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变小了,有喜有忧(下)

    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类型多样化,是现今中国家庭的主要模式。随着生活条件改善,人们对更好居住环境的需求,过去一家兄弟七八个挤在一起的大院生活,已经被拆分重组成一个个的小家庭。现今,二人家庭、三人家庭已经成为主体。
    大家变小家,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活环境变化。家庭规模变小,使得家庭原来承载的教育子女、赡养老人等功能弱化,面临着子女养育、父母帮扶、老人照料问题。现在家里的老人养老主要还是靠自己和家庭成员。留守老人中,超过一半还需要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还有超过一半的老人患有慢性疾病,从家庭成员获得的支持和照料比较有限。
    当老人不和子女生活在一起时,谁来照顾老人?“家变小了”,本该承担的义务却不能少。在我们拥有比过去更好的生活条件时,该如何更好地去赡养老人?这是我们要去思考的问题。

老人心声:同住有“三好”
    家住火车站附近的金先生,今年57岁,家里四代同堂,上有80多岁的母亲,下有6岁多的孙子,一家6口人住在一套160平方米的复式房子里。
    “我们生活得很幸福,父母就应该跟孩子住一起!”金先生列举了同住的几点好处:可以传承家风,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的好作风可以影响下一代;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儿子媳妇从来不在家做饭,要是单独住,厨房餐厅使用率肯定低,一家人住,不管是物质资源还是人脉资源,都可以更好地共享;有利于教育下一代。他和老伴儿都是教师,他教语文,老伴儿教数学,儿子是搞工科的,在大学任教,媳妇是公务员,单说家里满柜子的书,就涵盖了各个方面,这种知识结构对孩子有利。
    同住就没有摩擦?“当然有,但总的来说利大于弊!”金先生说,为了防止抢遥控器的现象发生,弄了两台电视机,各看各的。儿子媳妇要是拌个嘴之类,大家立下一条规矩——“要吵出去吵,吵好了再回来”。大部分时间一家人享受天伦之乐。
    金先生说:“父母当然愿意跟孩子住一起,但就是不知道合不合得来。”现在夫妻俩跟儿子住,但他还专门在单位宿舍留了套房,担心儿子结婚了,两代人相处不来。
    一大家子人,要想和平共处,还得讲技巧。“首先是要相互包容谅解,其次是一定要有一个hold住全局的人。”金先生说,大家庭里,要分工明确。在他家里,他就是主导家庭发展方向、在大事上能拿主意的人,他爱人总管家务,协调家庭关系,儿子媳妇工作较忙,管好自己的小家就行了,金先生说:“但一个主事的人,一定不能缺。”
 金先生说,他跟儿子媳妇一起住了20年多,很融洽,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一些大事上,他都是先与家人商量,最后由他来拿主意。

子女心声:“最美”的是距离
    一向觉得,如果有条件的话,婆媳之间最好有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并不是指心理上,而是指地理居住。如果公婆可以自理生活的话,那么分开住,有的时候可以避免很多矛盾与问题。不要认为我是在回避。事实上,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碰撞才能解决。有时候距离可以消弭很多可能会产生的问题。 
    我们必须承认,婆媳不是母女,少了一份血脉相连,也便少了一份彼此容忍及矛盾发生后的互相体谅;多了一份天性中地位的对立,许多在常人看来并不算什么的小事与言语,也便往往会激化成不可挽回的矛盾。长时间地身处同一屋檐下,即便是亲如母女也难免产生种种口舌之争,何况在中国传统中最难相处的婆媳关系。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个世界上还有大度的婆婆、懂事的儿媳,即使产生矛盾也不至于有种种嫌隙。但是,绝大多数的时候,不是有大度和懂事就可以消解所有的矛盾。吵一回架,离一回心,这在婆媳之间是最正常不过的了。
    婆婆好心,难免因对儿子疼惜得太甚而让儿媳觉得自己置身事外,明明是自己最亲近的丈夫而自己却好像是外人;婆婆年迈,不免唠叨,有时候根本不值一提的一件小事却会重复几遍而让儿媳觉得厌烦,而当这种厌烦表现出来,婆婆又会因自己的好心落得如此下场而倍感委屈。
    儿媳好强,对自己家中的事情时而以主妇的身份做些决定,婆婆便不免认为自己的地位与权威受到威胁,从而本来应该很好的事情却产生种种波折;儿媳事忙,对家中的事稍有懈怠,如不能时时做饭整理屋子,婆婆嘴里不说什么,心里却难免有些不舒服,长久下去,矛盾便必然。
    分开住,我们一则尽量避免了同一屋檐下产生长远矛盾的高危性,很大程度地减少相互摩擦的机会;二则,定时地回家去探看父母公婆,可借彼此想念之情,大大增进彼此的亲密。这是最美的距离。

热议:一个屋檐下的喜乐忧患
    长辈偏袒是夫妻产生矛盾的导火索
    尚女士觉得,不住在一起比较好。老人跟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有着很大的差异,时间久了容易产生摩擦。而且一旦有了裂痕,同住一个屋檐下很别扭。再者,夫妻之间难免因为琐事产生分歧,如果跟父母住在一起,往往会不方便沟通,矛盾会积压在心里,时间久了也会影响夫妻感情。还有,跟公婆在一起也会助长儿子的惰性,婆婆一般都会惯着自己的儿子,不舍得让儿子干任何活,宁可她自己干,这也都会成为影响夫妻关系的导火索。所以我选择自己住,忙些,累些,但是感觉很好。如果父母年纪大了或者剩一个了,就另当别论了。
    避免同一屋檐下的“尴尬”   
    郝女士认为,即使和老人相处的很好也不要经常再一起住,一是大家在一起生活不方便,夏天穿衣都得注意,二是生活习惯有的差得太远,三是有的老人的性格差异短时间再一起住大家互相迁就,时间长了就会出现矛盾的,可以住近点,大家互相都有照应,帮看孩子,给老人买点吃的,这样大家也会相处得很融洽!
    两代人观念的差异让彼此很紧张
    林小姐在辽源工作,她的父母半年前来过辽源。“就住了两个月,我不得不送他们回去”,林小姐说,妈妈的唠叨让她精神紧张,“年轻人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空间,但老人根本不理解,她每天要给我打几个电话,追问和谁在一起,什么时间回家吃饭……”记者问她以后是否还会接父母同住,她回答说:“要等生孩子以后。”
    与父母同住,难有二人世界
    “多代同堂当然会影响家庭关系”。丁女士认为,家里住的人多了,夫妻的私密空间自然会受到侵占。她说,自己和丈夫都很讲求生活质量,“我们经常有各种小节目,享受两个人的空间,如果与父母住在一起,很多东西就要改变。”丁女士强调,如果父母身体不好,需要子女照顾,她愿意放弃“二人世界”的生活,“平时就多送礼物表示孝心,尤其是过年过节,也要去看望他们。”记者结束对她的采访时,丁女士很认真地补充说,不和父母住,并不代表自己不爱父母。
    与谁的父母同住,也是问题
    王女士说:“我时常会想起这样的画面:很寒冷的冬天,妈妈骑车载着我去上学,把我裹得严严实实的,如果有冷风,会毫不犹豫地把围巾摘下来系在我的脖子上,而不顾自己已经被寒风吹红了脸。父亲已经退休了,但是由于有一次下班我被人抢劫的经历,所以他风雨无阻,每天接送我,父爱无边,连我们老总都佩服我的父亲。”所以如果老公的父母来住,我的父母也得来,不能让他们的女儿嫁到别家就得忍受孤独。
    照顾父母最重要
    王先生认为,最好和老人一起住。和老人一起住,方便照顾,而且老人也会帮我们做一些事情,即使他做不了事情也会帮我们看家。而且,人老了是一定要孩子养老的,当然,住在一起如果彼此都不是心胸宽广的话,肯定会有一些磨擦,我以小辈的心态对待老人,有些事看开就好,不要计较。
    与父母同住要有大房子
    林先生表示,其实,只要房子面积够大,三室两厅以上,最好是和老人一起住。这样相互之间可以有个照应,孩子白天有人看管,晚上也可以和爸爸妈妈亲近。但前提一定得是房子够大,因为两代人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很难很难磨合到一起去。我现在的目标就是赚钱买复式房子。老人会越来越老,的确需要照顾和关心,最重要的是天伦。人的一生就几十年,晃晃就过了,很多事情到后来才觉得很遗憾。所以能做的能不留遗憾的要尽量做。我现在没有办法和老人同住一个屋檐但我要努力!老人能给年轻人提很多生活上的建议和经验,年轻人能带给老年人新鲜的资讯,房子,房子,我要买大房子!
    孩子由父母照顾才放心
    董女士说:“我是刚结了婚,我现在就跟父母一块呢,今年我刚怀孕,年底就要生了,我觉得我刚结婚,还不太适应自己单独生活,再说孩子出生后还要他们照看,其实跟父母在一块住挺好的,结了婚也是一家人嘛.老公常年在外,我要上班,宝宝要人带。另一个原因就是婆婆就一人住在农村不太好,一起住这样相互有照顾。年纪大了有个头痛脑热的总是难避免的,而且婆婆带宝宝比请人带还是放心些。” 
    一起住,主要得看感情
    刘女士觉得,要不要一起住,主要是看跟婆婆的感情,如果实在是看不顺眼的,最好是不要住一起啊。不过老公也是很关键的,要看老公的态度,像我们家老公就坚决要跟他爸妈住一起,没办法啊!和老人住一起,优点是有事的时候可以不必担心家里;小孩也有人帮你看;还可以培养夫妻感情。缺点是没自由。连吵架都不能随心所欲;教育小孩问题会有分歧,怎么做都有话讲的;老公永远都有护着的。

勿忘初衷——尊老
    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全国有75.2%的已婚成年子女不与父母同住。老人很孤独,其实子女也很受伤。儿女们也有他们的难处,如何平衡与两家老人的关系,如何保障夫妻间的隐私与二人世界的问题都在困扰着他们。虽然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是无论问题如何,尊老都应该是我们解决问题,始终不变的出发点。
    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时下较为流行的一种方式是,与父母分开居住,如果经济允许,最好在同小区内给父母买套房,这样既方便照顾父母,也避免了矛盾的发生。等宝宝出生,老人还可以帮忙照看,不用再雇保姆,一举三得。
    然而,对老人来说,他们是否愿意过这样的生活?尊重老人的意愿,但又不盲目服从,才是孝道的基本原则,虽然时代不一样了,但是我们骨子里的传统美德不应改变。每个人都有每个人想过的生活,老人更是这样,他们操劳了一辈子,待年迈的时候,他们更会有想要的生活的样子。
    虽然孝敬父母不一定要与他们同住,同住者也不一定等于孝敬父母。但当我们在提高自己的同时,一定要善待自己的父母,我们自身对下一代潜移默化的影响,往往会超乎我们的想象。
    如果合得来就住在一起,合不来就不要住在一个房子里。彼此生活习惯不同的话,分开反而是一种尊重。父母亲一辈子都为儿女着想,等到他们都年老的时候,需要我们细心呵护的。无论婚后是否愿意与父母同住,有一点很重要,父母是我们一生中最可靠最温暖的港湾,婚后无论是否与他们一起居住,都要给予老人足够的关爱,让老人快乐地度过晚年,和谐婚姻不能没有和谐的大家庭,而和谐的大家庭更不能缺少尊老的美德。 

专家说:一碗汤的距离最好
    武汉大学社会学专家认为,子女与父母住或不住一起,没有固定模式,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家庭成员比较能包容,能相互理解,可以考虑住一起,但这种情况并不是特别多。如果有部分家庭成员过度追求自我、自由,就要考虑分开住,“给自由者以自由”。
    “端一碗汤过去,还不会凉,这样的距离,是最好的距离。”他认为,当下流行的“同小区不同户”的模式,其实是非常科学合理的,因为人性本身存在自私、自我的一面,如果两代人住得太近,这些缺点很容易被一些不开心的琐事激发出来,以至于每个人都拿出缺点相互折磨。如果不在一起住,这些缺点可能就会潜伏起来,时间长了不见,甚至会有一些想念,这有利于家庭关系的和谐。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刘红娇  见习记者  祝琪尧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