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家长对教师节的情感表达不跑偏

本报记者 李艳

    九月节日众多,其中就有在家长和学生心目中“分量”较重的教师节。与其它节日悠闲、惬意的心态不同,如何让老师“过”好教师节、如何表达好自己对老师的“心意”,让很多家长和学生费尽心力。
    送礼品、礼金、礼券,家长在给老师过教师节时所选用的方式不一。但近些年来,礼金已全然替代礼品、礼券,成为家长表达“心意”的首选。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礼金的金额也一年比一年水涨船高,令人生畏。综合家长过教师节的心理,无非是想通过送礼求得“心理安慰”,让孩子在老师那里或得到“另眼相待”,或避免得到“另眼相待”。
    不得不承认,个别老师在过教师节时暗示家长送礼、借教师节敛财的现象仍然存在,有的还会对没有“意思过”的孩子“挑三拣四”,家长敢怒不敢言,送礼纯属无奈,不是主观意愿;一部分家长认为老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付出了更多辛苦,送礼以表感谢,没什么大不了;更多家长选择送礼则出自“你送我也送”的跟风心理,觉得是“普遍现象”,不以为意。不管出自何种心理,教师节送礼“习惯”的养成,无可厚非地归根于家长,在助长歪风邪气的同时增加家庭负担,情感表达由精神向物质“跑偏”,而且愈演愈烈,令人唏嘘不已。
    当下,大力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们清晰地表述了共建美好社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理所应当通过教师节来表达情感、增进感情,但此举并不意味着要拿礼品、礼金“说事儿”,人为抬高教师节的“分量”,以短信、贺卡等健康文明的方式向教师表达感恩、感谢之情,同样经得起老师的认同、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还教师节以清廉,必须要从每一位家长做起,把歪风邪气的思想从大脑中摒弃,虽然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但只要不断弘扬新风正气,身体力行,在潜移默化中坚持不懈、久久为功,教师节一定会还原到最初的清净。