文学艺术创作中,谢福田同志亲自动手,创作了几十个突出正能量的文艺作品。今年,谢福田创作了腰鼓表演唱《永远跟党走》等。在谢福田的组织领导下,老年艺术团、合唱团演出的文艺节目都突出主旋律,突出宣传正能量。例如:创作并演唱了歌曲《实现中国梦阔步向前进》《见义勇为之歌》《矿山进行曲》、歌舞《和谐的社会平安的家》等等,都非常受欢迎,有力地促进了和谐矿区建设。
谢福田虽然已年过古稀,但他却认为自己人老心不老。虽然他已经退休十余年,但他却常说:“不能拿人老了,当不作为的借口和理由。我退休了,但一直坚持着让自己有事做。当矿区老年体协主席,这是老哥们儿老姐们儿信任我。所以,我没有理由不把矿区的老年事业做好,没有理由不把余热散发洒在党的光辉照耀下。”
为自己策划“后事儿”的“倔”老头儿
现年71岁朱老先生退休前是一个从事文化工作的知识分子。对于文字他习惯于咬文嚼字,对于生活细节他更是不含糊。虽然性格上有些倔强的个性,但思想却有着超乎常人的高觉悟。一些想法甚至连年轻人都不及。比如,在2013年他就将自己的 “后事儿”策划完,并写下了遗嘱,为儿女们也制定了相关要求。
2005年退休后,读书、看报、写字、打扬琴都成了朱老先生的一部分,生活有滋、有趣、有情。随着年纪的增长,他不像有些老人“怕死”,但他对自己的身后事却越来越关心。不是怕子女们不大操大办,而是担心子女们办的、说的不合自己心意。2013年1月6日,朱老先生立下以《我的丧事我作主》为题目的遗嘱。
关于丧葬活动,他要求必须从简、文明。绝不许请阴阳先生,绝不许烧纸,绝不许摆供品,绝不许点香。遗体存放室必须安静,遗棺周围必须利索。只在门口两侧摆放一儿一女的花圈。关于丧葬仪式,他只想在殡仪馆大厅举行个简单仪式。关于悼念大厅布置,他要求墙上的横幅内容为:“朱老先生逝世追悼仪式”。墙上竖联内容:“——来了来了,我爸妈来了,我才来了,我这一生足了。”
“——走了走了,我爸妈走了,我也走了,我这一路美了。”关于追悼会仪式,他要求仪式不放哀乐,而是要求放《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乐曲放一遍后,由自己女儿主持追悼会,儿子致悼词。关于骨灰,不存放,也不回祖地,而是要撒在他出生的西辽河、工作的东辽河交汇处的三江口。关于纪念,有“烧三七”的老习俗,这个他认为可以有,但还是要求一切文明从简,绝不许烧纸,不许摆供品,不许点香……每“一七”,到东辽河边向河里放一束鲜花就可以了。关于以后的纪念,他什么也不要,只要儿孙们用手机给他发一条短信。儿子、儿媳和女儿、女婿,他要求发:“老爸,加油!”孙子要求发:“爷爷,加油!”外孙女要求发:“姥爷,加油!”
朱老先生能如此平静地面对自己的生与死,而且健在时就为自己写好了悼词,足以看出他的乐观和豁达。
朱老先生说:“我的晚年追求,就是让晚年活的更开心,走的更安心。”人生在世要常怀感恩之心,对社会应积极贡献,对人生要有满腔热情,对生活该执著信念。我的情感,永远都与龙首山永恒,与东辽河长流。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王超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