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暖校园 以德树行风

    老师,在我们的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尊师重教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教师节的设立正是肯定了教师为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有无数的词用来赞美老师:心灵的园丁、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中华民族精神薪火相传的使者。因此,教师的师德影响着广大学生的未来,影响着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本报刊登我市几位优秀教师的感人事迹及对师德的感悟,希望其他教师们能以他们为榜样,不断提高师德修养,为我市教育事业的发展增添光彩。

授渔于人 重在责
——记辽源市第五中学教师 刘新昕

     “教育并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优秀的教师都是如此,他们总是想做一盏灯,不断给予,引领着学生前进的方向。他们能给学生的心灵带来莫大的影响,所谓“一言育人,一行立信”。在学生的眼中,辽源市第五中学刘新昕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老师。
    提起刘新昕,大家对他都是满满的褒赞。他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他的开朗乐观,体贴学生——对他的种种赞扬,都是来自于他的实际行动,而他这些行动其实都源于他对教育事业那份热爱与责任感。平日的他,始终对人和蔼可亲,总是一副亲切和善的笑容,透出一种谦逊的风度。他不愿别人称他刘老师,总喜欢大家叫他“新昕”——“心与心”的碰撞,会发出世上最美的声音。
    育人为本,树德为先。品德的教育是一切教育之本,这是刘老师一贯的教学主张。刘新昕尤其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除了平时课本上的内容,他还会带领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从孝顺父母做起,培养学生的感性责任感;诵读《大学》《弟子规》等经典,并将其践行于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任何时候走进班级里,总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总能看到潜心静读的身影,这便归功于刘新昕的谆谆教导。
     “与刘老师相处的一年里,我总能感觉到自己在慢慢进步。”“刘新昕给我们上了一堂人生的课——德为先,孝先行——深深地改变了我们。”“是他不辞辛苦的付出,换来了我们的进步。”刘新昕的学生们如此的评价他。
    见义勇为,以身作则。2009年10月的一天,五中教学楼里突然闯入了一名歹徒,歹徒直奔二年四班,夺门而入,挟持了一女同学。当时行经的刘新昕看到情况立即报警,并与另一位男老师一同冲上前去试图制止歹徒。多次交涉无果,眼看学生的生命受到威胁,刘新昕义无反顾地冲上前去,与歹徒展开激烈的搏斗,终于将其制服,搏斗中歹徒的尖刀划伤了刘新昕老师的手臂,留下了一道深深的伤口……不曾亲临过现场,很难想象到当时情况多么危急,挺身而出又会需要多大的勇气。他是一个勇士,因他有着这份觉悟,并且将之付诸行动。他早已用行动做出一个榜样——危难时刻驱使你冲出去的,往往就是你的内心。
    心怀感恩,回馈社会。“人立足于社会,便会得到社会的关爱给予,所以人要懂得感恩,要懂得惜福。”是刘新昕的行为准则,老师曾坚持每年无偿献血多年,直到他患上强直性脊柱炎为止。他始终坚持关爱贫困学生,发起了“1050爱心活动”,号召每次捐出1050元资助一名学生。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受助人数已达到十几人次,捐款金额已逾万元。刘新昕对他人、对社会的感恩之心、回馈之愿,是深深印在他的一言一行之中的。哪位学生有难处,不需言说,他总是先一步考虑到;有任何捐助活动,他总是冲在第一个。
    以德育人、以身作则、常怀感恩之心,刘新昕是这样教导学生的,自己也是这样做的。他独特的智慧的魅力与温暖而诚挚的情感都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学生,这一切都源于他那份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刘新昕像一盏灯一样,向学生们播撒智慧光芒,启迪心灵,将他的光与热传递给更多的人。

以爱为桥 倾心教育
——记辽源市龙山区春阳路小学教师 迟雪松

    迟雪松,来自于辽源市龙山区春阳路小学平凡的教师,在一个平凡的学校做着平凡的事情,过着一种平凡但却充实的生活。作为一名师者,应是“乐学、敬业、恬淡、释然;爱生、奉献、无怨、无悔”。
    春阳路小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孩子90%来自于附近的农村。残疾儿童、留守儿童、父母离异儿童,占班级总人数的一半儿。孩子们无论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不能得到父母及家人应有的呵护,因此,班主任的担子是沉甸甸的。迟雪松在这里从事班主任工作15年了,夸张一点说呢,也是在“摸、爬、滚、打”中走过来的。摸索、借鉴、推敲、反思、总结、实践,构成了我教育工作的全部。没有太多出众的成绩,但自认为做到了全心全意、真心实意。
    俗话说:“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爱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班主任要想接近学生、体贴和关心学生,就要让学生先感受到你的“爱”和“亲近”。迟雪松班上的杨婷同学总是不按时完成家庭作业,考试成绩总在60分上下晃动。怎么帮她改掉这个坏习惯呢?迟雪松请她担任小组长,检查其他同学的作业。大概是肩上有了压力,她开始写作业了。
    一个班级中也总会有一些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这时如果班主任抓住教育的有利“时机”,选择适合的方法和手段,在最有效的时间段内进行教育引导,就会取得令人瞩目的效果。迟雪松班有一个叫刘琦的男孩,总喜欢到处乱涂乱画,教室墙壁、课堂作业本、同伴的衣物都 “惨遭魔手”。经过细心观察,耐心琢磨,迟雪松安排他布置班级后面的展板,要求每周更换内容。在得到老师的充分肯定和信任后,他忙碌起来,每当有时间,都会在黑板上涂涂改改的,没有了搞恶作剧的机会,把展板布置的有模有样。他的父母也因此找到了开启儿子心门的钥匙:让他专门学习了绘画。3年后,这孩子居然站到了国家级的领奖台上。
    迟雪松在一次逛街时偶遇一名成绩不太好的男孩和他的妈妈。当这位家长高兴地告诉他昨天孩子拿回去一个印有学校印章的笔记本,说是他在古诗文诵读比赛中获得的时候。面对孩子母亲灿烂的笑容和孩子那恐慌的眼神,迟雪松选择了善意的谎言。而在以后的日子里,这名学生不仅学习上刻苦多了,成绩也在稳步提升。
    近几年,普通小学随班就读的孩子在不断地增长。迟雪松共教过十几个特殊儿童。面对这些折翼的天使,要做到“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以爱博爱”很重要。逐步的让他们相信老师、融入集体;讲课时常问上一句:“你听清了吗?你听懂了吗?”迟雪松常买些好吃的蛋糕甜点、水果给他们,并利用午休时间给他们补习一下落下的功课。而且,积极鼓励他们参加班级学校的各种活动。迟雪松的做法不仅收获了这些特殊学生及其家长的感谢,同样得到了其他同学们的支持和理解,同学们之间自学友爱互助,班级成为一个真正的集体。
    2011年秋,迟雪松被评为龙山区“师德标兵”,与此同时,春阳路小学成立了 “迟雪松爱生团队”。全校教师都加入了这一光荣的队伍,每学期至少捐助贫困生两次,为校内的困难儿童购买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每次还不同程度的对品学兼优的孩子进行物质上的奖励。2012年10月,文教局教育同志参加了爱心团队活动,并捐款500元。同年,龙山区向阳社区关工委领导以个人名义向学校的20余个孩子捐赠了价值2000余元的书包、文具等学习用品。
    有人说,班主任是“勤勤恳恳、默默无闻的老黄牛”;有人说,班主任是“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蜜蜂”,也有人说,班主任是“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的蜡烛”……然而,迟雪松认为,班主任就是要爱一切的学生,爱学生的一切。在教育这块神圣的苗圃,静静的期待每一朵花的花期,期待每一朵花的绽放!

守护心灵家园
——记辽源市西安区实验小学教师 马秀云

    马秀云,辽源市西安区实验小学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中国共产党党员。1990年8月,怀着激情走上了向往已久的三尺讲台的她,从踏上岗位的第一天起就给自己立下了一条规矩:平等地、公正地对待每一名学生。从此,她便把青春和热血献给了自己所热爱的事业,把真诚和挚爱倾注给了学生。
    马秀云坚信:学校无大事,事事有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工作中,要求每名学生确定自己的座右铭并按照座右铭严格要求自己,以“勤奋务实、文明团结”作为班训,以“成人成才、心智双修”作为教育目标,以“不言放弃”作为追求的境界。作为班主任,每日在繁重、紧张、忙碌中度过,付出了许多,但又在充实、多彩中不断地进取、开拓,默默地收获。
    班主任总会比别的任课老师操更多的心,马秀云为了让班上的孤儿学生能与其他同龄孩子一样参加大型活动,她在自己经济也比较拮据的情况下,给孤儿学生买校服及学习用品;为了家有服刑人员的学生没有思想负担,她经常与之交流思想;为了辅导父母离婚又分别再婚,把孩子扔给一个70多岁的爷爷照顾的学生,她坚持每天给他洗脸、洗衣服,晚上辅导完作业再骑自行车送其回家;为生病的学生打扫呕吐在教室里的脏物;为肠炎拉到裤子内的学生换洗衣裤;为留守的学生梳头、剪指甲……
    爱岗敬业是鞭策马秀云奋斗在三尺讲台的动力。结婚生子,乃人生大事,但怀孕六个月的马秀云依然坚守在班主任的岗位上。孩子出生的前一天,她还坚守在期末的考场上。女儿不满8个月,她又接了个68名新生的一年,为此8个月大的孩子常常因为妈妈没时间送奶而只能喝奶粉,无奈之下的马秀云更是在女儿刚满周岁就把奶给断了。马秀云婆婆癌症住院期间,丈夫行动不便指望不上,她一人白天上班,晚上在医院护理。当时正赶上女儿上大学,周二报到却没人送,马秀云只请一天假还把自己的课串到周三,没耽误学生一节课。2010年9月,她感到嗓子嘶哑,伴有疼痛,经医生检查诊断为双侧声带息肉,需要马上手术治疗。为了刚刚入学的新一年学生,她硬是把手术推迟到寒假,期间为了不影响教学,她还自费购买了胸麦和一些中药应急治疗,没耽误学生一节课。
    马秀云丈夫于2005年下岗,于2007年1月被确诊为双侧股骨头坏死,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当时,有3位家长知道此情况后,带着钱到马秀云家里,她无法驳家长的面子,便在第二天将钱装入3个信封,让孩子带回去。信封上写了她平常教育学生的一句话:“浇花浇根,交人交心”。教师节来临之际,家长当面送的钱和物,她一律拒收。有家长给马秀云充手机话费,她能给钱的给钱,不肯收钱的她也用充电话费的方式还回去。马秀云觉得,收家长的礼物是对师德的亵渎,对教师职业的侮辱。她坚持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不管自己怎样困难,都要坚守住属于教师神圣的精神家园,让心灵的净土永远不受到金钱的腐蚀。
   “三尺讲台,两袖清风,教书育人,快乐一生”,这是马秀云老师真实的人生写照。2000年,马秀云被认定为市级骨干教师;1999年至2011年连续六届评为西安区教育系统优秀党员;2000年获市级“百名优秀班主任”称号;2002年、2012年所担任的班级分别被授予市级“先进班集体”称号;1998年、2009年两次被评为全市教育系统优秀教师。2006年获全国小学生读写能力大赛指导奖;2013年获吉林省第二十一届科技艺术大赛优秀指导教师;2014年我为“感动西安”十大获奖人物之一,同年被评为“辽源好人”。 

情系特教,让爱飞
——记辽源市特殊教育学校培智部教师 吴井玲

    吴井玲,女,37岁,汉族,中共党员,是辽源市特殊教育学校培智部的一名普通教师。曾先后获得“校骨干教师”“校先进工作者”“市教学新秀”“市优秀团员、优秀团干部”“市优秀班主任”“全国特殊教育园丁奖”、2014年度“辽源好人”等荣誉称号。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吴井玲常用这句话勉励自己,作为智障儿童的班主任,面对异样的目光及“傻子老师”的称号,吴井玲在特教的岗位上一干就是16年。由于自身的病理原因,这些孩子的智力、语言、行动及生活自理能力明显低于正常儿童。老师说的话学生听不懂,而学生的语言障碍,又使老师听不清他们在讲些什么。智障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进餐总是弄得满身、满桌都是饭粒,更是常常会大小便失控弄脏衣裤。
    在吴井玲所带的班级中,有些学生自言自语,骂人,哭闹,用痰吐人,多动、自残、攻击性强,但她始终坚持以“爱”为基点,用“心”去面对每一位学生。在她的班里,有一位来自渭津镇的张同学,语言发育迟缓,轻度自闭。刚来班里时,连简单的音都发不清楚,从不与同学说话,不会数数,写的字像甲骨文一样。吴井玲在课堂上,一遍遍地教他发音,教他做舌操,按摩脸部,以达到锻炼舌头和脸部肌肉灵活度的目的,手把手地教他写字……一个学期下来,他神奇地喊出了“爸爸、妈妈”!现在,他已经能说出五六个字的短语,喜欢和同学沟通,字也写得像模像样了。
    作为学校教育教学骨干,吴井玲总是坚持这样一种观念:特教学校没有“差生”。不管什么样的学生,只要细心的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用不同的方式肯定这些优点和长处,才能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才能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吴井玲本着不放弃每一个学生的信念,耕耘在特殊教育这块爱的园地里。一年、两年、三年过去了,渐渐地这些孩子变得懂事起来,有几个孩子默默地念着:“老师关心我们,我们爱老师。”对于用这种特殊方式表达的爱,常常让吴老师深深地感动。
    几年间,吴井玲多次扔下丈夫和年幼的女儿,参加国家、省级培训,只要是对孩子们康复有好处的方法她从不轻易放弃。为了有针对性地补偿学生的生理、心理缺陷,吴井玲采用分类教学,注重个别辅导,积极探索“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她班级里的这些孩子们各项技能和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她的班里也是“奇才辈出”,有的能歌善画,有的记忆超常,有的是体育健将,更有“小小音乐家”,看到孩子们一次次动情地演出,吴老师都会感动不已。
    吴井玲用特殊的沟通方式和高尚的人格影响着这些残疾孩子,几年间为孩子们捐衣物上百件,为孩子们购买文具、水里、食品等花销一千余元,这个特殊的班级处处充满关爱,和谐温馨,这些残疾孩子也正在爱的包围中健康成长。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当看着孩子们一张张笑脸;当拿着一本本精致耀眼的荣誉证书时,吴井玲说:“认认真真工作,踏踏实实做人”就是我的原则,让每一位学生在她的指导下得到最大程度的康复是我作为特教老师应当遵循的职业准则。干特殊教育这行,靠的就是“爱心、耐心、恒心”,这不仅仅是作为特教老师应具备的品质,也是每一位从事教育事业的从业者都应当拥有的品德。

用爱心浇灌  得累累硕果
——记辽源市实验中学教师 姜 晶

    姜晶,女,汉族,1968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是辽源市实验中学教师。2010年4月,被评为全国“优秀实验教师”;2001年、2004年、2005年、2006年,分别荣获“全国初中数学竞赛指导教师一等奖”;2011年12月,被评为“吉林省优秀班主任”;2012年3月,被评为“吉林省数学科研骨干教师”; 2012年8月,被认定为“吉林省中小学省级骨干教师”;2012年9月,被辽源市政府评为“师德标兵”;2013年5月,被市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2014年12月30日被评为“辽源好人”。
    从教26年来,姜晶一直担任初中数学教师和班主任。她克服了生活的困难和疾病的折磨,用爱铺就了一批批莘莘学子成才之路。26年来,她先后教过8个毕业班。其中,一名学生考得2001年中考状元,20多名学生中考位居全市前10名,80%的学生考入重点高中,升学率达100%。
    1998年5月,姜晶正教初三毕业班,却患了大叶肺炎和肺结核,每天高烧40多度,可她一边坚持打针,一边坚持给学生上课。医生责怪她:难道你疯了吗?不要命了吗?可她自己心里知道:不能让学生知道,不能耽误学生,他们还有一个月就中考了,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啊。由于她的倔强,没有很好地坚持治疗,中考结束后,她的右肺中部和基底部分别烂了个洞,不得不转到省城吉大医院救治。
    2001年4月,姜晶做手术,婆婆心疼地劝她在家休养几天。可姜晶惦记着班上的学生,非要去学校给学生上课,婆婆气的发狠地说:“你不要命了!我家还要媳妇呢。”于是,将家门反锁,让她在家休养几天。姜晶见自己说不动老人,就打电话向丈夫求救,在丈夫的理解和支持下,硬是坚持着没有耽误学生一节课。
    2012年10月,班里有一名学生连续两天高烧不止,打针吃药都不见好,直到第三天,全身长出了许多痘痘,看了医生才知道是出水痘了。医生建议学生回家休养几天就能痊愈,但是姜晶知道这名学生的父母在外打工,爷爷奶奶已去世,家里就他一个人。于是,她担当起父母的责任,将他接回家护理。白天,要给学生上课,就央求婆婆帮助;晚上,给他补课,陪他聊天。一个星期过去了,这名学生水痘好了。从此以后,这名学生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学习比以前勤奋了,学习成绩也上来了。23年来,姜晶无私帮助和资助贫困学生20余人,资金达五万余元。
    姜晶在工作上不断探索、创新,独立撰写了《让学生参与评价》等15篇论文发表在《吉林教育》和《现代中学生教育》上,并在2005年参与了《高分学生快速学习与家教技巧一本通》编著工作。
    姜晶在教师的岗位上,有着不懈的追求。她曾说:要用自己的知识和爱心去点燃红烛事业,用勤修师德、勤练内功不断地提升自己,展示人民教师无私奉献的崇高师德,实现“甘将心血化时雨,润出桃花一片红”的人生目标。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刘红娇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