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垃圾”怎样“烧”成电

本报记者 宋义泽 王茵


    工人在垃圾吊运控制室操作设备。 实习生 陈炳君 本报记者 夏景明 摄

    经过近一个月试运行,9月1日,辽源天楹环保能源有限公司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首次冲转成功,正式与国家电网并网。这意味着,自这一刻起辽源城区内所有生活垃圾将被循环再利用,变身为绿色能源的“奉献者”。
    垃圾,生活中的“废弃物”,城市化进程中的“附属品”,每个人每天都在制造着它。对于我们来说,从家里把垃圾放进小区的垃圾桶,似乎一切都解决了,但作为循环经济的重要一环,它的旅程才刚刚开始。
    9月23日,记者深入辽源天楹环保能源有限公司,近距离了解垃圾焚烧发电的全过程。
    置身干净清爽的厂区,眼见一车车的生活垃圾通过专用通道缓缓驶入,经过计量后进入密闭的垃圾卸料平台,卸料门自动开启,垃圾卸入料池。
    市环卫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正式启动运行,环卫处的工作便从垃圾收储变成了垃圾搬运。每天,他们将城市产生的所有生活垃圾全部运往天楹环保能源有限公司。
    总经理章新建一边向我们介绍着垃圾焚烧发电的整个过程,一边察看着值班记录。
    他告诉我们,辽源天楹环保能源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打造环保治理精品工程和以污水处理、烟气净化、垃圾压缩、垃圾焚烧的环保企业,公司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总投资3.4亿元,目前一期工程已经投入运营,装机容量为15MW,日可处理生活垃圾800吨。
    走进楼上的垃圾吊运控制室,从透明玻璃往下看,巨大的料池内堆满了垃圾。
    “垃圾在焚烧前需要经过厌氧发酵,通常夏天需要发酵3天以上,冬天则需7天以上,仓内的垃圾最早是一周以前的,也有近两三天的。”
    章新建介绍说:“不过,这儿可不像以往你见过的垃圾填埋场,臭气熏天、蚊虫滋生。我们采用的是全封闭输送设备和通风除尘系统,一级全程负压运行,保障了厂房外听不到噪声、车间内无灰尘飞扬,而垃圾产生的臭味本身就是很好的助燃剂,垃圾焚烧全程负压运行使助燃剂均被吸入垃圾焚烧炉内焚烧。”
    在章新建的带领下,我们步入生产车间。巨大的反应塔、燃烧炉,高高的除尘装置、控制仪表,视线所及,看不到垃圾,也闻不到腐臭。
    在二楼的中控室内,大屏幕上显示焚烧炉各个环节的相关数据。正中间是焚烧炉中烈火熊熊燃烧的画面。
    “炉内垃圾燃烧后会释放高温烟气,高温烟气进入余热锅炉,经与锅炉受热面热交换产生过热蒸汽,过热蒸汽进入汽轮发电机组做功后产生电力,扣除场内自用电后,经输电站进入国家电网。”
    章新建说,“垃圾焚烧发电可大大减少垃圾中的有害物质,烟气经过处理达标排放,减少对地下水和填埋场周边环境的污染,焚烧产生的蒸汽则可用于发电,实现资源的回收利用。”
    章新建告诉记者:“9月1日,我们已经成功与国家电网并网,目前最大的担心是垃圾不够用。气能发电机冲转完成后我们日处理垃圾能力是800吨,而现在市区内日产生生活垃圾是280吨,我们希望市委、市政府能够再帮助我们协调一下,看看能不能将东丰县、东辽县甚至梅河口、四平等附近城市的生活垃圾为我们所用。”
    垃圾“烧”成电,令人厌弃的生活垃圾摇身一变成了“香饽饽”。在市公用事业局,负责人告诉我们,该项目的成功运行彻底结束了我市垃圾深度填埋的历史,真正实现了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不但绿色环保,同时也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垃圾焚烧发电前景可期。
    延伸阅读
    伴随我国城镇化水平提高,城镇人口快速增长,按照日人均垃圾产量1公斤计算,2013年,我国城镇垃圾产生量高达2.668亿吨,再加上农村大量的生活垃圾没有进入处理的行列,我国生活垃圾处理状况非常严峻,很多省市已经出现了垃圾围城的情况。而针对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方式,我国目前主要以卫生填埋和焚烧为主。但将垃圾埋在地下不仅占用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垃圾中产生的毒素还会向地下渗透,污染土壤、空气和地下水,成为高悬在子孙后代头顶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而且垃圾中大量可回收利用资源也被一起“填埋”从而白白浪费掉。从近年来的发展趋势看,垃圾焚烧占比正在逐年提高,未来,垃圾焚烧发电将成为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