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育村的“治村宝典”

    ●随礼风盛行,农民一年到头的收入一大部分都给了饭店
    ●随了好几年的礼,搭了不少钱。自己要不找个理由办事都拽不回本
    ●办一次事,多少都能剩点。尽量找事,有时候一年能操办两三次

面对这些种种心理,村委会出台一纸村规,如今竟成——
中育村的“治村宝典”
本报记者 李及肃

    9月8日正是金秋时节,记者走在东丰县黄河镇中育村的乡路上,满眼翠绿、金黄,空气中弥漫着丰收的阵阵气息。
    “以往这几个月农闲时节在家里根本吃不上几顿饭,几乎天天有办事情的。一年下来,没有个万八千的挡不住,天天喝得晕头涨脑,干农活一点儿精神头都没有。搭钱、搭时间,两头受罪。”说这话的是中育村5组村民陈永峰。自从村里有了“村规民约”,好脸随礼的事没有了,村民感觉轻松了。今年6月,陈永峰自家的房子换了新门窗、粘了新地砖,要在以往肯定得摆上几桌、喝上两天,这回陈永峰就一点没张罗,不仅使自己少了很多麻烦,还给亲朋好友和乡里乡亲减轻了负担。
    中育村有7个村民小组,527户人家,一千六七百人。别看人不多,可随礼风一直盛行。红白喜事、盖房子、上楼、换门窗、孩子当兵、出国劳务、孩子考学、开店等等,随便找个名目就办酒席收礼,各户比着办酒席,随礼风愈演愈烈。每户一年随礼钱最少也得5000元开外。村民于德生因为村里随礼风愈演愈烈,在几年前选择去北京打工,他自己算了一笔账:在外打工赚一笔钱,将自家土地流转得一笔钱,不随礼又省一笔钱。有村民将相互随礼办事情现象比作3个缸:两边的往中间的倒,中间是饭店,随来随去,钱都进了饭店的腰包。村民苦不堪言,都抱怨礼钱越来越多。4组村民于振元告诉记者,有的村民家里好几年没有事,却年年往出随钱,为了把随出去的钱捞回来,就编瞎话设局请客,大家谁都心知肚明,也得硬着头皮去赶礼。
    怎样才能刹住村里的随礼风?村班子决心整治随礼风这种歪风邪气。经过征求意见,村组干部、村民代表开会讨论后,于去年10月1日制订了《中育村村规民约》,规定除红白喜事以外,村民不准以任何借口大操大办摆宴席,变相收礼。“村规民约”一公布,就得到村民的高度认可,很快一张“村约”背面,就印满了村民们承诺的红手印。村党支部书记杨文涛对记者说,以前是村民迫于面子不得不随礼,“村规民约”出台后,大家都积极遵守规定,不去参加红白喜事以外的各种宴请,那些想借操办宴席之机敛财的村民见无机可乘,也纷纷打消了念头。同时,“村规民约”也对操办红白喜事的天数、人数、桌数作了约定,以招待亲朋好友为主,不放流水席。为了达到监督的目的,中育村还由村干部和村民代表组成了红白喜事理事会。
    离开中育村时,金秋的阳光,暖暖的照在身上,舒服极了,行走着中育村小街上,看着一张张淳朴的笑脸和勤劳朴实的身影,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鲜活画面展现在记者眼前……

    编后语:自古以来,“村规民约”对村民的行为始终具有很强的规范性,维护着农村社会的基本秩序,对协调村民的行为、以引导的方式解决彼此之间的纷争具有重要作用。在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村规民约”与时俱进,发展出内容创新的新型“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章程。这些“治村宝典”体现着更为文明、更为丰富的价值意义,成为稳定乡村秩序的重要治理手段。
    东丰县黄河镇中育村通过“村规民约”,培育社会道德,弘扬文明村风,由此走出一条社会管理新路。“村规民约”,正成为激荡乡村民主自治管理的活力因子。中育村的做法,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