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人民防空改革发展新局面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珍爱和平 开创未来
全面推进人民防空改革发展新局面
应急准备
深刻理解人民防空的使命任务中共中央关于深入推进人民防空改革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明确了“战时防空、平时服务、应急支援”的人民防空使命任务。这三大任务是人民防空创立60余年来建设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人民防空战时平时职能的高度概括,是新形势下人民防空战略地位的集中体现。有效履行人民防空使命任务,需要进一步加深对使命的理解,科学定位任务性质及其关系。
战时防空,就是根据国防需要动员和组织群众采取防护措施,防范和减轻空袭危害。这是人民防空的根本使命和核心任务,也是立身之本。人民防空说到底是为应对战时空袭而存在的,打仗和准备打仗是第一位的,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和弱化这个根本。否则,平时不抓紧战备建设,战时完不成防空袭任务,人民防空就失去了生存价值,就会犯历史性错误,也无法向人民交代。我们必须充分认清安全和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挑战,积极适应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空袭与防空袭的新特点、新要求,始终不忘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进一步强化随时准备打仗的思想,不断拓展深化人民防空军事斗争准备,全面提高信息化条件下防空袭斗争能力,确保当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能够上得去、防得住、救得好。
平时服务,就是利用人民防空战备资源优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城市建设、服务人民生活。这既是党的宗旨在人民防空事业上的具体体现,也是建设型政府对人民防空提出的基本要求,是人民防空战时使命任务在平时的延伸。改革开放以来,人民防空逐步由单一的战备工作走上平战结合的道路,坚持与经济建设相协调、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积极开发利用人防战备资源服务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例如人防工程的平时开发利用,既节约了土地资源、改善了交通状况、美化了城市环境,又方便了人民生活、拉动了经济建设、促进了城市发展。现在,人民防空不仅是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利国利民的社会公益事业。新形势下履行人民防空使命任务,必须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坚定不移地走融合式发展道路,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做出新的贡献。
应急支援,就是积极参与政府应急管理行动,充分利用人民防空战备资源为应对和处置平时突发公共事件、抢险救灾和应急救援提供支援保障。这既是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的基本要求,也是世界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是人民防空的重要担当。空袭灾害和自然灾害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会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危害,人民防空长期积累的丰富资源既能用于战时防空,也能用于平时应急行动,闲置不用是一种浪费。应当认识到,搞好防空建设是履行应急支援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具备战时防空核心能力,才有参加平时防灾和应急救援行动的条件,同时,通过积极参与应急防灾救援行动,也可锻炼提高防空袭斗争行动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各级政府都在加强应急管理,有关部门分别建立各种专业救援力量,人民防空部门是支援行动而不是主导行动,要主动参与不是大包大揽,要积极配合而不能消极对待。
吹响人防改革攻坚的进军号
国家人防办在辽宁沈阳举办了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深入推进人民防空改革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集训,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汇聚改革力量,推动工作落实,吹响了新一轮人防改革攻坚的进军号。
打好攻坚战,必须深入学习领悟习主席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坚定改革方向。深刻领悟“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总体国家安全观、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精髓要义,悉心体悟习主席治国理政的战略思维、大国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切实用习主席系列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发展。做到“五个坚持”:坚持把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作为基本着眼,坚持把能打仗、打胜仗作为核心要求、坚持把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防护能力作为根本目标,坚持把城市与重要经济目标防护并重作为重要指导,坚持把军民融合发展作为必由之路。
打好攻坚战,必须深入分析面临的风险挑战,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强化使命担当。充分认清国家安全的严峻形势、现代空袭的快速发展、人防事业的环境条件、转型建设的艰巨任务、国防观念的差距不足给人民防空带来的严峻挑战,进一步增强深入推进人防改革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切实站在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全局的高度尽好肩负职责。围绕战时防空,铸就护佑生命、保存潜力、安定民心、维护秩序等护国护民的坚强盾牌。围绕平时服务,展现解决民众生活新难题、拉动经济发展新增长、提供城市建设新空间等利国利民的独特价值。围绕应急支援,勇当应急管理、抢险救灾、维稳处突等为国为民的先锋骨干。
打好攻坚战,必须深入理解中央的战略部署,进一步把握科学内涵,理清发展思路。深刻把握《决定》中对人民防空的新定位、指导原则的新阐述、使命任务的新内涵、战略指导的新调整、改革发展的新部署、工作落实的新要求,着力在“定位”“定标”“定法”上下功夫。切实把准定位,真正把人防作为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方面、全民性的防护工作、利国利民的公益事业统筹、谋划和推进。科学确定标准,制定发展规划、确立奋斗目标、健全标准规范、规范机构编制。讲求工作方法、坚持用任务需求牵引、用理论研究促进、用政策法规保障、用建强队伍支撑、用转变模式推动。
打好攻坚战,必须深入研究制约人民防空改革发展的矛盾问题,进一步完善对策措施,推进工作落实。当前,人民防空的突出矛盾依然是能力水平与信息化战争防空袭斗争需要还不完全适应。究其深层次原因,主要是:在摆位上,没有把人防工作摆到位、抓到位;在机制上,办事机构、运行机制不完善,工作关系不顺畅;在体系上,组织架构体系、信息化体系、指挥体系不健全;在法规上,缺乏完善配套、上下衔接、实用管用的政策法规;在教育上,和平麻痹思想滋生,全社会关心支持人防建设的氛围不浓。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深入研究分析,按照《决定》的有关精神,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不断推动人防改革向纵深发展。
红史钩沉
(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火牵扯到了五大洲的居民。战争分为西、东两大战场,即欧洲、太平洋战场,是继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发生的人类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等轴心国及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卫星国为一方,以中国、美国、英国、苏联等反法西斯同盟国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达2200万平方千米。战争中军民共伤亡7000余万人,损失达5万多亿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中国、美国、苏联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而告终。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德、日、意等法西斯国家为实行侵略扩张、争夺世界霸权而挑起的,经过多次局部战争逐渐演变成全球战争。
(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是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由于全面战争时间约为8年(1937年七七事变国民政府发表《告全体将士书》—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亦被称为八年抗战,或简称抗战。
1931年,侵华日军在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挑起战争冲突,国民政府则采取妥协政策避免冲突扩大。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指出:“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并立刻准备应付新的大事变。全国上下立刻放弃任何与日寇和平苟安的希望与估计。”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全国各族各界人民热烈响应,抗日救亡运动空前高涨。
在战争初期,中国投入大量军队以遏制日军的进攻。随后,交战双方即转入战争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力量逐渐发展壮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美国罗斯福政府正式对日宣战,中国战场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同盟国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但战争过程中民众的国家观念得到了增强,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
(三)伤亡情况
《中共抗日部队发展史略》记载,中共抗日部队人员损失共计584267人。其中,伤290467人、亡160603人、被俘45989人、失踪87208人。中国平民则约有900万人死于战火,另有800万平民死于其他因素,9500万人成为难民。
现代防空
现代防空面临的十大挑战战机轰鸣,弹炮摇曳,网电搏杀。转眼间,防空与空袭之间的对抗已历经百年历史。一个世纪以来,空袭发生了哪些变化,对防空产生了多大影响,又将向什么方向发展?这是当今世界军事界最为关注而又迫切需要研究探索的问题。从空袭发展历程、技术手段突破和作战发展趋势来看,现代防空无论是在需要防范的对象,还是行动覆盖的范围,以及作战样式变革上,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低空、超低空突防的威胁
1987年,19岁的联邦德国青年鲁斯特驾驶“塞斯纳”单引擎运动飞机,采取低空、超低空飞行的方式,穿越了苏联防空体系的多层预警监视网,成功降落在莫斯科红场,在世界防空领域引起强烈震动和不安。众所周知,由于受地球曲率的影响,一般地面雷达对地表面300米以下低空、超低空飞行目标的探测距离远小于中、高空目标。例如,对于飞行高度100米的目标,雷达探测距离仅为40至50千米,因而低空、超低空是大多数雷达的探测盲区,是对空防御最为薄弱的区域。虽然对于低空飞行的目标,使用预警机或者气球载雷达可以延伸预警探测范围,但若不能有效掌握战场制空权和制电磁权,实现这一目标便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就保证突防安全而言,降低飞行高度有利于提高空袭兵器的生存概率。西方军事专家研究认为,目前飞机和巡航导弹超低空突防的最佳高度为海上15米、平原地区60米、丘陵山地120米。在近几场局部战争中,美国及西方等国军队首战均以巡航导弹为主,采取低空亚音速掠地(海)飞行(AGM-158巡航导弹低弹道飞行高度一般为10至150米),实施防区外远程精确打击,展现出了极好的突防效果(1999年科索沃战争中,北约军队使用巡航导弹数量高达1300余枚)。目前,美国正在推进弹道导弹核潜艇改装潜射巡航导弹计划,将4艘“三叉戟”弹道导弹核潜艇改造为能携带巡航导弹的核潜艇,以增强打击平台的隐蔽性和机动性。在未来战争中,低空、超低空突防仍将作为重要空袭行动样式而广泛使用。
超视距空战的威胁
早在100多年前,意大利军事家杜黑就提出了著名的制空权理论。他认为,空中战场是决定性战场,夺取与保持制空权是赢得胜利的先决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以后的局部战争表明,虽然夺取制空权的方式有多种,但空中交战依然是不可忽略的主要方式,歼击机或截击机及其机载武器成为空战的主体和制胜的关键。第一代作战飞机主要靠地面指挥、人机对话和空中缠斗。第二代作战飞机装备近程搜索雷达,机载武器主要为红外制导的近距格斗导弹,作战方式主要是地面指挥引导和空中格斗。第三代作战飞机已实现高度信息化和自动化,装备远程搜索雷达,机载武器主要为中距复合制导导弹,具有发射后不管和下视下射能力,作战方式实现了预警机空中指挥和中距导弹拦射。第四代作战飞机已完全实现信息化,而且具有全隐身突防、超视距攻击和超音速巡航能力,作战方式将采取空中预警指挥和有人、无人飞机协同作战。2005年12月,美国空军组建第一支F-22战斗机中队,由于F-22飞机装载了先进有源相控阵雷达、超视距目标识别系统和先进中距拦射导弹等,可实现先敌发现、先敌发射、先敌摧毁,已成为美军引领21世纪空中力量发展、在世界军事技术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的重要支撑。为此,西方各国紧随其后,纷纷发展具有隐身突防和超视距攻击能力的飞机及导弹。例如,欧洲6国联合研发的“流星”中远程空空导弹,采用主动雷达导引头、固体冲压喷气发动机,最大速度可达马赫数4,最大攻击距离超过150千米,其非逃逸区是目前世界上所有空空导弹中最大的,同时还具备高毁伤概率的特性。可以认为,下一代空战将很难在不同代别的飞机和导弹之间进行。
隐身飞机的威胁
19世纪末期,英国科学家麦克斯韦尔和赫兹先后发现了电磁场和电磁波,随后雷达技术应运而生,并于20世纪30年代走向战场。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在首都伦敦防空中大量使用地面雷达探测德国飞机,为高射武器和截击飞机提供空中预警情报,打破了空中目标不可探测的神话。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苏联科学家开始考虑降低飞机被地面雷达探测发现距离的技术措施,人们最先想到的是在飞机外壳上涂抹一层可散射或吸收雷达反射波的涂料,但仅靠这一方法对飞机的隐身效果有限,于是美国人决定另辟蹊径,即通过对飞机外形优化设计使其最大限度降低雷达反射截面积。1973年,美国空军和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决定启动代号为“海弗兰”的隐身飞机设计计划。1975年,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最先取得突破,研制出试验型隐身飞机XST。1977年12月1日,XST在内利斯空军基地格鲁母湖区进行了首飞,取得了试验成功。1981年6月18日,生产型隐身飞机F-117A首飞,代号为“夜鹰”,从此诞生了世界上第一架隐身飞机。1991年1月17日,F-117A在海湾战争的“沙漠风暴”行动中首次投入实战使用,成功突破了伊拉克防空预警网,在巴格达上空投下了第一枚炸弹,揭开了隐身飞机的神秘面纱。总体来讲,隐身飞机主要通过外形设计和布局、吸波材料涂抹和阻抗加载等技术降低目标可探测特征,使其难以被敌方雷达等探测手段发现和识别。例如,美空军B-2隐身轰炸机雷达反射截面积仅为B-52飞机的百分之一,而X-47B舰载无人机雷达反射截面积又比B-2飞机约小10倍,据报道,美着手研制的第六代战斗机将具有全向多波段隐身效果。可见,千里隐身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现有常规雷达对空中目标的探测跟踪性能大幅下降,有专家认为,世界各国现有防空预警体系作战效能正在面临“归零”的风险。
有人/无人机协同作战的威胁
近年来,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世界主要国家加紧发展无人化作战力量。目前,拥有无人机部队的国家和地区已由5个增至41个,大中型无人机装备数量从不足100架激增至1500余架。先进无人机被称为“蓝天骄子”“空中超人”。美X-47B舰载无人机空中加油后,作战半径可达3800千米,将作为“空海一体战”构想中突防攻击的“前锋”使用。法、意等国联合研制的“神经元”无人机具有自动捕获和识别目标的能力,可在不接受任何指令的情况下自主编队飞行,同时还可进行有人/无人机联合编组作战(即由1架“阵风”战斗机指挥4至5架“神经元”无人机,在有人机前方实施空中截击和对地攻击)。未来空中进攻将可能首先使用具有隐形化、智能化的无人机对防空体系进行电子干扰和火力压制,并采取有人/无人机协同作战模式,使空袭行动的隐蔽性更好、攻击力更强、安全风险更小,从而实现高效能、低成本、零伤亡的作战效果。这一作战方式的转变,将彻底颠覆传统的空中、空地和空海作战概念,推动战争形态产生重大变革。
弹道导弹的威胁
二战后期,德国科学家发明了V-1、V-2火箭,导弹武器和航天运载系统应运而生。此后数十年,弹道导弹是技术发展最快、最难防御的中远程打击武器,并成为核武器的主要载体。虽然1972年美苏两国签署了《反弹道导弹条约》,2010年4月美俄签署了《进一步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试图互相限制对方弹道导弹技术的发展及扩散,然而事与愿违,发展和掌握弹道导弹技术的国家越来越多。迄今,世界上至少已有8个发达国家和15个发展中国家能够研发弹道导弹,4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弹道导弹,现役弹道导弹数量达1万枚,它被许多非军事强国视为“撒手锏”装备而倍加看重。早在冷战时期,美苏就在发展弹道导弹的同时,全力发展反导防御系统,企图获取能够随时打击敌手而又不受报复的“绝对优势”和“绝对安全”。仅美国每年投入反导防御系统的建设经费就超过100亿美元。弹道导弹采用分导式多弹头、伴飞诱饵、电磁干扰和末段机动变轨等突防技术,大大增加了其突防打击能力。截至2010年12月,美国共进行陆基中段拦截试验16次,其中实现碰撞拦截8次,仅有一半取得了成功。2013年7月,陆基中段拦截系统进行3年来首次拦截试验,以失败而告终。由上可见,弹道导弹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中远程进攻作战最具威慑力的打击手段。
高超音速巡航导弹的威胁
不断追求速度优势是空袭兵器突破现有防空体系的又一重要途径,在其发展历程中,前后经历了亚音速、超音速和高超音速3个时期。随着高超音速武器的产生和使用,现代战争即将进入读秒时代。
2012年7月,印度宣称,将研发“布拉莫斯Ⅱ”高超音速巡航导弹,它能以6.5马赫的速度飞行。该导弹采用复合式导引头,可从陆基、空基和海基等多种平台发射,具备发射后不管的能力。2012年8月,俄罗斯表示,最新型“亚森级”巡航导弹核潜艇“北德文斯”号将装备3枚高超音速巡航导弹,射程为2500千米,命中精度为2至3米,可打击固定和有限移动目标。2013年5月,美国X-51A进行了第4次飞行试验,由B-52战略轰炸机携载到1.5万米高空投放,再由火箭改动机加速到4.8马赫至18000米高后,启动超燃冲压发动机,使飞行器飞行速度达到5马赫,在6分钟时间内飞行距离超过426千米。X-51A试验的最终成功为美国发展高超音速巡航导弹奠定了技术基础。
由于受预警探测、识别跟踪和拦截武器的限制,对于这种飞行速度大于4马赫的飞行器,现有防空导弹和末段拦截武器均已无能为力。
临近空间助推滑翔武器的威胁
由于高超音速飞行器技术日趋成熟,临近空间武器逐渐进入人们视野。其中,最有可能首先投入作战部署的是高超音速助推—滑翔式导弹武器。2003年,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和空军联合推出“猎鹰”计划,展开“高超音速技术飞行器”(HTV)项目研发,目标是将火箭助推与无动力高超音速滑翔技术相结合,研制一种能够遂行全球打击任务的超级武器,它的最大飞行速度可超过20马赫,可在2小时内对16000千米外的目标实施精确打击。与此同时,美国还在研发另外一种无动力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即“常规打击导弹”武器(CSM),在大气层内滑翔时间为800至3000秒,最大飞行距离为11000千米,可投送动能侵彻弹头,打击深埋目标。
常规精确打击武器的出现,使得进攻一方无需对海空力量进行战略投送部署,即可在2小时内从本土对全球任一目标实施打击,形成“全球非核闪击”效果。该系统的使用,甚至连美国正在构建的全球导弹防御系统都无拦截可能,足以使战略对手产生头悬“达摩克利斯之剑”的威慑效果。
天地往返飞行器的威胁
早在两千年前,孙子就说过: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100年来,空中力量的发展促使战争由陆地、海洋向空中发展。而21世纪战争形态的发展趋势是天空和战争向太空延伸。推动战争走向太空最为典型的事件是天地往返无人飞行器的诞生并用于军事目的。2010年4月,美国空军首架X-37B轨道试验飞行器由“宇宙神-5”运载火箭发射入轨,标志着美太空军事化步伐明显加快。X-37B是一种可在轨驻留和重复使用的新型轨道飞行器,飞行高度在30至100千米范围内,可根据作战指令部署小型航天器或者快速进入大气层,甚至投放对地打击武器。虽然现有空间目标监视系统可对其侦测和定位,但是由于这类飞行器平时在自由空间飞行,战时又无法预知在何时使用、投放什么武器和打击什么目标,因而其攻击行动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突然性,很难对其预先采取防范措施。它的出现,有可能突破太空领域非武器化的门槛,是美空天一体打击力量的雏形。
电子战的威胁
电子战是战争从有形走向无形的主要特征。电子战与防空作战如影随形,可使战场环境单向透明,大幅降低防空作战系统效能,被称为“战场上寂静的搏杀”。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不列颠空战中、电子欺骗与干扰最终成为战争的制胜因素。越南战争中,由于电子干扰的作用,越军“萨姆-2”防空导弹由最初的平均发射10枚导弹击落1架飞机,到1966年底平均发射70枚导弹才能击落1架飞机,反映出电子战对导弹战的巨大影响。1982年6月,以色列空军使用“百舌鸟”反辐射导弹和激光制导炸弹,一举摧毁叙利亚部署在贝卡谷地的19个“萨姆-6”导弹连,凸显了“软杀伤”与“硬摧毁”相结合的强大威力。此后,电子战贯穿于20世纪后期以来进行的每一场局部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那样,争夺电磁优势的斗争在战争初期首先展开,渗透于战场的每个角落,贯穿于行动的每个环节,决定性地影响着战争进程的结局。
网络战的威胁
网络战是自电子战迅猛发展后,战争手段在无形领域的又一创新和突破,具有震慑性、全域性和非对称性。有人预言,未来战争最有可能首先从无形空间发起。实施网络攻击代价小、隐蔽性强、破坏力大、可瞬间瘫痪对方体系支撑环境,并且在政治、经济、科技、传媒等领域给敌不可估量的损失和重大影响,被称为“穷人的原子弹”。随着人类社会和军队对网络技术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各国均把维护网络空间和信息安全提升至战略地位,加紧发展网络攻防作战力量。2009年6月,美将网络空间司令部升格为战区总部级作战司令部,并在各战区组建“联合网络中心”,建立国家和战区两级网络战指挥体系,扩充专业化网络作战部队,开发网电战武器,发展革命性技术,目前已研制出2000多种计算机病毒武器,启动了旨在推动下一代网电攻击能力的X计划。尤其是美军于上世纪90世代独辟蹊径所发展的“舒特”(以“红旗”系列演习发起人理查德·舒特上校命名)机载网络攻击系统,高度集成情报监视侦察、电子攻击、网络渗透与控制等手段,可在不进行物理攻击的情况下,以对雷达、通信和网络节点无线渗透方式,对敌空防指控系统等核心网络实施监视、控制与攻击,包括干扰、欺骗和瘫痪等。可以看出,“舒特”系统成功实现了网络战与电子战的完美结合,其实战运用将彻底改变传统意义上的空防对抗模式。
仰望百年硝烟弥漫的空天战场,在飞行器与导弹轰鸣的背后充满了战争的杀戮与毁灭。当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现了制造灾难的空中轰炸时,西方军事家曾提出“空军的轰炸能决定战争的胜负,防空是没有用的”这一结论。但防空的发展从未停歇,而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以后局部战争中取得了惊人战果。近年来,激光、动能、微波和粒子束武器研发取得了重大进展,战略预警、导弹防御和空间对抗技术也日趋成熟。有理由认为,在信息化战争背景下,空袭与防空将以全新的理念和模式,向着空天一体、攻防一体和软硬一体方向发展,共同构筑起维护国家安全与世界和平的矛与盾。
防空知识
(一)人民防空的地位和作用人民防空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人防是指政府动员和组织群众采取防空袭、抗灾救灾措施,实施救援行动,防范与减轻灾害危害的活动。
在战时,人防主要是通过疏散、隐蔽、伪装、消除空袭后果和组织群众自救与互救等方式,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少国民经济损失和保存战争潜力。
(二)人民防空基本防护措施
1、及时鸣放防空警报信号
由城市防空指挥部决定,鸣放国家统一规定的防空警报信号。
(1)预先警报:鸣36秒,停24秒,重复3遍。相关行动:实施防护或紧急疏散
(2)空袭警报:鸣6秒,停6秒,重复15遍。相关行动:就近就地隐蔽
(3)解除警报:长鸣3分钟。相关行动:迅速消除空袭后果,防备敌人再次空袭。
2、组织群众疏散隐蔽
根据形势的发展,实施城镇居民的早期疏散,临战疏散和紧急疏散。紧急疏散时,市民听到预先警报信号后,应迅速关闭煤气、水管阀门,切断电源和妥善存放易燃易爆物品,并在人防管理人员的指挥下进入人防工事。无法进入人防工事的应利用地形地物就近隐蔽。
3、组织对重要经济目标进行防护
根据需要组织对供水、供电、供气设施、城市生命线工程、大型桥梁、机场、港口码头等重要经济目标采取施放烟幕、设置假目标、空中设置障碍物等防护措施。
4、组织消除空袭后果
组织指挥医疗救护、消防、治安、通信、运输、抢险抢修、防化防疫等人防专业队伍和群众抢险防护队伍,积极消除空袭后果。
(三)空袭时防护行动
(1)听到预先警报时,应立即关闭煤气,熄灭炉火,切断电源,携带准备好的用品,照顾老人和小孩迅速、有序地进入指定的防空设施。夜间应严格遵守灯火管制的规定。
(2)听到空袭警报时,应就近进入防空设施隐蔽。如果情况紧急无法进入防空设施时,要利用地形地物就近隐蔽。
★在街上:车辆应迅速靠路边停下,行人要就近进入地下室、地铁车站或钢筋混凝土建筑底层等处隐蔽,不要在高压电线、危险房屋和油库等易燃易爆危险处停留。
★在公共场所:商店、影剧院以及车站、码头的人员,应听从指挥有秩序地利用地形地物分散隐蔽,不要慌张、拥挤、乱跑。
★在室内:可在钢筋混凝土楼房(5层以下)的底层、走廊或底层楼梯下,或在跨度较少的独用卫生间、灶间等处藏身。切忌站在窗口或露天阳台上。
★在空旷地:可就近选择低洼地、路沟边、土堆旁或大树下疏散隐蔽,当发现炸弹在你附近投下或爆炸时,应迅速就地卧倒。方法是:面部向下,掩住耳朵,张开嘴,闭上眼,胸和腹部不要紧贴地面,以防震伤。
(四)人民防空工程
人民防空工程是指保障战时人员与物资掩蔽、人民防空指挥、医疗救护等而单独修建的地下防护建筑,以及结合地面建筑修建的战时可用于防空的地下室。人防工程有很厚的覆盖层,它能不同程度地抵御冲击波、热辐射、核辐射和常规爆炸碎片等各种杀伤因素。有三防设施的还能防止毒剂、放射性和生物战剂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人防工程配备有防爆活门、防护门、滤尘器、滤毒器等设备设施。
人防工程的使用规定
战时,人员使用人防工程,要遵守下列规定:
1、进入时要尽量缩短时间。
2、儿童、老人、孕妇应有专人照顾。
3、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按标志方向行动。
4、要安静,少活动,减少氧气消耗。
5、严禁使用明火,严禁吸烟。
6、节约用水,保持工程内的卫生。
7、不要乱动工程内的防护设备。
(五)什么是核、生、化、基因武器
1、核武器是利用原子核反应瞬间放出巨大量,起杀伤破坏作用的武器。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等统称为核武器。
核武器有哪些伤害作用
(1)光辐射:可通过灼伤皮肤或眼睛、烧伤呼吸道,引起大面积高热火灾等伤害。
(2)冲击波:可通过对内脏的挤压,对物体的抛掷,撞击造成杀伤作用。
(3)核辐射:可以像X光那样穿透人体杀死细胞,引起致命的放射性病。
(4)核电磁脉冲波:可对电子设备造成干扰与破坏,对人员无杀伤作用。
(5)放射性沾染:可通过放射性射线伤害人体细胞。
2、化学武器是指在战争中使用化学毒剂的毒害作用,杀伤有生力量的各种武器、器材的总称,如装有毒剂的炮弹、炸弹、导弹以及飞机布洒器等。
毒剂种类 毒剂名称 主要中毒症状 防护急救办法
沙林 瞳孔缩小,流泪出汗,呼吸困难,头痛肌颤,全身痉挛死亡 穿戴防毒衣和防毒面具;使用解磷针或阿托品等进行急救。必要时辅以人工呼吸
神经性毒剂 梭曼
维埃克斯
全身中毒性毒剂 氢氰酸 口舌麻木,头痛,呼吸困难,皮肤潮红,瞳孔散大,强烈抽筋死亡 佩戴防毒面具;吸入亚硝酸异戊酯进行急救
氯化氰
窒息性毒剂 光气 咳嗽,呼吸困难,气喘咳粉红色泡沫痰,皮肤发紫,窒息 佩戴防毒面具;撤离毒区,吸氧、保暖并保持安静
糜烂性毒剂 芥子气 皮肤红肿,起泡,溃烂,眼结膜发炎, 胸闷 穿戴防毒衣和防毒面具;用2%小苏打水洗眼睛,皮肤消毒
路易氏气
失能性毒剂 毕兹 瞳孔散大,行动不稳,有幻觉,精神失常 佩戴防毒面具;急救可肌肉注射加兰他敏等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李及肃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胡希伟 摄 本版策划 咸凯慧 陈永生 王絮
辽源市人民防空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