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精神在呼唤

——访市政协原主席董继宏
本报记者 李奎福

    市政协原主席董继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主要谈了合理谋划工业、弘扬辽源精神的问题。他说,辽源是转型城市。在转型过程中,我们会经历很多艰难险阻。因此,提升提振城市精神尤为重要。
    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时期,辽源就已经开始解放思想,详细谋划城市经济。当时,打破传统模式,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办法,从上海、沈阳、哈尔滨等许多大中城市引进了很多技术人才,并且对城市工业进行了合理布局,建立起纺织、塑料、化工、机械、电子、钢铁等轻重工业企业。这样,工业就滚雪球似地发展了起来。因为工业规划合理,门类众多,所以辽源被域外称为“东北小上海”。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之初,辽源积聚了一大批工业技术人才。我市有相当的工业基础,在全省工业布局上举足轻重。当时我们就在规划发展,并且具备了开放的思想。
    进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起跑线上没有大起大落,因此掌握了持续发展的自主权。当时我们涌现了许多激励人心的企业精神和人文精神。在此基础上,又提炼出一个时期的城市精神,形成了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价值体系。全市人民有了奔头,形成了极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今天,我市的工业布局日趋合理。一些接续产业,特别是替代产品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在这样的形势下,城市精神的引领作用非常明显。
    现在我们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成功转型靠思想、靠人才、靠技术、靠实践。聚焦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必须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因此,形成一种广泛征求民意、符合城市现实、让人民大众基本认同的城市精神显得十分必要。城市精神无疑是城市的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