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发展现代农业的优势——

    现代农业是什么?
    所谓现代农业是指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现代新型农民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着眼于促进农民增收,大力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现在,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时期,发展现代农业是农业的必由之路。对于辽源而言,现代农业如何发展、路该怎么走、具备哪些优势、面临哪些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我市发展现代农业的优势——

    我市地理概貌为“五山一水四分田”,30个乡(镇)、518个村,农业人口66.4万。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363.8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52.9万亩。去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47.07亿斤,创历史新高;全市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10500万元。

    我市梅花鹿饲养量达到20.8万只。

    自然资源禀赋优异
    我市属半湿润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5.8℃,年均降雨量623毫米,年有效积温2950℃,无霜期143天。我市地处长白山余脉与松辽平原过渡地带,跨辽河、松花江两个流域及东辽河、辉发河和饮马河3个水系,河流密布,大小河流313条,其中东辽河、莲河、梅河、伊通河等主要河流23条。现有水库143座,其中,大中型水库8座,小一型水库33座,小二型水库102座。全市水资源总量为7.64亿立方米。林业资源丰富,现有林地17.7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28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33%。这些为食用菌、中药材、人参等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们辽源的山是白山尾,水是辽河源,有山有水,上风上水,空气清新,光照充足,雨热同季,土地肥沃(东北黑土地)、旱涝保收(全市山坡地、平地、低洼地各占三分之一,旱年头低洼地增产,涝年头山坡地增产),是世界种植、养殖黄金带。而且辽源自设治一百一十多年来,从未发生过重大的自然灾害、地质灾害和重大疫情。我们辽源是块宝地,发展现代农业条件得天独厚。

    截至今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767个,家庭农场238个。

    粮食丰产质优
    过去我市有玉米、水稻、大豆等三大作物,现在主要是玉米和水稻两大作物,大豆面积只剩下不到1万亩。
    玉米:辽源处于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丰沛的降水、充足的日照、肥沃的黑土地,造就了高产质优的辽源玉米。去年,全市玉米播种面积313万亩,产量42.5亿斤。平均亩产达到1358斤,单产水平在全国来讲,也位于前列。辽源市所辖的东丰、东辽两县均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县,东丰县先后4次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大县。
    水稻:充沛的河水、适宜的温光热,培育了品质优异、气味清香的辽源大米。去年,全市水稻面积34万亩,产量达3.9亿斤。我市绿色有机水稻得到了快速发展,经过“三品”认证的水稻基地20.9万亩,占水稻面积的61%。

    园艺特产丰富驰名
    三大特色产业梅花鹿、柞蚕和食用菌。
    梅花鹿:梅花鹿全身都是宝,鹿茸、鹿鞭、鹿胎膏、鹿肉、鹿油等产品,都有滋补强身之功效,都是纯原料药材。我市首开我国人工驯养梅花鹿之先河,被誉为“中国梅花鹿之乡”,梅花鹿饲养量达到20.8万只。“盛京围场”“皇家鹿苑”“马记鹿茸”这些词语耳熟能详。
    柞蚕:柞蚕是生长在柞林中的昆虫,食柞树叶,是天然的有机产品。柞蚕虫、蛹可加工成功能性保健品,对人体具有明显的抗疲劳和提高免疫力作用。柞蚕丝有“纤维之王”之美称,制成的衣物不仅华美、舒适,而且具有防紫外线照射、杀菌止痒等保健功效。我市地处半山区丘陵地带,较大的昼夜温差、适宜的温湿度、理想的无霜期和丰富的柞林资源,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柞蚕生长发育的“宝地”。早在清末即有蚕农放养柞蚕,目前是吉林省最大的柞蚕养殖基地,柞蚕放养量占全省三分之二,年放养量1337把,产茧1400吨。近年来,柞蚕产品受到市场追捧,价格持续走高。目前,商品茧1斤达到了17块钱。一把蚕(约70-80亩山林地)产茧3000斤,去掉蚕种、人工等费用外,可获纯利3万元。
    食用菌:我市土地肥沃,雨水适宜,温差较大,非常适宜食用菌栽培生长。秸秆、林木碎屑、草炭土、畜禽粪便等资源丰富,为栽培食用菌提供了优质原料。目前,我市食用菌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年生产规模达到800万袋,产量4540吨。主要品种有黑木耳、香菇、滑子蘑、平菇等。
    我市园艺特产业还有蔬菜和水果2个产业。蔬菜全市播种面积12.3万亩,产量32.3万吨,其中棚室蔬菜产量8.3万吨。水果面积是2.8万亩,433万株,年产量3.2万吨。金红苹果被称为“塞外神果”,远销深圳、广州等地。

    市、县、乡三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完善,农业科技进区入园、进村入户。

    牧业养殖精品标准化
    辽源半山区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饲料资源促进了全市畜牧业的发展,牧业总产值达到60.1亿元。目前,全市已建设标准化牧业小区538个,规模化养殖达到77%,辽源畜牧业的发展正在向着精品畜牧业转变。东丰、东辽两县都是国家瘦肉型商品猪基地县、秸秆养牛示范县和吉林省畜牧业大县。
    生猪:发展到89.4万头,主要品种为长白、大白、杜洛克等,特色品种为“东辽黑猪”。东辽黑猪被列为吉林地方良种猪,瘦肉率为46%,比当地一般品种猪高6%,是我市发展有机猪的当家品种。
    肉牛:发展到50.6万头,主要品种为西门达尔、夏洛来,品种好,质量高。
    肉羊:发展到11万只,以小尾寒羊为主要品种,以麒鸣牧业为羊业龙头企业,生产羊肉熟食制品、生物制品等系列产品,年屠宰加工肉羊8.5万只。“吉羊麒鸣”商标通过有机认证。产品销售区域覆盖东北三省及北京、上海、广东、山东、四川等地区。

    麒鸣牧业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血浆蛋白粉。
    麒鸣牧业基于那丹伯镇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投资33亿元打造“中国第一牛镇”。麒鸣牧业还拟与澳大利亚凯斯特拉公司合作,投资1.99亿元实施100万只优质肉羊繁育项目。将引进优质羊萨福克胚胎,开展胚胎移植扩繁,也可以与本地的小尾寒羊进行杂交,这样能加快繁殖速度。小尾寒羊有一大缺点,骨头比重占的大,出肉率低。而萨福克不仅出肉率高,还生长迅速,肉质细嫩,抗病性强,耐粗饲料好养。因此,引进萨福克这一优良品种意义重大。
    家禽:在金翼蛋品、鹏翔牧业、耘垦牧业等禽类产品加工企业和双惠、华鹏、够够够等禽蛋养殖合作社的拉动下,我市家禽产业得到了大发展,规模已达到3374万只。我市肉鸡以AA(爱拔益加)为主要品种,蛋鸡以罗曼、海兰等为主要品种。

    农产品加工业方兴未艾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全市两大支柱产业之一,全市农业产业化实现了长足发展。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94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23家,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323亿元。培育了“马记鹿茸”“御泉大米”“吉羊麒鸣”“金翼蛋品”“吉东种业”“东辽黑猪” “凌云韭菜”“丰井肉鸡”“六嫂食品”等优质特色农产品157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4个,省著名商标17个。国家级名牌产品1个,省级名牌产品28个。“三品”认证达到172 个。其中,无公害食品123个、绿色食品34个、有机食品15个。我市依托优势资源,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了三大主导产业。

    农业保险体系完善,全市参保农户13.7万户,占农业总户数的72.3%。
    粮食加工业。围绕玉米、水稻等粮食资源,形成了巨峰生化、华粮生化等玉米加工转化企业,年加工能力90万吨;形成了以德春米业、广大粮食、金城谷物、鑫源米业、盛禾粮油、清龙米业等为主的大米加工企业,年加工大米能力100万吨。
    畜禽产品加工业。全市打造了以金翼蛋品、麒鸣牧业、鹏翔牧业、耘垦牧业为主的蛋鸡、肉羊、肉鸡等优势产业。蛋、羊、鸡加工能力分别达到15万吨、18万只、3000万只。金翼蛋品现已成为亚洲最大的蛋粉生产企业,年加工能力达到15万吨,上半年销售收入达到6亿元,全年销售收入预计达到15亿元。生产的蛋粉、蛋液、蛋粒、蛋饼以及绿色生态鸡蛋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及韩国、沙特、台湾、香港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与蒙牛、伊利、丘比、康师傅、娃哈哈、肯德基等多家知名企业开展了合作,成为战略伙伴关系。丘比公司沙拉酱世界闻名,它制作沙拉酱的70%鸡蛋原料由金翼蛋品提供。
    特产加工业。建成了以东丰药业、睿康生物为重点的鹿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到1万只,实现了药品、保健品、食品系列开发;建成了夏兴集团黑木耳饮料生产企业,年生产能力达到5万吨;建成了以聚鲜园和鑫宏利食品为主的蔬菜种植加工企业。

    现代农业园区初具规模
    我们因地制宜,遵循规律,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特则特,通过土地流转,引导工商资本下乡,整合农业项目,争取优惠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推进。目前,全市已开工建设了191个现代农业园区和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园20个,粮食高产示范基地60个、牧业示范小区60个、特色文化村镇6个、生态休闲农家乐45个),涵盖了粮食、蔬菜、柞蚕、梅花鹿、食用菌、畜禽等产业,面积超过18万亩,资产规模130亿元。重点建设了金洲鴜鹭湖生态农业观光园、中国北方农畜产品综合贸易产业园、拉拉河镇有机棚膜蔬菜示范区、金翼蛋品循环产业园、市农科院设施农业示范区、南屯基秀水生态农业观光园区等园区和基地。东辽县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83个之一。金洲现代农业生态园区以金洲现代农业发展公司为投资和实施主体,以“保护农民利益、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民俗文化”为原则,以发展现代农业、生态林业、旅游度假、低碳循环、养老养生、民俗文化等六大产业为载体,致力于打造中国东北最具影响力的现代有机农业种植、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生态旅游品牌。该园区已经完成投资4亿元,建立了万亩有机稻米基地、千亩苗木花卉基地、国家级鴜鹭湖湿地公园、省级红叶岭森林公园和国家级鴜鹭湖水利风景区,鴜鹭湖旅游度假区已经获批为国家4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12万人次。

    目前,全市耕地流转面积36.2万亩,占耕地面积10%。

    农业科技成果丰硕
    市农科院是中国种业50强,年生产优质良种1000万公斤。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审品种4个、省审品种20个,“吉东”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玉米品种研发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纳入国家和省种业发展总体规划。与中国种业基金、黑龙江垦丰种业开展务实合作,股份制改造顺利推进,育种创新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农村改革进展顺利
    去年在2个镇、29个村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东丰、东辽两县土地收益保证贷款成功试点。在东丰县沙河镇、猴石镇开展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全市耕地流转面积36.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10%。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767个,家庭农场238个。农业保险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参保农户13.7万户,占农业总户数的72.3%。

    2014年,全市水稻面积34万亩,产量达3.9亿斤,经过“三品”认证的水稻基地20.9万亩,占水稻面积的61%。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李及肃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胡希伟  摄
    本版策划  杨宝忠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